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爱萍 孙合圣 夏江红 魏晓君
小儿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在我国5岁以下儿童每年有2.98亿人次患腹泻,年发病率平均为2.5次/人[1],是第三世界国家小儿第一位常见多发病与死因[2]。酪酸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butyricum)是属于硬壁菌门梭菌属的一种革兰阳性菌,严格的厌氧菌(简称酪酸梭菌),是一种正常肠道菌群[3],在调节肠道的微生态平衡,预防和治疗腹泻、肠炎等疾病中的作用已被人们广泛认识,但目前国内外尚无报道显示酪酸梭菌对腹泻病的婴儿及幼儿治疗效果存在差异。为此,笔者选择208例急性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T1、T2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宝乐安(主要成分为酪酸梭菌),观察服用后各组患儿的大便次数、性状及腹泻持续时间,以探讨酪酸梭菌对不同年龄段腹泻患儿的治疗效果。
1.1 一般资料 参照第七版《儿科学》[2]有关腹泻的定义,将病程在2周以内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定义为急性腹泻。入选208例患儿,均为本院2010年11月-2011年11月住院患儿,日均腹泻稀水样便5次以上,病程小于2周。将患儿分为G1组和G2组,G1组96例,男44例,女52例,年龄0~11个月;G2组112例,男57例,女55例,年龄12~59个。将G1组患儿随机分为C1、T1组,每组48例,将G2组患儿随机分为C2、T2组,每组56例。
1.2 方法 所有患儿根据“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的治疗方案给予常规治疗[4]:Ⅰ:脱水的预防及治疗;Ⅱ:继续喂养;Ⅲ:补锌治疗;Ⅳ:合理应用抗生素。T1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口服宝乐安(主要成分为酪酸梭菌)500 mg,2次/d,T2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口服宝乐安500 mg,3次/d,治疗至大便恢复正常。记录各组患儿给予治疗后腹泻持续时间及住院天数。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组资料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比较行LSD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酪酸梭菌能促进腹泻患儿的康复,缩短住院时间。T1组患儿较C1组患儿治疗效果显著,T2组患儿较C2组患儿治疗效果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且G1组较G2组治疗效果更明显(P<0.05),见表2。
表1 C组与T组患儿治疗效果观察(±s) d
表1 C组与T组患儿治疗效果观察(±s) d
*与C1组比较,P<0.05;△与C2组比较,P<0.05
组别 治愈时间 住院天数C1组 (n=48) 6.1±4.6 7.2±5.2 C2 组 (n=56) 4.8±3.3 5.7±4.5 T1组 (n=48) 5.1±4.0* 6.0±4.7*T2组 (n=56) 3.9±2.8△ 4.8±2.1△
表2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观察(±s) d
表2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观察(±s) d
*与G2组比较,P<0.05
组别 治愈时间 住院天数G1组 (n=96) 4.4±2.5* 5.5±2.4*G2 组 (n=112) 5.6±2.8. 6.7±2.7
小儿腹泻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性状改变和次数增多为特征的疾病。本文所观察的病例均为急性腹泻,发生在秋冬季节,以轮状病毒肠炎可能性大;夏季以产毒性大肠杆菌肠炎为主。小儿尤其是1岁以内婴儿,抵抗力差,胃肠道未发育成熟,胃酸少,杀菌能力差;婴儿胃肠道各种消化酶少,不利于食物消化,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婴儿生长迅速,需要足够的营养,胃肠道负担性对较重,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发病时患儿肠黏膜充血肿胀,渗出增加,刺激肠壁平滑肌蠕动,进而导致恶心、呕吐、腹泻频繁,每次排便量大,多为黄色稀水样便或蛋花样便,也有的有泡沫呈酸臭味,由于大量胃肠液的丢失,便导致了水电解质紊乱,肠道有害菌增生活跃[5],大大减弱了屏障和拮抗作用,利于病原菌的侵袭个肠道内定植,研究表明,腹泻婴儿较正常婴儿肠道厌氧菌减少了1000倍,较年长儿更明显[2]。这标志着肠道内微生态系统平稳在小婴儿时期更容易遭到破坏,加之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致使小儿腹泻发病率居高不下,因此,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在小儿腹泻治疗中起关键作用。
酪酸梭菌CGMCC0313.1属于新一代微生态制剂,其重要的作用之一是恢复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平衡。酪酸梭菌在肠道内定植后,不仅能抑制肠道内致病菌对肠上皮细胞的黏附,减少肠黏膜受损的机会,而且能阻止细菌移位,与致病菌竞争性生长,抑制其增殖。具体表现为:酪酸梭菌能特异性分泌大量酪酸,而肠黏膜生长所需要能量的70%来源于酪酸,所以,酪酸是肠黏膜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和营养物质,能促进肠黏膜快速修复[6-8]。酪酸梭菌分泌的酪酸菌素能有效抑制有害菌,清除肠道内的有害菌及其毒素,同时还能分解多糖未低聚糖促进有益菌的生长,快速恢复肠道菌群失衡[9-10],建立生物保护屏障。酪酸梭菌还能通过分泌酪酸调节NF-κB活性,激活TLR受体,抑制IL-1β、TNF-α、IL-8等炎症因子过度表达,保护肠道免受炎症的伤害,促进肠黏膜SIgA的分泌,提高黏膜免疫力[11-14]。
肠道黏膜和肠腔中有益和有害的微生物来自食物的变应原、寄生虫、病毒等病原体组成的体系极其复杂[15]。已有大量研究表明,益生菌在肠道黏膜的修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同年龄段腹泻儿童对益生菌的治疗效果存在差异,但其作用机制目前并不完全清楚,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1]叶礼燕,聂晓晶.“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解读[J].中华儿科杂志,2010,47(8):634-636.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86-1287.
[3]Nakajim A N,Tsuura Y.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konjac glucomannan degrading enzyme from anaerobic human intestinal bacterium,clostridium butyricum-clostridium beijerinckii group[J].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1997,61(10):1739-1742.
[4]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委委员会.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09,8(47):634-636.
[5]王茂贵.微生态调节剂在儿科临床应用的评价[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17(3):251-253.
[6]李雄彪,马庆英,崔云龙.丁酸和叶酸预防于治疗肠道疾病及分子基础[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14(32):3071-3080.
[7]陈焰,似健敏.炎症性肠病特殊营养素的补充[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5,13(13):1577-1580.
[8]于卓腾,航苏琴,姚文,等.肠道产丁酸细菌及其产丁酸产生机制的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14(25):2531-2534.
[9]Clarke D J,Robson R M,Morris J G.Purification of two Clostridium bacteriocins by procedures appropriate to hydrophobic proteins[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1975,7(3):256-264.
[10]张树波,崔云龙,万阜昌,等.酪酸梭菌的抑菌作用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02,11(4):322-324.
[11]彭珊瑛,刘洋,王文杰,等.酪酸梭菌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2006,26(7):653-655.
[12]王文杰,王琳,刘洋,等.阿泰宁对牛结肠粘膜蛋白诱发免疫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16(1):25-32.
[13]Rakoff-Nahoum S,Paglino J,Eslami-Varzaneh F,et al.Recognition of commensal microflora by toll-like receptors is required for intestinal homeostasis[J].Cell,2004,118(1):229-241.
[14]Madara I.Building an intestine-architectural contributions of commensal bacteria[J].N Engl J Med,2004,351(1):1685-1686.
[15]李雄彪,马庆英,崔云龙.益生菌在肠道黏膜损伤修复中的作用[J].中华消化杂志,2007,5(27):359-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