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保成
清代,江苏有个姓李的讼师,专替人打官司。有一次,他接到一个案子:一位姑娘被邻居的一个无赖越墙逼奸,勒下金镯逃去。不久无赖被捕,姑娘写讼状的时候,不愿意写出逼奸的情节,但又想要将无赖置于死地,该怎样写呢?想来想去只写了“揭被勒镯”四个字。讼师看完讼状说:“‘勒镯哪能定成死罪呢?把语序倒一下,变成‘勒镯揭被吧。”讼状一递,果然无赖被处以极刑。有人不解其中奥妙,便问讼师。讼师答曰:“‘揭被勒镯是说被揭开被子去抢镯子,目的在于勒镯,揭被作为手段不过为取财而已,这不能构成死罪。把语序倒一下,就成了抢走镯子还去揭被,那么罪行就大了。因为‘勒镯揭被重点在‘揭被,即人家就会想到奸污其身了。”
1853年5月,太平军将领赖汉等率1000多只战船,沿长江西上,在江西痛歼了曾国藩的湘军。曾国藩令其幕僚书写上报朝廷的戰报,要求补充粮饷。其幕僚于战报上写了“臣屡战屡败”一句。曾国藩看后极为不满,随提笔将其改成“臣屡败屡战”。这一变动,贬义顿失,不堪一击的败将俨然成了百折不挠的“英雄”。
1949年9月,云南解放前夕,大批军统特务窜入昆明,枪杀进步学生并逮捕了90余名爱国民主人士,正在准备起义的国民党云南省府主席卢汉打电报给蒋介石,为被捕的民主人士开脱、说情,蒋介石回电是:“情有可原,罪无可逭。”“逭”的意思即逃走,逃避。蒋介石是决心要杀这批民主人士的。这时,卢汉十分焦急,他立即把此电文拿给协助他筹划起义的李根源先生,征询办法。李先生看后,微微一笑,提笔将电文的语序颠倒了一下,改成为“罪无可逭,情有可原”。语序这样一变,便起到了救人性命的作用。在昆明的军统特务头目阅读电文后,以为蒋介石“恩威并行”,既要镇唬一下民主人士,又要笼络人心。于是,对90余名爱国民主人士手下留情。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受业于杜威。杜威说“学校即社会”,而陶行知先生把话反过来说“社会即学校”;杜威说“教育即生活”,而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为此,杜威说:陶行知是我的学生,但见解比我高过千倍。陶行知先生仅仅把话倒过来说,即把语序改变或调整了一下,立刻令人耳目一新,顿觉涵义扩展、意境高远。
一位教师对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说:“你随便考上一个学校没有什么问题吧?虽然基础不好。”另一位教师也对这个学生说:“你虽然基础不好,总能考上一个学校吧?”这两句话,因语句排列顺序不同,给人的印象也完全不同。前者给人留下的是悲观丧气的感觉,而后者则相反,给人留下的是积极向上的信心和力量,起到了教育学生、鼓励学生不断进取的作用。可见,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其语言的选择以及语句先后顺序排列的艺术,是至关重要的。
语序指语言中词语结合的先后次序。它的变动可以使词组或句子具有不同的意义。古往今来,一些人常常利用语言顺序的巧妙变化,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或达到不同的目的,也无不表现了他们的聪明与机智。他们因巧用语序而为人们津津乐道。
(编辑:仕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