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比利时特派记者 张 杰
全球最大规模的游戏展2012年科隆游戏展上周日落下帷幕,中国顶尖游戏企业首次组成“中国国家展团”出席。中国游戏厂商如何能在欧美游戏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环球时报》记者在展会上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
组织此次代表团的汉威信恒展览公司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几年前,中国游戏业还主要处在国内等待国际合作伙伴的被动状态,但现在很多游戏企业主动要求“走出去”。不过,记者了解到,由于东西方在文化、价值观、审美观等方面的差异,中企进军欧美游戏产业必然不会一帆风顺。
首先是人物设定和游戏世界观的设定,欧美玩家接受的游戏人物依然是以欧美“白富美”形象为主。因此,如果中国企业依然打着“中国文化”的旗号,主攻东方人物形象的侠客类网络角色扮演游戏,虽然可以赚足噱头,却必然血本无归,西方游戏玩家不会花时间研究中华文化背景。一家台湾厂商为此向记者大倒苦水,该公司一款以台湾“布袋戏”为背景的网络游戏由于找不到受众,在大陆和东南亚地区根本无法推广下去。
其次是游戏操控和文化背景。一名台湾的游戏制作人表示,自己愿意玩简单一些的游戏,至于团队配合和分工、战术指导等,一听就头大,更不会去尝试;而且如“罩门”之类的中国武侠术语,翻译成外语都很困难,更别说让西方的游戏玩家掌握;至于在中国网游中常见的“昆仑”、“太行”等地名,乃至“崆峒”、“峨眉”等门派,对西方玩家来说更是一头雾水。所以摆在中国游戏制作公司面前的,是一个近乎矛盾的境地:既需要通过游戏的操控体现出东方文化特色,以此吸引西方玩家,又不能因为过于东方化的背景和技巧让西方人望而却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