人民画报社记者 [韩] 李秀珍张忠义译
城市化、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大潮,冲刷着人们对于正月十五元宵节古老世风习俗的记忆。在北京生活3年,除了汤圆外,似乎没有感受到元宵节的情趣。而今年2月5日至8日,随着中国外文局的中外国记者团,走访了山西省的晋中和左权,感受到了全然不同的元宵节。这里的正月十五社火节,令我看到了久违的风景,也成了我中国生活中难忘的记忆。
每年正月十五前后开始的社火节,是当地人为新年祈福消灾而举行的庆典仪式。其形式根据地区和村落不同,约有200多种被传承下来。
据介绍,山西社火节是古老的农耕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在明清时期,得以广泛传播。社火是对生养万物的大地的崇拜,是对带来食物和丰裕的灶神的尊敬。由于土神和灶神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神灵,而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社火节从来不是严肃和刻板的仪式,而是邻里相聚、纵情欢笑的喜筵。驱邪避灾的性质和其他仪式相同,但祈福不仅仅限于个人,而是为了整个村落共同体。尤其是社火演出,没有演员和观众之分,是自发的、随意的和即兴的。
《左权小花戏》。摄影/乔振祺
对中国人来说,说起左权县,有着不同的概念,一是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红色革命圣地,县名便是抗日英雄、曾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的名字,另外一个则是国家级贫困县。
有着“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美誉的左权县,有着国家级、省级各种类型的文化遗产。我们一行观看了东沟等几个村庄的社火表演。东沟村村民原来以七八户为单位散落居住在交通不便的山沟里,最近在政府帮助下搬迁到便于生活的地方,形成了新的村落。东沟村共有578户,2300人。村民们在村庄的空地上搭建起了舞台,我们到达时,社火演出正渐入佳境。村艺术团的成员有十几岁的少年,也有50多岁的妇女,但20多岁的青年占多数。村支书郝云伟介绍说:“艺术团里有学生、村民,还有幼儿园的老师,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到了春节也都回家了,他们回来后一起编排了社火节目。”
看到他们的演出,很难想象他们只准备了一两周的时间。年轻人自发的积极参与,让演出充满了朝气。有谁说社火节徒具形式和皮毛?在我看来,这里的社火节是扎根在村民日常生活中的活艺术。
当我告诉他们我是韩国人时,他们纷纷用韩国语向我问候,“您好”、“姐姐”、“怎么办”,这些都是他们通过看韩国电视剧学到的只言片语。
到达五里堠村时,已是暮色渐合,家家户户门前挂着红灯笼,火盘也已燃起。我们来到了该村一角的一户人家,进门看到一家人正在打麻将,其中还有看起来像小学生的主人的儿子。我们请主人朱永华为大家唱首歌,他站起身,清了清嗓子,便唱起了《樱桃好吃树难栽》,歌声抑扬顿挫,韵味悠长,绝然不像是刚刚在麻将桌上的人。据称,左权人均能歌善舞,在路上随便让一个左权人唱歌跳舞,均能让你刮目相看。看来此言不虚。
左权县文化局局长王建军说,“左权人自古喜爱歌舞,才艺出众”,“为了发展和继承这一传统,在小学便进行社火节目的教育,以使传统文化得到保存和继承。”据介绍,左权县每3年举行一次民歌汇演,并同中国音乐学院共同进行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