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济学家》周刊8月18日文章,原题:最新的入侵———伊朗人喜忧参半地看生机勃勃的对华贸易 在位于伊朗首都德黑兰东北140公里的加兹温,一名老师在外国成人语言课上用波斯文字母写下单词“关系”。为明确这个词的定义,她问:“伊朗和德国的关系好不好?”“非常复杂。”班上唯一的德国学生壮着胆子回答。老师又问:“哪个国家同伊朗关系好啊?”“中国!”班上12名中国学生齐声喊道。5年前,中国学生人数只占这所学校的1/10,现在已经大约占到一半。
尽管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加紧对伊朗的经济制裁,期望迫使伊朗控制核野心,但中国一如既往地加强同这个伊斯兰共和国的联系。占伊朗政府财政收入80%的石油,正越来越多地流向中国的精炼厂。伊朗也逐渐成为中国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市场。中国将投资10亿美元改善德黑兰的基础设施,一家中国大型企业则扩建了这座首都城市的地铁系统。
加兹温语言学校里的中国人大部分是年轻女性。其中约有半数嫁给了伊朗人,其余则是想捞一笔的经济移民。春(音)是她们中最开朗的一个,为中国T恤生产商和伊朗买家做中间人。她是《全中国最穷的小伙子发财日记》这类励志小说的忠实读者。“中国人只在乎钱。”她半开玩笑地说,“你以为我来伊朗是为了玩?真不是!我是为了钱。要是想玩我肯定得挑个好地方。”
正了正头巾后,她解释说:“中国无处不在。很多国家想要中国产品,但并不是每个国家都说中文……不少中国人不敢去穆斯林国家,觉得太危险。可那不是事实。伊朗只是慵懒,并不危险。”她说自己每天能赚150美元,每周工作7天,“他们签单的时候,我去一天,爽吧”。春是世界新兴市场中新一代中国创业者的典型代表。
虽然美国痛斥那些还在同伊朗做生意的国家和企业,但中国一直不愿意减少从伊朗进口原油。伊朗原油占中国石油消费的10%以上。中国把与伊朗的贸易当做反击美国在中东霸权主义的地缘战略的一部分。这同时也增加了美国将战略重心转向太平洋的难度。
伊朗商人纳维德拥有一家中等规模的公司,主要从事进口中国化工品再提供给伊朗塑料行业的生意。5年前,他的供货商全在欧洲。几轮制裁过后,他现在主要从中国进货。尽管如此,多数伊朗人对中国或中国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爱。不少人认为中国只是又一个来挖伊朗墙角的国家。“我们不能依赖中国人。”纳维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