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内国际十大科技新闻

2012-08-21 07:24
中国科技产业 2012年1期
关键词:理由

编者按:由《科技日报》主办、隆力奇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部分两院院士、中央主流新闻媒体负责人、资深科技记者和新闻网站主编共同评选出的2011年国内国际十大科技新闻日前揭晓。此次入选的2011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既有如歼20试飞成功这样体现我国航空工业巨大进步的创新成果,也有如我国首次撤销国家科技奖这样引起全社会关注的科技事件,更有如屠呦呦这样默默无闻赢得世界同行尊重的科学家。而入选的国际十大科技新闻则挑战了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己的极限,顶尖的科技成果让诸多不可能成为了可能。

入选的2011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以时间顺序排列)

1.歼20试飞成功,体现中国航空工业巨大进步。1月11日,歼20在成都实现首飞,引起国内外媒体热议。歼20由中国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设计、中国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制造,是接替歼10、歼11等第三代歼击机的未来重型歼击机型号。

【入选理由】有评论认为,中国四代机的出现体现了中国航空工业近年来自主研发能力的巨大进步。

2.对学术造假说NO,我国首次撤销国家科技奖励。科技部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2011年2月上旬发布通告,正式撤销西安交通大学原教授李连生等200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决定,收回奖励证书,追回奖金。

【入选理由】这是我国“第一例”因学术造假被撤销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相关评论认为,这是政府科技主管部门对学术造假现象的“亮剑”行为。

3.三颗卫星相继发射, “北斗”导航系统正式试运行。4月10日,第八颗北斗导航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系统建设完成。为了精益求精,在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系统建设完成的基础上,又发射了第九颗和第十颗北斗导航卫星。12月27日,北斗导航系统正式试运行。

【入选理由】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开发的区域性有源三维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CNSS),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兼具短报文通信能力,是除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4.我国证实体细胞可被诱导直接转化成肝脏细胞。5月12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惠利健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实验发现,将转化型肝脏细胞移植于肝衰竭的小鼠,有近一半仍然存活,证明了转化型肝脏细胞具有体内功能。

【入选理由】该项研究成果证明了肝脏以外的体细胞可以被诱导直接转化为肝脏细胞,为将来从病人自身体细胞诱导获得肝脏细胞进行移植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5.我国首座快中子反应堆成功实现并网发电。7月21日,我国第一个由快中子引起核裂变反应的中国实验快堆成功实现并网发电。快中子反应堆是世界上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的主力堆型。该堆采用先进的池式结构,核热功率65兆瓦,实验发电功率20兆瓦,其主要系统设置和参数选择与大型快堆电站相同。

【入选理由】该快堆是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大功率、具备发电功能的实验快堆,并且充分利用固有安全性并采用多种非能动安全技术,安全性已达到第四代核能系统要求。

6.“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破5000米深度纪录。7月26日6时07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突破5000米级水深大关,6时17分下潜至5057米水深。历时6小时12分的深海之旅中,各项仪器指标及通讯正常。

【入选理由】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的成功,将为研究人员提供更加精细的调查平台,为科学探索深海奥秘提供平台和技术支持。

7.“嫦娥二号”到达拉格朗日L2点,我国首次实现对月球更远的太空进行探测。中国第二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二号”,在圆满完成探月任务后,经过77天飞行,成功进入拉格朗日L2点环绕轨道。这使中国成为世界上首个实现将卫星从月球轨道出发,受控准确进入距离地球约150万公里的太阳与地球引力平衡点——拉格朗日L2点环绕轨道的国家,也使中国成为继欧洲和美国之后第三个造访L2点的国家。

【入选理由】该拓展试验的成功实施,也创造了我国航天乃至国际航天的多个“第一”。对于研究空间天气应用和空间环境预警均具有开创性意义。

8.屠呦呦制备青蒿素获拉斯克奖,“三无”身份引反思。9月12日,2011年度拉斯克奖的获奖名单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 数百万人的生命。”

【入选理由】这是至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但屠呦呦没有博士学位,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没有中国两院院士头衔,人称“三无”教授,此事引发了人们对中国人才评价机制的反思。

9.神八天宫空间交会对接成功,筑梦未来空间站。9月29日和11月1日,我国自行研制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分别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准确入轨。11月3日和11月14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在太空进行了两次交会对接。11月17日,神舟八号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安全着陆。至此,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 飞船交会对接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入选理由】交会对接技术的掌握为中国建设空间站奠定了坚实基础,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设有了一个成功的开始,为未来我国开展更大规模的航天活动提供了可能性。

10.中科大成功制备八光子纠缠态,刷新世界纪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李传锋、黄运锋研究组成功制备出八光子纠缠态,并进一步利用产生 出的纠缠态完成了八端口量子通信复杂性实验。

【入选理由】中国科大研究人员对已有的各技术环节进行改进,最终验证了八光子的纠缠特性,刷新了多光子纠缠制备与操作数目的世界纪录。

入选的2011年国际十大科技新闻(以时间顺序排列)

1.日本福岛核电站放射物质泄漏,引发全球核电生产安全大讨论。当地时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发生该国历史上震级最高地震——里氏9.0级地震,随后的海啸袭击了整个东北部海岸。受此影响,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多个机组连日内相继发生爆炸,导致放射性物质泄漏。

【入选理由】这是一场罕见的复合式灾难,在全世界范围,该事件引发民众长时间高度关切,此次核电站事故的教训,永值得人们汲取反思。

2.神经药物首次突破血脑屏障,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有新希望。3月份的《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报道了神经药物首次突破血脑屏障成果。一直以来,将药物递送入大脑细胞内,都是医生治疗脑神经疾病时面临的重大挑战。

【入选理由】该研究成果攻克了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肌肉萎缩症的重大障碍。

3.单原子量子信息存储首次实现,可极大增强量子计算机的功能。德国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学研究所的科学家,让单原子量子信息存储首次实现。他们将单个光子的量子状态写入一个铷原子中,经过180微秒后将其读出。在最新研究中,科学家将一个铷原子放在一个光学共振器的两面镜子间,接着使用非常微弱的激光脉冲让单光子进入该共振器中。共振器的镜子将光子前后反射了多次,大大增强了光子和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入选理由】新突破有望助力科学家设计出功能强大的量子计算机,并让其远距离联网构建“量子网络”。

4.广义相对论两大猜想获实验证实,“引力探测器B”功不可没。NASA等研究人员通过对斥巨资研制的“引力探测器B(GP-B)”卫星数据的分析,已经证实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两项重要预测——测地线效应与惯性系拖曳效应。从而为这项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空间项目画上了句号。

【入选理由】广义相对论,其在有生以来的每个星期几乎都要遭受挑战,但迄今为止,天文学观测数据与其预测值的相符程度,远高于其他竞争理论,“挑战”也多化成了“验证”。当猛砸钱的“引力探测器B”把技术升级到了当前所能达到的极致时,人们看到该理论仍是解释大尺度结构时的不二选择,不愧为撑起现代物理学这所大房子的支柱。

5.首个单光子路由器研制成功,可作为量子网络重要设备。8月22日公布的消息称,瑞典和西班牙科学家联合研制的这块路由器,由一个“人造原子”制成,在单光子层面工作,未来能作为量子信息网络中的量子节点,提供基本的数据处理和路由。目前已能成功演示内嵌于一条传输线中的该路由器是如何将单个光子从一个输入端口运送至两个输出端口中的一个。

【入选理由】研究人员表示,这是首块在单光子层面工作的路由器,且其消光效率可达99.6%,表明光子可有效地耦合到路由器上并被很好地控制。而且,其切换时间(入射光子从一个端口切换到另一个端口的时间)仅为几纳秒。另外,这种路由器很容易进行扩展,以使其具有更多输出端口,这一点对它用作量子点必不可少。

6.“中微子超光速”扑朔迷离,狭义相对论受到挑战。9月23日公布的消息称,一批中微子束从位于日内瓦边境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出发,来到730公里外的意大利格兰萨索国家实验室,惊掉了迎接它们的科学家下巴:中微子比光早了60纳秒到达,实验误差正负10纳秒。

【入选理由】自1905年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建立,“任何物质的速度不会超过光速”的原理颠扑不破。这一有可能颠覆当前物理学研究根基的结果震撼了整个学界。

7.中国“天”“神”太空对接,空间技术进一步得到提升。9月29日,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11月1日,神舟八号无人飞行器追随天宫一号的脚步升空,并在太空中与“天宫一号”成功完成两次对接。

【入选理由】以此为标志,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三个掌握空间对接技术的国家。交会对接技术的掌握为中国建设空间站奠定了坚实基础,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设有了一个成功的开始,为未来我国开展更大规模的航天活动提供了可能性。

8.最强吸光材料吸光率达99%,可用于研制新型太空涂层材料。11月11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科学家公布他们新研制的这种新材料是由中空且多壁的碳纳米管组成的一层纤薄涂层,能吸收几乎所有照射在其上的光,从紫外线到远红外线在内的光线一网打尽,吸收率超过99%,是此前吸收能力最强材料的50多倍,其在从紫外线到远红外线多个波段都获得了几近完美的吸收效果,这是前所未有的创新。

【入选理由】不算黑洞的话,新问世的超黑材料简直堪称“吸光之最”了。它柔韧、轻便,今后可作为光抑制剂和冷却剂用在太空科学仪器的表面,有望开启太空技术研究的新时代。

9.干细胞人造血首次输入人体,作用等同于真正的血液。法国科学家首次成功地将实验室中用造血干细胞培育出的人造血输入了人体内,而其表现与正常的血液一样。这是从一个志愿者的骨髓中提取出的造血干细胞,然后使用很多生长因子在实验室里将这些细胞培育成红血细胞,并将这样的约2毫升血重新注入该捐赠者的体内。追踪研究发现,干细胞人造血在人体内符合天然产生的血细胞的正常存活率。

【入选理由】尽管大规模制造干细胞人造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次实验中的输血量仅相当于一名普通病人每次输血量的1/200),但该结果仍然表明,未来我们或可以获得无限量供应的血液,且这不是血液替代品(缺乏抗菌、凝血、免疫等功能),而是人工方法制造出的真正血液。

10.美发现温度“宜人”的类地行星,表面可能有岩石和水。12月份公布的消息称,开普勒天文望远镜新发现了一颗宜居类地行星,这颗被命名为开普勒-22b的小行星,每290天绕其恒星旋转一周,其宽度约为地球的2.4倍,质量尚不明确,据目前推测应至少小于地球质量的36倍,这个重量范围意味着,该行星表面可能有很多岩石并可能有水。

【入选理由】近些年来,天文学家探测到的小行星不在少数,但其中多数都是人类禁区,表面状态好比我们银河系的木星和海王星。更多的,则像开普勒-22b之前公布的开普勒-21b一样,表面温度高达1627摄氏度。而该类地行星不但是迄今探测到的最小类地行星,且表面温度温和——既不会太热也不太冷的22摄氏度,这十分之难得。(来源:科报网)

猜你喜欢
理由
十二星座上课迟到的理由
绝对理由
最好的理由
给烦恼找个理由
我们有理由不爱她吗?
我喜欢NBA的理由(随笔)
迟到的理由
那些年,迟到的理由
迟到理由
管他三七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