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国
2012年的中国经济形势,可谓“内忧外困,远近交困”。但与短期问题比,中国经济的长期问题更令人担忧:经济结构调整收效甚微,人口老龄化迅速到来,长期增长潜力下降。因此,站在2012年,我们要选择一个方向,不仅要解决短期问题,还要解决长期问题,为未来的发展积累能量。
长期经济增长取决于要素投入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要素投入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相对稳定,可以较快改变的是劳动力和资本,尤其是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长期发展意义重大。
基础设施投资,包括公路、铁路、下水道、排污系统、通讯设施、公共绿化等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共同特征是可以促进其他要素提高生产率。比如说,一条质量良好的道路,可以节约汽车的油耗、减少运输时间,还可以减少轮胎的磨损。运输的时间和财务成本降低以后,相关企业的运营成本会相应降低,增加利润,并会扩大生产,增加对上游产品的需求,同时降低对下游厂商的定价,拉动上下游企业的产出和利润增长。再比如地铁,干净舒适的城市地铁可以大幅减少城市拥堵,减少人们的通勤时间。这可不是小事情,因为节约人们的时间,就是减少浪费,也就是创造财富。
基础设施还有投资金额大、周期长、资金回收慢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基础设施投资往往由政府来组织完成。比如下水道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具有重大社会效益,但它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不大,私人企业很难一家一户去收钱修下水道,因而下水道一般由政府来组织修建。
大量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往往是不足的,马来西亚、泰国、阿根廷、巴西等国家的基础设施存量远小于欧美发达国家。看来,不仅私人部门投资激励不足,政府的投资激励也不是很足。这不难理解,基础设施投资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而这世界上愿意栽树的人本来就不多。
基础设施不足的后果,其实比想象的严重得多。二战以来,马来西亚、泰国、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等国都先后经历经济起飞阶段,可这些国家从1980年左右先后出现经济停滞,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至今也没有能够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其中的原因当然很多,但是这些国家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基础设施都很落后,这是它们经济不能继续增长的一个重要瓶颈。这是因为,经济发展的早期,可以靠要素投入,靠动员以前闲置的劳动力,靠增加投资。可是粗放型的增长以后,还是要靠提高生产率。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依赖于技术进步,依赖于生产组织效率的进步,也依赖于基础设施。倘若基础设施很落后,交通、运输、物流、通讯遭遇瓶颈,那么即便有先进的技术,也无法运用,要素生产率无法提高。
反观韩国、新加坡等经济体,基础设施都很发达,与欧美发达国家不相上下。事后看来,这些国家成为高收入国家的原因当然很多,基础设施好只是其中一个,可是倘若基础设施成为瓶颈,生产率无法提高,是无法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作者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