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蓝耳病与圆环病毒病免疫防控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2-08-22 07:40:06南京农业大学教授
中国猪业 2012年10期
关键词:耳病圆环活疫苗

姜 平 (南京农业大学 教授)

1 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病的危害

1.1 国内外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病的危害

在美国、欧洲等地几乎没有猪瘟和口蹄疫,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病是困扰这些地区的两大重要疾病。据美国相关部门的统计,2005年美国因为蓝耳病造成的损失在5.6亿美元,2011年损失6.64亿美元,这个数字很明显在增加。为了控制这两个病的发生和流行,投入的生物安全成本高达4.7亿美元。

1996年,我国北京地区第一次流行猪蓝耳病;2001~2003年,蓝耳病在我国第二次广泛流行; 2006年,蓝耳病在华东地区 (湖南、江西一带)开始第三次流行。这三次流行都有共同的发病特点,即临床表现复杂、病毒基因变异明显、流行中疫病呈周期性发展等。

1.2 毒株基因不断变异

临床症状的变化与病毒变异是密切相关的,很多实验室都通过各种方法监测到了毒株基因的变异及毒力的变化。使用同样的高致病性毒株,人工感染发病的试验结果差异很大,有的地区猪群会造成100%死亡,有的地区猪群则只引起20%~40%的死亡。因此,这些毒株的DNA诊断非常困难。

1.3 混合感染十分普遍

临床上经常看到多种混合感染,在这些混合感染中要正确区分主因和次因,这就对病原学的检测水平提出了要求。如果我国的病原学检测水平不能进步,那么我国的兽医诊断水平和对疾病的防控水平也不会很高。

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病若控制不好,容易诱发仔猪腹泻等多病原混合感染和猪瘟疫苗免疫失败等问题。由于这两大疾病容易引发免疫抑制,患病猪场即使使用了与别的猪场相同的疫苗免疫,免疫效价也不会理想。在猪场中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蓝耳病就是猪场的一个 “桶”,只要感染了蓝耳病,免疫力下降了,什么病都可以往里面装,例如猪瘟、副猪嗜血杆菌病、细小病毒病和猪链球菌病等;猪圆环病毒病是猪场的一根 “桩”,有了这个桩,防疫效果会打折,猪场的生产水平也很难越桩而行。

2 猪蓝耳病防控新技术

2.1 猪蓝耳病感染和防控现状

美国运用新技术可以将蓝耳病净化几乎至零,但是我国的猪场情况和生产水平限制了防控能力,大规模猪场尚少,多数仍为小猪场,无法实施国外先进的生物安全措施。目前,我国猪场蓝耳病感染非常普遍,阳性场的比率也很高,但并不是所有阳性场都会发生蓝耳病。蓝耳病的发病与病毒感染状态、养殖场的生物安全管理和饲养管理水平、药物和疫苗的使用、环境应激等因素都有关。现有的蓝耳病疫苗虽然安全有效,但免疫效果持续时间短,免疫效果尚不理想。蓝耳病的检测技术较多,正确诊断疾病仍需将实验室检测结果与临床发病情况和感染情况相结合来进行综合判定。

2.2 综合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目前针对蓝耳病的综合控制技术见表2。结合实验室病原学诊断、抗体检测 (使用美国IDEXX ELISA试剂盒)和临床诊断 (母猪产弱仔、死胎,仔猪呼吸道症状等),可将母猪处于不同的感染状态的猪场分为蓝耳病阴性场、潜伏感染场和不稳定场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猪场分别采取不同的防控方案 (表3):阴性场要选择生物安全控制技术,防止疾病从猪场外向猪场内、猪场内不同猪群之间进行传播;有条件的猪场实行多点式饲养;潜伏感染场中首先要考虑疫苗免疫技术和药物预防与保健技术,其他技术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使用;不稳定场若欲将蓝耳病控制得当,应该全面考虑所有新技术。

2.3 蓝耳病疫苗的现状与应用

疫苗一直是蓝耳病防控的研究热点,商业化的产品也很多。国际上,灭活疫苗逐步被活疫苗所替代,新型的疫苗逐渐被开发。我国正在使用的疫苗大致有传统型疫苗、高致病性疫苗、灭活疫苗、活疫苗等。

现有蓝耳病疫苗的缺点有:①免疫后,免疫保护作用产生时间比较迟;②疫苗对流行的毒株交叉保护作用较弱;③疫苗稳定性不够,国外有毒力返强现象,国内也出现了基因重组现象;④疫苗免疫效果评价的指标至今没有完全建立;⑤尚未很好地在实际生产中鉴别疫苗毒与野毒。

2.4 防控对策

2.4.1 研发蓝耳病新型疫苗

国外有很多蓝耳病新型疫苗,目前常用的有亚单位疫苗和PRRSV全病毒疫苗。亚单位疫苗将不同的抗原和表达系统都做了比较;PRRSV全病毒疫苗是利用反向遗传技术构建嵌合体后筛选低毒力疫苗毒株或者进行PRRSV基因缺失标记,其免疫效果相对较好。在我国,亚单位疫苗产业化正在逐渐实现,而全病毒疫苗还需要进一步研发,确证其安全性。

2.4.2 正确使用现有疫苗

尽管疫苗有缺点,但疫苗免疫仍是我国目前防控蓝耳病的主要手段,尤其是在流行期的防控。未来3~5年,我国传统弱毒疫苗仍占主导地位。在防控的同时,要防止出现继发感染,如猪喘气病、链球菌、猪圆环病毒2型。一旦暴发蓝耳病,紧急控制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准确及时的诊断、采取的综合性措施、细菌继发感染的控制等。紧急接种安全、稳定的弱毒疫苗,特别是针对临床健康猪群是防控的关键。

表2 不同猪群选择不同的防控方案

表3 母猪感染状态分类参考标准

2.4.3 合理应用新技术

结合猪场的实际特点,将疫苗免疫技术、闭群200天净化技术、生物安全控制技术、新的饲养模式、血清人工驯化技术、药物预防与保健等新技术合理地利用起来。

3 猪圆环病毒疫苗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3.1 猪圆环病毒病流行现状

目前,我国圆环病毒病感染的猪场较多,圆环病毒病流行越来越广泛,甚至育肥猪早期也常有感染。流行引起的原因有:①圆环病毒抵抗力强,一般消毒剂无效。此病毒无囊膜,对醇、氯、碘、苯酚等有机消毒剂具有抵抗力,但能够被碱性消毒剂 (氢氧化钠)、氧化剂 (次氯酸钠)和季铵盐化合物灭活;②PCV2基因变异:有PCV2a、PCV2b、PCV2d型等;③PCV2传播途径多,可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④养殖场对PCV2的免疫抑制危害认识不够。未来几年中,猪圆环病毒病依旧是猪场防控疾病的焦点。

国外相关文献报道,PCV2可垂直传播 (胎盘传播),例如母猪分娩前3周内人工感染PCV2,其流产及活产胎儿有PCV2、心肌炎;公猪精液有PCV2,母猪受精后出现繁殖障碍,其胎儿也受感染;母猪自然感染PCV2可引起繁殖障碍,有流产胎儿或PCV2死胎。另外,圆环病毒病可在种间传播,包括人和牛等。

3.2 猪圆环病毒病的致病因素

猪圆环病毒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是PCV2感染,其他诱因包括母猪免疫和感染情况、PCV2感染时间、PCV2毒力差异、混合感染造成的免疫抑制、免疫调节低下、猪场管理因素等,猪场应减少相关的诱因从而控制PCV2的发病。

3.3 猪圆环病毒病的疫苗现状

国外有很多PCV2的商品化疫苗,亚单位疫苗 (重组杆状病毒灭活疫苗)的生产厂家有勃林格、英特威、先灵葆雅等;全病毒灭活疫苗有梅里亚生产的用于母猪PCV2a的疫苗、富道公司生产的用于仔猪PCV1—PCV2a的疫苗等,这些疫苗的免疫效果均在实践中证明良好。我国市场上的PCV2疫苗主要有勃林格进口的亚单位疫苗,普莱科、南农高科生产的2型灭活疫苗 (SH株)、哈维科、海利生产的2型灭活疫苗 (LG株),大北农、成都天邦生产的2型灭活疫苗(DBN-SX07株)等。

3.4 猪圆环病毒病疫苗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3.4.1 降低疫苗副作用的方法

要降低疫苗的副作用首先要紧抓疫苗的质量管理,控制好疫苗的生产环境。生产过程中要注意生产原料 (细胞、佐剂、血清)的使用、病毒的培养过程 (病毒滴度、细菌污染、无血清培养基)、病毒的灭活 (灭活检验、灭活剂残留)和疫苗的乳化 (水包油包水),不同的乳化工艺下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有差异的 (表4)。生产厂家要紧抓疫苗运输、保存和使用环节,最佳的运输和保存都要在4~8℃下进行。另外,疫苗的使用对象也有所不同,不同日龄的疫苗使用效果及副作用也不一致,猪场要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操作。

表4 不同剂型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比较

3.4.2 临床免疫效果的评价

临床免疫效果的评价需要区分临床发病猪场和亚健康猪场。临床发病猪场要以发病率降低、致死率降低、病猪治疗成本减低、饲料药物成本降低为主要标准;亚健康猪场应以日增重 (屠宰体重)提高、料肉比降低、饲料药物成本降低为主要标准。临床免疫效果的好坏需要结合临床的生产状况以作出科学的综合评价。

3.4.3 疫苗免疫效力的影响因素

影响圆环病毒病疫苗免疫效力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疫苗质量、使用方法、免疫程序、猪群健康状态等,应客观、辩证地分析疫苗免疫效力。

3.4.4 母源抗体的作用

PCV2母源抗体有保护作用,并且有抗体滴度依赖性。试验研究表明:未吃到初乳的仔猪更易发病;抗体水平低的母猪所产仔猪死亡率高于抗体高的母猪后代;母猪血清PCV2含量高,其仔猪死亡率也高。

3.4.5 规模猪场免疫程序的制定

14日龄:气喘疫苗+猪圆环灭活疫苗;21日龄:猪蓝耳活疫苗;30日龄:猪瘟活疫苗;35日龄:猪圆环灭活苗;50日龄:口蹄疫灭活疫苗;65日龄:猪瘟活疫苗;80日龄:口蹄疫灭活疫苗。

猜你喜欢
耳病圆环活疫苗
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诞生记
加权全能量最小的圆环形变
耳病治鼻,事出有因
中老年保健(2021年4期)2021-08-22 07:07:22
猪圆环病毒病的发生、诊断和防治
一例鸭圆环病毒病的诊断
圆环上的覆盖曲面不等式及其应用
猪蓝耳病的防控
广东饲料(2016年2期)2016-12-01 03:43:08
一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诊治
鸭黄病毒灭活疫苗的制备与免疫效力研究
兽医导刊(2016年12期)2016-05-17 03:51:51
高致病性蓝耳病的诊断和治疗
兽医导刊(2016年12期)2016-05-17 03:5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