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2012-08-18 02:00肖春娥陈津端宁立波廖章立周安刚
湖南生态科学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特色专业教师

肖春娥, 陈津端, 宁立波, 廖章立, 周安刚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74;2.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园林系,湖南 衡阳421005;3.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研究生部,北京100091)

地方高校在1999年大学大规模扩招时,不仅没有生存压力,而且如鱼得水,招生数量甚至超过部属院校,依靠学费收入就保证着他们的“小康”生活.由于盲目乐观,部分高校大肆扩张,超能力地贷款置地,如地产开发商般囤地,近些年进入还债高峰才发现这些扩张带来的危机;此外,随着大学扩招带来问题的逐步显现,招生规模开始稳定,作为主管部门的教育部也开始明确强调,高校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将以提高质量为主,原来那种规模扩张模式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同时我国的人口结构正在发生着变化,根据《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8》,大学的适龄人口呈逐步下降趋势,到2020年的适龄人口数将仅是2008年的58%.适龄人口的减少和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要,对地方高校的招生和办学质量带来新的挑战,目前已有部分高校陷入难以为继的困境[1].

另外,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和社会一些单位对所需人才的不同定位,使得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愈加突出,现今年年屡创新高的考研人数实际上就是就业形势的晴雨表,据资料我国的考研报名人数已从2000年的39.2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165.6万人,呈直线上升趋势(见表1).

表1 2000~2012考研数据统计Tab.1 Data statistics of postgraduate entrance exams from 2000 to 2012

这些问题实际上都集中在一点,也就是要讨论的问题:地方高校面对新的形势应该进行怎样的战略选择,实现持续发展?

1 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如何实现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可能是大多数地方高校领导层日思夜想的问题,如何实行战略转移、如何把握社会动脉寻找最佳的切入点等等问题不仅是现实的,也是紧迫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在于提高大学的竞争力,所谓大学竞争力是指一所大学与其他大学之间在管理水平、教育质量、人员素质、科学研究、办学特色、文化传统、社会公信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并能在持续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其中人才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科学研究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管理水平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保障、创新是核心竞争力持久的动力[2].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 准确把握学校的自身定位,服务地方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从总体上看,已经由过去的整体性教育资源短缺转变为区域性教育资源过剩.地方高校的大规模扩张与民办高校的兴起必然使得对于各种资源和生源的竞争将不可避免,而且其激烈程度将会出乎预料,因为这关系着自身的存亡.这时我们可以想象剧烈竞争的结果是什么?两极分化、优胜劣汰,一些高校或将会不可避免地逐步退出竞争,发生重组转型或倒闭关停;一部分高校会适时调整,顺应时势,仍立于不败之地.那么地方高校如何才能长兴不衰呢?

首先是坚持自己的办学特色.这是指“一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是一所大学明显有别于其他大学的办学风格或优良特点,集中体现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上,在某些领域形成自己独有的优势,并具有以此确立学校的地位和影响,带动学校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的特性”[3].任何一所高校的兴建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背景和原因,这些“背景和原因”实际上就是学校的特色.每一所地方高校的创办必然与各地方的人文背景、历史特点、社会专业需求、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等有关.当然,由于我们特殊的国情,上世纪五十年代大规模的专业调整和多种专业类院校的兴办造就了部分高校的专业过于集中的特点.但这也不失为一种特色,不要盲目地扩大规模,只要能把某个专业做大做强,集中资源、重点出击,一样可以创造出具有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品牌.如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它每年的招生数量可能还不如国内某所大学一个专业的招生数,也就200名左右,但是在她短短的办学历史中却培养出来10位诺贝尔奖得主,同时还培养出一位前总统和二位前总理在内的多位政治精英和众多的学术大师.如果究其成功地秘诀则非常简单,即特色,坚持独特的他人所不具备的自身特色.

第二,地方高校要有准确定位.一般而言,对一所高校来说决定学校未来发展目标、战略和格局的首先是科学定位.地方高校由于具有“地方性”的特点,其所肩负的使命也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地方性”的烙印[4].这就是说,地方高校的根据地就是服务一方的地区,而不是一定要放眼全国,胸怀世界,因为你的实力和条件决定了你不可能和那些“航空母舰”一样要建设世界知名高校;更应该清楚的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是生存而不是建所谓的一流大学、国际名校.因此,地方高校发展的历史使命就是: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引领地方特色文化构建.这些历史使命决定了地方高校的定位就是服务地方,至于那些发展纯基础学科、支持国家科技发展和战略目标的任务则要让位给国家大力支持、予以巨额资金支持的研究型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相应的也把纯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让位于研究型大学[4].全心全意致力于发展应用科学,扎扎实实培养地方应用型的人才,心甘情愿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只有确定的自己的基本定位,才能够全面地审视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学生培养目标.

1.2 突出专业特色,凝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一词首先应用于企业管理,这个词最先由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提出,其含义是企业所具备的一种或几种其在向顾客提供价值过程中长期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的能力.它是企业的智力、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的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5].那么作为地方高校而言,如何提高、凝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呢?无它,只有突出专业特色.

高校的拳头产品是学生,尤其对地方高校而言更是如此而学生质量的好坏更多是体现在所学专业的特色如何.表面上看,学生质量的好坏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质量,这实际上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说一个学校学生质量的高低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不仅与学校浓郁的学术氛围、教育理念、培养手段等有关,而且与学校的管理水平、办学特色等有关.尤其是办学特色与专业特色是密切相关的.

构建有特色的专业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既要优化自身的教育结构,这是因为当我们谈到人才类型、数量、质量及比例关系时则不得不首先谈及教育结构问题,而且教育结构也是各种教育资源配置的关键.强化资源配置,犹如军队打仗有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仗一样,把学校有限的、优质的资源调配到强势专业上去.作为地方高校来说,其所具有的资源无法和那些综合型大学相比,所以如果像撒胡椒面似的来应用有限的、紧张的资源,其结果可能是一地弱苗,独不见秀木.同时,在专业设置方面不可求全求大,不顾实际地发展所谓的综合性大学,如现在几乎所有高校都有“环境工程”专业,而这个专业并非每个学校都有实力办,结果是每个高校的这个专业的学生就业都不理想.相反要适当降低高等教育重心,即使发展以专科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也未尝不可.在专业设置和调整方面,要着眼于为所在服务,以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己任,发挥优势,及时调整,突出特色,构筑“四多”专业体系,即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多学科,同时根据社会需求适时压缩长线专业.也就是说,专业要依托于产业才有生存的根本,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此外,专业特色必须与学生的实际能力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实践概念和动手能力.要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举、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实践教育与全面育人结合”的实践教育理念,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着力点,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构建和完善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技能型、生产型人才[4].

1.3 建立稳定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基石,只有基础深厚,才可以建起稳固的高楼大厦.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说过:“大学的声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质量.”可见这是国际共识.但遗憾的是目前我国高校的师资队伍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尤其是地方高校,有资料显示现在许多高校为了节约成本,大规模地使用兼职教师,多数民办高校兼职教师队伍所占比例超过50%,部分学校甚至超过了80%.我们不否认兼职教师中有优秀者,但现实是目前的兼职主要有两部分人员组成:在职研究生与退休教师,而在职研究生缺乏从事教学经验,自己还是学生,对于角色的转换都很难适应;而退休教师,虽有丰富的经验,但年纪较大、精力不济、知识陈旧,也难于胜任繁重的教学.当然,如果我们仅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归于高校,显然是不全面的.这里有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即房价高涨,物价持续上涨,高校教师工资低下,生存压力剧增,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难以留住人才.

因此,建立稳定的师资队伍,甚至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地方高校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关键.至于“稳定”的方法唯一的就是解决后顾之忧,即以待遇留人,不是说常说的感情留人不对而是太苍白,效果不理想.也就是前文所说的集中优势资源,对于优秀教师和一线教师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其工资待遇,鼓励“贫富差距”的拉大,因为地方高校不同于那些航母式高校有大量的科研项目,在完成科研的同时还可以提高教授的收入水平.以此激励这些教师全心全意投入教学而不去为柴米油盐操心,也不必总想着跳槽;此外,还应该在实验条件方面提供便利,为他们出成果添柴.

在稳定师资后,高校也并不总是被动的,为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竞争力,管理当局必须对教师有相应的素质要求和制度约束,如有的高校提出的双师型教师要求.所谓双师型就是拥有多种能力和素养的教师,这些能力与素养又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教师的素养,二是作为技师的素养[6].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具有开放式的知识结构,不仅能够主动地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而且能够自觉地将新知识运用到教学环节当中,进行教学创新.这点对于地方高校尤其重要,因为他们的产品要直接面对市场检验,无法想象不具有一定技能的师傅能教出优秀的徒弟.所以管理者要在教师的知识结构、实践经验、课堂教学艺术、师德等方面提出要求,全面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此外,作为管理机构也要有制定及执行制度的能力,常言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水平多高的教师,适当的约束都是必须的,这既是对教学负责,也是对学生和教师负责.

1.4 发挥灵活的调整机制,主动适应

市场这条大河波涛汹涌,瞬息万变,适应起来既需要勇气,也需要技巧和机制.因为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这条生态链上处于相对末端的位置,在危机来时有可能是最先被舍掉的;在起风浪时也可能是最先呛水的.但其也有着自身的优势,即常言说的“船小好掉头”,也就是机制灵活,对市场的变化有着天然的敏感.所以,为立足于高校间竞争的不败之地,地方高校必须主动适应市场变化,适度调整自己的办学方向.

其实这里所说的适应或者说调整,我们可以换句话说,即服务,地方高校如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更好地服务地方企业的人才需求、如何更好地服务地方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等.目前的教育形势异常清晰,坐拥国家资源和国家支持的高校生源源源不尽,绝大部分的地方高校和民办高校则逐步陷入招生困境,2011年的招生中个别高校甚至遭遇零投档的尴尬,如果我们运用市场经济的观点来解释这种现象,可以说高等教育买方市场的形成不是趋势,而是已经到来,顾客的买方特征更为明显,甚至形成一种倒逼机制.即如果把高等教育当作一种市场产品,它将不得不面临从全面短缺转向结构性饱和直至相对过剩的紧迫形势.这时高校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服务的竞争,即谁能更好地服务地方与社会、谁能更好地服务学生.所以,作为在竞争中处于困难地位的地方高校必须充分发挥自身机制灵活的特点,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服务客体,主要是受教育者和社会,力争占据有利地形.或者说,形势逼迫高校不得不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这些服务则主要体现在:一是是否能为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提供科研服务;二是是否能为受教育者提供所需的人才培养和就业服务,服务过程中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显得尤为重要[7].

1.5 努力进行科技创新,以新求变,以变求生

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系统的第一执行主体,对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十分重要[8].那么作为地方高校如何进行科技创新?如何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如何将科技创新与服务社会紧密相连?其实我们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需要回答一个更基本的问题,即地方高校需不需要进行科技创新?

很多高校在争取一些权利时将自己的地位和能力都拔得很高,但一旦涉及到创新就认为自己低人一等,创新只是那些“211高校”、“985高校”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多少关系.高校是人才和知识的集中地和集散地,有着蓬勃的创新冲动和创新机能,关键在于有没有创新的机会和激励.地方高校并不是在所有方面都技不如人,甚至在个别学科上还具有特别的优势,只有坚持科技创新才能激发教师的激情和热情,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和提高的机会.我们常说的产学研,更多的可能还需要高校自身的科研项目来解决,而不是全部依靠社会.因此,科技创新是每个高校的责任,创新就是最好的服务,创新也是培养人才的最佳途径.只有创新才能求变,变化方能带来效益和生产力,也才能带来生机.这些创新并不仅仅是教师的职责,也是培养学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而言动手实践能力是创新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活动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的要求[9].

2 结语

地方高校日渐处于越来越难的生存环境,其生态位越来越窄,如何跳出困境实现持续发展,笔者给出了新的、可行的路径选择,即明确自身定位、突出专业特色、主动提供优质服务等,核心在于凝聚核心竞争力.

[1] 阙明坤.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战略思考[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11,(1):87-91.

[2] 周小波,王成端,谢鸿全,等.西部地方院校大学竞争力与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1):63-65.

[3] 董圣足.转型期民办高校发展战略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0,(20):40-43.

[4] 许青云.地方高校发展的使命及地方高校办学特色战略选择[J].河南教育,2010,(10):18-19.

[5] 谢沁岑,马继刚.西部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1(5):17-19.

[6] 赵运林.多元整合: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J].湖南社会科学,2008,(4):142-147.

[7] 王志伟,刘莉莉.试论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选择[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9,4(2):4-6.

[8] 高福安,林淑华.创新人才培养方法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9] 陈益林.院校发展视野中的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7,4(1):64-67.

猜你喜欢
特色专业教师
特色种植促增收
最美教师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教师如何说课
中医的特色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