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的在楼上看你”。桥把两个相互隔开的地方连接起来,其间风景最异,最美,也最浪漫。它同溪水相伴,和大地相依,与日月相望,日日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它珍惜过我们童年的青涩稚嫩,它见证过有情人的唯美爱恋,它彰显过一个民族的底蕴与文化。一个眼神,一抹微笑,一句私语,都成为桥上的点缀。人与人之间,也应有座桥吧。我愿久久倚桥看那只有在桥上才可看到的风景,等那只有在桥上才有的浪漫的事。
家乡的桥
陈根生
作品赏析:思乡是一种病,它交织着我们的快乐、迷惘、伤心、幸福等各种矛盾的情绪,让我们无法摆脱也不愿摆脱。本文中的桥“一踏上去就踩在一片烟尘茫茫的历史里”,往昔的岁月就像一片片落叶飘落在我们的眼前。
苏北平原,枕江俯海,河港交叉。生我养我的如皋古城就浮在这一片波光粼粼之上。
有山就有路,有水就有桥,桥是水乡的天使。可不,车水马龙,行人如织,哪一刻离得开桥?别看这么个小县城,有名有姓的桥就有五十六座!家乡流传着一副对联,至今铭记不忘。上联是:冒家姐姐看迎春,一(益)人丰乐;下联是:白衣奶奶拜观音,万佛愿修。这上联指:冒家桥,姐姐桥,迎春桥,一(益)人桥,丰乐桥。这下联指:白衣庵、奶奶庵、观音堂、万佛庵、愿修庵。二十二个字便巧妙地联结了古城里五座桥、五所庙,而且刻画得有姿有态、有情有趣,令人拍案叫绝。这副趣联是哪位文人学士的大作已不可考,但字里行间所倾注的家乡人民对桥的感情,比桥下的水都深都长!
家乡的桥,每一座都涂抹出一片风景。无论是古朴的砖木桥,还是厚重的石板桥,都是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画框里出色的一笔。桥洞里的水总是缓缓地、静静地,跨着轻盈的碎步,踏着舒徐的旋律,流着银杏的壮伟、刺槐的蓬勃,淌着楝树的秀丽、杨柳的婀娜。于是水也妩媚了,桥也风姿了。一位摄影家曾来拍过照,水上桥拱是半个圆,水下倒影是半个圆,合起来似一轮满月,作品题名“圆洞替月”。现在想起来其实并不贴切,因为水呀,桥呀,全都影影绰绰在夜色迷茫中,月色氤氲中,改为“月朦胧桥朦胧”不是更逼近一首上乘的诗么?
家乡的桥,人们一踏上去就踩在一片烟尘茫茫的历史里,走过桥便翻阅了一份辉煌的履历。南门红桥得名于一支太平军曾经威风凛凛地经过桥上;北门奉安桥得名于人民群众自发悼念中山先生;东门集贤桥不是一座普通的石桥,它可是因宋代城里连续出了王维熙、王观、王觌、王俊、王咸、王正纲祖孙叔侄五代状元、进士而建造的,每一块石板、石条都曾煊赫一时!西门的雁桥也不是一座普通的木桥,它是石姓三兄弟因隔河来往不便而建的,取名雁桥表示兄弟友爱如雁,清康熙状元胡任舆写过一篇《雁桥记》,至今读起来每个字都滴着浓浓的兄弟情。
家乡的桥呀,桥石上蹒跚过我童年的稚嫩,桥栏上偎依过我青年的幻想,我往昔的岁月像落叶似的一片片飘落在桥面凹凹的缝缝罅罅里……上小学、中学我走的都是迎春桥,上大学后在外面转悠了几年,回来依旧走迎春桥。迎春桥是座十六七米长、六七米宽的古老石桥,东桥堍原先有座低矮的土地庙,小时候有个头疼发热什么的,母亲总在夜深人静时一个人悄悄到土地庙里烧炷香,然后一路低声喊着“娃儿哎——回来哟!”“娃儿哎——跟妈回家哟!”喊进了巷子,喊进了家门,一直喊到娃儿的床头,还要我从被窝里抬起昏沉沉的头答应一声“噢——到家了!”才算灵验。是母爱感动了土地公公、土地婆婆老两口发慈悲,还是小孩子本来就有耐受性?休息这么半天一夜也就自然痊愈,总之第二天一早就又背上书包跨过迎春桥上学去了。
我走在迎春桥上每每怦然心动,更主要是因为桥两边栏杆上嵌着两块条石,一块刻着六个字“愿天常生好人”,另一块还是刻着六个字“愿人常行好事”,多少年风吹雨打下来,至今仍清晰可见。我每行至此,触目所及,都不免受到一次人生的教诲,仿佛听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站在路边用苍凉而恳切的语调殷殷叮嘱后辈。这“二愿”并不是那位捐银造桥的明朝知縣的创作。宋朝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说,豫章的一家旅馆墙壁上有人题了十二个字:“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后来他的一个叫彭执中的长辈,又受到此语的启示,自己立下一条生活准则:“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其实,我又何必如此多言呢!每当人们急匆匆地赶到岸边,这桥就挺身而出,把两岸连接起来,替人们排忧解难,静静地,默默地,不要谁道声谢,不望谁报个恩。
我深爱着家乡的桥,我的心里永远耸立着她们的崇高榜样!
(选自《感恩故乡(难以割舍的87个乡情故事)》,滕刚主编,花山文艺出版社)
《香樟树》
顾伟丽
长江文艺出版社
《香樟树》把友谊的主题置于复杂的社会背景下,置于广阔的时代画卷里,体现了它的生活内涵和社会意义。就这样,我们看到了商海中挣扎的司马小杉,看到了演艺圈里的世相,看到了陶妮和她的父母兄长——那平民百姓家庭的温馨,看到小松这样的花花公子的骄狂,看到小杉妈妈的高高在上,看到高端扭曲的复仇心态……《香樟树》的主人公们决不是桃花源中人,我们从她们身上,看到了时代的烙印、世俗的纷扰、价值观的迷茫,而她们也在这中间思考和抉择着,最终她们更加珍爱纯洁的友谊,同时她们还悟到:友谊,更需要精心的呵护和滋养。
《我们仨》
杨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天上人间,阴阳殊途,却难断挚情。杨女士独伴青灯,用心灵向彼岸的亲人无声地倾诉着。作为老派知识分子,她的文字含蓄节制,那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漫在字里行间,令读者动容。生命的意义,不会因为躯体的存没而有所改变,那安定于无常世事之上的温暖亲情已经把他们仨永远联结在一起,家的意义也在先生的书中得到了完美的阐释。
《追风筝的人》
卡勒德·胡赛尼
上海人民出版社
这是一个机会,一个抛开罪恶感,重新找回那个善良纯真的自我的机会……
已经是功成名就的知名作家的阿米尔因为对儿时挥之不去的梦魇和记忆,在良心上受到了难以忍受的折磨,所以他毅然从旧金山回到在塔利班残忍的暴权制度统治下、充满了不可预料的危机的阿富汗的首都喀布尔,那个印记了他与哈桑之间的一点一滴的城市。阿米尔决定面对自己的心魔,勇敢地迈出了走向救赎之路的第一步。他要正视长久以来困扰着自己的那些秘密,做最后一次大胆的尝试,希望将一切都重新纳入正轨,找回那个被遗失在了过去的自我。
《卡夫卡小说全集》
卡夫卡
人民文学出版社
卡夫卡的作品难读,连母语是德语的读者也觉得读懂这些作品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他那独到的认识、深刻的批判、入木三分的描写,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只要你能读进去,只要你能摸到作品的脉络,你就会获益匪浅。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他们渴望交流,却又砍断沟通的桥梁。看到他为我们描绘出的这一幅幅画卷,我们会感到一阵阵震惊和恐惧,在封闭自我的地洞里,在缺乏沟通的城堡中,他为人类的明天敲起阵阵急促的警钟。
《战马》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上映年度:2011年
影片讲述了一个男孩与一匹叫乔伊的马之间的非同寻常的友谊。他们的命运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一战爆发,英国农场少年艾伯特的父亲为了维持农场,无奈之下将乔伊卖给军队,让它为前线运送军火物资,艾伯特和他心爱的马不得不就此分离。身处凄凉的战壕,乔伊开始身不由己地更换主人,于是,它看尽了人间的冷暖以及战争所带来的苦痛创伤。但是,它以勇气感动着身边的所有人,并与关爱它的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帮助他们寻找到了温暖和希望。在这漫长的征程中,它的内心依然惦记着它的小主人艾伯特,而对它难以忘怀的艾伯特也参军来寻找它,最终他们是否能够再次相逢呢?
《桥》
导演:哈·克尔瓦瓦茨
制片国家/地区:南斯拉夫
上映年度:1969年
“朋友”的意义,在电影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老虎与萨瓦多尼曾经并肩战斗,相互信任,从而结下的深厚友谊。萨瓦多尼与班比诺的朋友关系是在后者对前者一心一意的服侍与尊重中得以确立的,并成为影片最感人的片段。曼奈与迪希也曾一起战斗,但相互之间存在着一些猜疑,曼奈牺牲前与迪希的冰释前嫌令观众扼腕兴嗟,叹息友谊只是短暂的瞬间。在影片中,“朋友”是对革命战友的亲切称谓,感动剧中人的同时,也感动着观众。片中工程师一直以他建造如此美丽的大桥为荣,他有些孤傲,对国家利益的蔑视显得不近人情,但他还是亲手炸掉了大桥,并将生命定格在了爆炸的一瞬。是什么感动了他,让他做出如此反常而又正确的决定?答案还是“朋友”。萨瓦多尼亲手炸死班比诺使得后者不被敌人俘虏,与工程师炸掉自己的大桥求得本民族的胜利,如出一辙。歌里唱到“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七个人的团队最后仅剩下四个人,朋友都已远去,剩下的只是伴随着断桥的空谷余音。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导演:丹尼·博伊尔
洛芙琳·坦丹
制片国家/地区:英国
上映年度:2008年
参加《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节目的贾马尔还差一个问题就能赢得2千万卢比。贾马尔在已经赢得1千万卢比的情况下被警方以欺诈罪逮捕,严刑拷问下贾马尔说出他获得1千万卢比的真相……
出身贫民窟的贾马尔与哥哥沙里姆、少女拉媞卡一起经历了印度的变迁。节目中每一个问题都像是贾马尔的记忆碎片,牵动他关于亲情、爱情与人生的回忆。现在贾马尔一方面要洗清自己的嫌疑,一方面要拯救与拉妮卡的爱。在金钱与爱情面前,贾马尔能够沉著冷静地选择出正确的答案吗?
(供稿:浙江省温州中学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