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迄今没有建立起来。虽然科技投入增加很快,研发成果也很惊人,但除了华为、中兴等少数企业外,大多数企业缺乏创新。依笔者观察,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是社会文化的制约。创新需要冒险,而失败是创新的一个必要因素。以美国为例,美国文化浸润着冒险精神,近代以来大部分发明创造均来自美国。而日本文化则充满学习精神,对产品精益求精。笔者曾问日本人:中国人半小时完成的工作,日本人为何往往要花上两小时?日本人的答复是:“我们愿意花时间将其做到最好,这才能显示我们的水平。”因此,在日本人那里很少有“差不离、得了”这类词,更不要说投机取巧了。而中国社会氛围过于尊重权威,不敢越雷池,讲求服从,好面子,害怕失败;另一方面,又缺少较真精神,只问结果,不问过程。这些表现在企业经营上,是不择手段的追求利润,藐视法律与规则。因此,企业创新难。
二是GDP考核导向所致。国有企业的领导兼具企业家和官员两种特性。虽盘活了企业,但没有满足上级领导某个要求,被免职的国企领导,并非少数。再加上国资委对国企的考核,追求GDP和速度,强调产能和市场占有率,科技研发的内容所占权重并不高,这直接助长了企业经营者的急功近利与浮躁心态。所以,目前中国只有技术改进,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创新,或者只有一些渐进性创新,而没有突破性创新。
三是管理措施不完善所致。产学研结合是创新的理想模式,这种结合在美国等国家开展得顺风顺水,是对美国硅谷等高科技企业发展起到很大作用的有效机制之一。而在我们这边,由于社会资本严重不足,诚信缺失,很难联合起来共同开展创新。与此相关联的是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导致创新的风险太大。一些高校非常害怕与企业联合开展创新,或向企业转让技术,怕对方掌握了技术,最后一脚踢开合作者。
以上几种原因交互发生作用,错综复杂,因此,必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方能见成效。首先要加强制度环境建设。这是根本,只有制度创新做好了,才能搞好技术创新。首先要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在国企建立名副其实的董事会制度和职业经理人制度;其次,我们的土地、财政金融税收制度等,都应朝着利于创新的方向设计和发展。
二是要加强管理环境建设。例如,有些高科技园区进驻的并不全是高科技企业,一些高科技企业也并非生产高科技产品,只因冠以高科技能享受到一些政策优惠,但一些监管部门听之任之,使真正的高科技产业得不到保护和支持,因此,必须建立严格执行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切实保护和支持创新活动。
三是要加强社会环境建设。创新靠的是人才,对于创新人才需要给以物质和精神鼓励,舆论环境也非常重要,勿以成败论英雄,鼓励创新和冒险,宽容失败。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形成“下海”文化鼓励创业那样,形成整个社会支持创新的文化氛围。▲(作者是科技部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