矣永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呼吸内科的一种常见疾病,是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肺功能呈进行性发展,引起缺氧、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导致一系列生理功能以及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患病率及病死率均居高不下[1],在急性加重期常常合并有呼吸衰竭。COPD在各类致死病因中排第6位,推测到2020年,它将跃升至第3位[2]。近年来,临床中无创机械通气在治疗COPD 中得到广泛应用,治疗效果肯定。笔者所在医院2008 年7月-2009年5月采用呼吸机无创辅助通气治疗肺阻塞性肺气肿并呼吸衰竭患者27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08年7月-2009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住院部收治的27例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病诊治指南》诊断标准[3]。本组患者男18例,女9例,年龄48~77岁,平均(62.7±1.9)岁。所有患者均适用无创呼吸机。不能使用无创呼吸机的禁忌证是[4]:出现低血压休克,精神状况不稳定、出现昏迷、自主呼吸微弱或者无呼吸、气道内分泌物较多、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未能控制的心律失常或者心肌缺血和与鼻面罩无法相配者。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完善血常规、胸片、心电图以及血气分析等常规检查。均予以抗感染、祛痰平喘、强心利尿、吸氧、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维持酸碱失衡等治疗。选用BiPAP呼吸机面罩给氧行辅助呼吸。采用S/T模式,呼吸频率设15~20次/min,吸气正压(IPAP)为15 cm H2O(1 cm H2O=0.098 kPa),呼气末正压(EPAP)为3 cm H2O,呼吸机面罩给氧1~3 L/min。开始每天通气2~4次,通气时间2~4 h/次,使经皮血氧饱和度达90%以上。待病情逐渐好转后下调参数,使通气的时间缩短,停机的时间延长,至完全撤机。
1.3 观察指标 观察无创通气前后患者的pH、PaCO2、PaO2、心率、呼吸与血压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血气分析 经治疗后,患者的PaO2、PaCO2和SaO2值显著优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患者的pH值无明显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气分析比较(±s)
表1 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气分析比较(±s)
*与治疗前相比,P<0.05
指标 治疗前 治疗后PaO2(mm Hg) 51.76±2.76 73.26±2.01*PaCO2(mm Hg) 64.76±2.1 56.32±1.96*SaO2(%) 96.54±2.56 84.34±2.54*pH 7.25±1.97 7.28±1.99
2.2 心率、呼吸、血压比较 经治疗后,患者的RR、HR值明显得到改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患者的BP值无明显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患者心率、呼吸、血压的比较(±s)
表2 治疗前后患者心率、呼吸、血压的比较(±s)
*与治疗前相比,P<0.05
指标 治疗前 治疗后HR(次 /min) 28.45±2.65 19.37±2.35*RR(次 /min) 107.35±2.36 93.14±2.46*BP(mm Hg) 123.23±2.44/78.86±2.33 118.67±2.37/81.12±2.28
2.3 不良反应 所有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因为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引起的以气流阻塞为特征的一种疾病,一般呈进行性加重,可以伴随有气道高反应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多是因为感染等原因所引起,一者是因为痰液的引流不畅,一者因为呼吸肌的疲劳,引起缺氧以及二氧化碳的潴留加重,从而出现呼吸衰竭。常规的治疗方法很难使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状态得到有效的改善[5],有创机械通气疗效虽然较肯定,但是其创伤性较大,且并发症较多,容易导致呼吸机依赖和呼吸机相关性的肺炎[6]。近年来,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使通气量增加以及氧合功能改善,成为临床中广泛采用的方法[7-8]。
本研究通过BiPAP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肺阻塞性肺气肿并呼吸衰竭患者,经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得到明显的改善,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的PaO2升高、PaCO2与SaO2值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呼吸频率减慢,心率减慢,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pH与BP值变化不大,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的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以上研究结果显示,BiPAP无创呼吸机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缺氧状态,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呼吸衰竭的一种有效的方法。COPD患者由于受到支气管肺部感染、气流受限、呼吸机疲劳及电解质紊乱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患者维持有效通气量,易发生呼吸衰竭,BiPAP采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可以帮助患者克服气道阻力及其他内源性呼气正压,并通过外加的呼气末正压对抗内源性呼气末正压,打开气道降低气体陷闭,减少呼吸做功,消除呼吸机疲劳,使无效死腔气量减少[9-11]。另外,患者呼气时可对抗内源性呼气末正压,防止肺泡萎缩,并且改善通气,增加肺的O2含量,使过量的CO2排出,防止CO2潴留,从而使PaO2增高,PaCO2下降;并且还可以防止以及减少肺毛细血管液体的渗出,使气道内的痰泡沫破碎,有利于通气。BiPAP可以保证有效通气以及通气模式的正常运转,人机配合较好,有呼吸补偿功能和漏气补偿功能[12],可以尽量避免人机对抗导致的通气下降,呼气做功增加,氧耗量增加等影响,更有助于改善低氧血症。BiPAP可使回心血量减少,使心脏的前负荷得到减轻,使左心室跨壁压降低,从而使左心室的后负荷得到减轻,改善氧合,增加心肌供氧,减轻肺水肿,从而改善心功能善,减慢心率[13]。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并合并呼吸衰竭操作简便,容易掌握,可以避免有创机械通的多种损伤和并发症,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2-67.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3]中华医学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0.
[4]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临床呼吸生理及ICU学组.无创正压通气临床应用中的几点建议[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32(3):23.
[5]孙丽华,谭焰,乔岩,等.慢性阻塞型肺疾病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实施无创机械通气最佳时机的探讨[J].中国急救医学,2006,26(2):84.
[6]Takada K,Matsumoto S,Hiramatsu T,et al.Predictors of survival inpatients with chronic hypercapnic respiratory failure receiving domicil-iar NPPV[J].Nihon Kokyuki Gakkai Zassh,2008,46(8):614.
[7]安福成,谢永强.无创正压通气救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严重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J].国际呼吸杂志,2007,27(14):1045.
[8]胡永琼.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73例观察与护理[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2):408-409.
[9]曹鄂清.无创正压通气的临床应用及近展[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9,32(10):9-13.
[10]何美花.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并呼吸衰竭的护理研究[J].中国医疗前沿,2009,4(12):103-104.
[11]黄志成.无创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09,15(13):58.
[12]班健.BiPAP通气在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应用[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4):526.
[13]孙军,帅雪芬,陈学东.BiPAP 治疗COPD 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疗效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0,8(12):1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