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青 王道理
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效果。方法:将60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经治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60例,根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所制定的诊断标准确诊为2型糖尿病,并且符合糖尿病肾病分期(Mongenson分类法)Ⅲ期,即早期糖尿病肾病期,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持续性增高>200μg/min(30~300 mg/24 h),且排除其他因素引起尿蛋白增加[1]。
1.2 分组 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34~65岁,平均(41.6±12.1)岁;糖尿病病程3~15年,糖尿病肾病病程0.3~4年。对照组30例,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33~66岁,平均(40.8±12.1)岁;糖尿病病程2.6~10年,糖尿病肾病病程0.3~4年。两组在年龄、性别、空腹血糖水平、血脂、血压、糖化血红蛋白、尿蛋白定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低蛋白饮食,并给予调血脂、控制血糖使空腹血糖在5.5~6.3 mmol/L,餐后2 h在6.8~7.8 mmol/l。同时应用贝那普利片(洛丁新)10 mg,2次/d,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丹红注射液20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2周为一疗程。治疗前后观察晨尿尿微量蛋白排泄率(UAER)、尿β2-微球蛋白变化(β2-MG)、尿肌酐、血脂变化,计算出晨8时尿蛋白与尿肌酐比值(UACR或 A/CR)。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0.0进行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治疗前后尿UAER、UACR、β2-MG均有下降,治疗组下降明显(P<0.05),见表1。两组治疗前后血脂、血糖有轻度改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前后UAER、UACR、β2-MG的变化(±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UAER、UACR、β2-MG的变化(±s)
注: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UAER(mg/24 h) UACR(mg/g) B2-MG(μg/L)治疗组(n=30) 治疗前 216±65 157±25 23.8±8.0治疗后 90±16 67±8 13.3±6.1对照组(n=30) 治疗前 209±68 151±24 23.5±7.6治疗后 101±13 77±6 17.2±8.7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血糖的变化(±s) mmol/L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血糖的变化(±s) mmol/L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CHO TG HDL LDL FBG治疗组(n=30) 治疗前 6.53±1.35 2.46±0.24 0.98±0.35 3.27±0.21 7.9±2.3治疗后 5.11±0.32 1.76±0.31 1.12±0.12 2.63±0.78 6.8±1.5对照组(n=30) 治疗前 6.45±1.24 2.44±0.22 0.88±0.46 3.22±0.11 8.6±1.3治疗后 5.27±0.36 1.84±0.28 1.04±0.21 2.82±0.91 7.1±0.9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已成为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约30%的T1DM和20~30%的T2DM发生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尿是DN的最早临床证据及筛选早期DN的主要指标,积极适当的干预措施能明显减少和延缓DN的发生[2]。糖尿病肾病的发生除与遗传因素有关外,还与以下因素有关。(1)肾脏血液动力学异常:即使在糖尿病早期,就存在肾小球滤过率上升和肾血浆流量过高(高滤过、高灌注),凡GFR持续>150 ml/min者,几乎最终都出现微量白蛋白尿;(2)血糖过高导致肾组织糖代谢紊乱,并产生各种损伤介质如血小板衍生性生长因子、血管紧张素-2等进一步损伤肾脏;(3)大多数DN均伴有高血压和脂质代谢紊乱,从而促进肾小球硬化;(4)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及内皮素等代谢异常,参与高灌注、产生蛋白尿[3]。
贝那普利为ACEI类药物,可以竞争性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阻止AngII的生成,阻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减轻肾小球三高现象,同时还可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糖代谢,从而减缓DN的发生、发展,保护肾功能[4]。
丹红注射液内含中药红花和丹参,主要成分为红花黄色素、丹参酮和丹参酚酸等。研究发现丹参可通过抑制总一氧化氮合酶(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活性,从而减少NO的生成,减轻组织损伤,具有明显抗氧化损伤作用。目前的研究已证明,丹参酚酸有较强的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可以显著降低血浆的TXB2水平[5],从而修复损伤的血管内膜,改善肾脏的供血,保护肾脏的功能,促进肾脏功能的恢复,起到防治并发症的作用[6]。研究证实,红花的有效成分红花苷和红花黄色素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扩张小动脉和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的功能,还有降血脂、镇痛、镇静和抗炎等作用[7];红花黄色素可抑制血小板激活因子(PAF)介导的血小板活化作用[8]。本研究显示,丹红注射液联合贝那普利片干预早期糖尿病肾病在减少尿微量白蛋白、调整血脂等方面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用贝那普利,两药联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何戎华.糖尿病现代诊疗[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9186-191.
[2]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上、下册)[M].第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42-1055.
[3]王海燕.肾脏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414-1421.
[4]吴素芳,杨少辉,于晓静.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应用与评价 [J].中国医刊,2007, 42(1):65-66.
[5]杨佳,张毅,秦彩玲,等.丹参、三七的有效部位对正常大鼠血小板粘聚性及TXA2、PGI2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4,10(5):2l-24.
[6]何光学.糖尿病肾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0,10(9):83-85.
[7]王会玲.红花黄色素的现代研究概述[J]. 中国中医药科技,1998,5(5):333-334.
[8]陈文梅,金鸣,吴伟,等.红花黄色素抑制血小板激活因子介导的血小板活化作用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0,35(11):741-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