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我国地方性特色高校产学合作教育现状与对策

2012-08-16 19:13孟昭上杨旭辉管慧丽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产学问卷企业

孟昭上,杨旭辉,管慧丽

(1.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国际交流学院,上海 201209;2.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高教研究所,上海 201209;3. 上海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上海 200083)

刍议我国地方性特色高校产学合作教育现状与对策

孟昭上1,杨旭辉2,管慧丽3

(1.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国际交流学院,上海 201209;2.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高教研究所,上海 201209;3. 上海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上海 200083)

我国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普遍重视产学合作,但感性探索居多、理性归纳极少。本研究以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及培养模式为对象,在问卷调查基础上,通过对各类本科院校产学合作各方面的分析思考,提出高校当前开展合作教育的若干对策,希望对同类高校产学合作教育取得较好成效有一定启发和借鉴作用。

本科高校;产学合作教育;现状;对策

0 引言

“合作教育”从英语“Cooperative Education”一词翻译而来[1]。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个合作教育计划于1906年在美国推出[2],在经历了100多年发展后,产学合作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共识。我国在引进产学合作教育时,将“Cooperative Education”意译为“产学合作教育”。一直以来,我国大量地方性特色高校,包括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专业学院式的准综合性大学、专业院校、高职院校,始终把校企合作、校社联携作为重要的办学指导思想,大力开展产学合作教育,推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3],在提升为用人单位及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服务质量的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的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但始终没有形成具有普适性的模式[4-5]。

为了从实证的角度进一步摸清高校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在2009年、2011年分别做了两次专题问卷调查。下面结合问卷调查结果提出关于我国高校产学合作教育现状及对策的若干思考。

1 问卷基本概况

1.1 问卷内容结构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目前高校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的基本现状、基本过程、基本问题、改进建立等。对于现状的分析,主要是从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的历史、合作企业数量与类型、学生参与产学合作的比重以及教师参与产学合作教育的动机等展开;对于产学合作运作过程的分析,主要是从机构设置、管理制度、运作形式等方面展开;对于产学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从企业、政府、高校等层面展开;关于改进产学合作教育的建议与对策,则多是开放性的题目。

1.2 问卷发放与回收

本问卷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完成发放与回收的工作。对于问卷所发放的高校,既考虑到了地区代表性,也考虑到了类型代表性。发放范围涉及东中西部,高职院校、新建本科院校、传统本科院校等类型统筹兼顾。本次问卷调查采用邮寄的形式进行,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65份,回收率65 % 。经过认真分析,回收的65份问卷中,除去1份问卷作答随意性较强外,其余64份问卷信息可以认为有效,有效率为98.4 % 。此后的统计分析都是针对这64份有效问卷进行。

2 数据分析

2.1 高校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的历史

在受访的高校中,有58所高校开展了产学合作教育,占样本总量的90.6 % ,显示产学合作教育已成为绝大多数高校的思想共识和共同行为。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的时间如图1所示,有26所高校开展了“5年之内”,有20所高校开展了“10年以上”,有12所高校开展了“5年 ~ 10年之间”,占样本总量的比例分别为45 % 、35 % 和20 % 。

图1 受访高校产学合作教育的历史Fig. 1 Cooperative education history of interviewed universities

2.2 产学合作教育合作方数量及类型

产学合作教育的合作方数量如图2所示,20所高校的合作方是“10家以下”,12所高校的合作方是“10家 ~ 20家”,3所高校的合作方是“21家 ~ 50家”,17所高校的合作方是“51家 ~ 100家”,6所高校的合作方是“100家以上”。在与高校合作的企业中,有50 % 的高校主要合作对象是“以国有企业为主”,另外36.5 % 的比例是以“民营企业为主”,剩余12.5 % 的比例是“以合资企业为主”,与此同时,在这些合作企业中,九成以上的企业都是中型企业。

图2 产学合作教育的合作方数量Fig. 2 Partners’ number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

2.3 高校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的区域历史与出发点

总体上看,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的时间较长的多是东部高校,新疆、宁夏等西部高校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的历史相对较短;高职院校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的历史较长,而少数新建本科院校的产学合作历史相对较短。从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的出发点(见图3)来看,以塑造学生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目的,培养适应各种用人单位差异化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各高校对此均已达成共识;而在从策略上,多半的高校认为“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以及“促进教学改革、改善办学条件”应该作为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的关键构成要素,这也符合产学合作教育的宗旨,同时占比例不足20 % 的“解决师资不足”的因素也说明了这一点。

图3 高校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的出发点Fig. 3 Aims of universities cooperative education

2.4 高校开展产学合作的具体形式

高校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的形式有很多种,比如由于高校教学资源短缺,可以依赖于企业提供实习、实践的场所、校企共建实验室等。从图4中可以看到“给学生提供实训实习场所”占了主要的比例,其后依次为“共建实验实训室”、“合作办学”、“定单式教育”、“共建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在产学合作中,主要是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出发点,这也在开展具体环节中得到了体现,从图5中可以发现有75 % 选择在实训环节中引入。

图4 高校产学合作具体形式Fig. 4 Forms of universities cooperative education

图5 高校产学合作具体环节Fig. 5 Coordination aspects of universities cooperative education

2.5 高校与合作单位建立产学合作关系的主要途径

与合作单位建立产学合作关系的主要途径(见图6),比较多的选择是“由学校牵头”或者学校依靠“中介机构”,说明学校方显得较为主动些。一般高校组织产学合作主要是由教学院系为单位进行(比例占65 % ),也有以参加的课题组为单位的(比例占25 % ),以研究机构或者个人为主的比较少。

图6 高校与企业合作的主要途径Fig. 6 Main routines of universities cooperative education

2.6 产学合作存在的障碍

在对产学合作中可能存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之后,在问卷中罗列的主要五项障碍因素分别为:学校主动性不够、学校服务能力不强、高校体制不灵活、企业热情度不高、不能同时获益。在对问卷分析后,得到如图7所示的各个障碍因素的比例,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学校主动性不够这一因素选择结果是零。这与开放性访谈的结论也可以相互印证,目前深入推进产学合作教育的主要障碍从高校方面的主观原因来说,主要不是高校的主观愿望不足,而是服务能力不强。在受访高校中,绝大多数对政府在产学合作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政府是推动产学合作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调查中,有54.5 % 的比例认为应该“建立产学合作教育平台,吸引高校和企业参与”,40.9 % 的比例认为“制定专项补助政策,对参与产学合作教育的企业以及专项补贴”,27.2 % 的比例认为要“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在产学合作教育项目上投入更多”。

图7 目前产学合作教育存在的障碍Fig. 7 Obstacles of universities cooperative education

针对一线教师的调研表明,对产学合作教育影响最大的因素依次是“学校相关激励政策”、“个人相关领域的实践经验”、“政策导向与政府指导”,比例分别为“63.6 % ”、“50 % ”、“45.4 % ”。

3 高校合作教育的若干对策

3.1 进一步更新产学合作教育理念

从总体上看,在国家的政策引导与高校的大力推动下,产学合作教育取得了喜人的形势。有相当比例的高校很早就开始了产学合作教育探索,合作企业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产学合作对人才培养过程的渗透与带动效应已经初步显现[6]。但从长远来看,要推动产学合作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要在运作理念的更新方面下大功夫。

希尔斯在其名著《学术的秩序》[7]中清晰地论述了“面向社会实践的教学理念”,这也就是我们应该秉持的产学合作教育的理念基础,即大学必须“走出其象牙之墙”,必须走进街道、车间和办公室。必须把街道和车间带进大学;大学必须将“工作和学习”结合起来。“大学必须承认,学习不能仅仅在、甚至主要不是在图书馆、实验室、演讲厅和讨论班上完成的”。必须对学生的“校外经历”赋予学分,“挡在挣钱与学习之间的墙”必须拆除,这是另一类与冯・洪堡式研究型大学有着鲜明差异的高等教育机构,这一类的高校将按照不同行业、个性企业的目标和运作流程,对教学活动进行顶层性的结构化设计,真正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模式。

3.2 进一步理顺高校产学合作教育管理体制

调研表明,校内设立产学合作专门管理机构的比例小于设有兼职机构的比例,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论相似。对教师与管理层的访谈也表明,由于教育资源的管理、尤其是由于高校教育科研主体之一的教师、研发资源散落在二级学院、系,大家各自为政,缺乏协调,学校整体上的产学合作运作效率并不理想。即使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其管理指向也多是现有资源的整合与运作,缺少对外开拓的职能,大部分产学合作项目的取得还是要靠教师自己跑市场。关于具体的管理制度,一线教师也颇多微词。在财务管理方面,教师普遍反映,经费管理缺乏灵活性,预算制订过程缺乏科学性,总起来说,财务管理制度的激励效果有限。在人事管理制度而言,很多教师反映,在产学合作方面的竞争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考核与分配制度不尽合理,有些在产学合作方面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无法在现有制度框架下得到利益实惠。

3.3 清醒认识企业参与产学合作教育的主动性与必要性

现代企业的发展证明,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而且是起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资源,没有人才资源的储备与开发,任何企业都不能进步与发展。谁拥有最雄厚最广泛的人力资源谁就会在21世纪世界经济赛事中稳操胜券。

在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企业怎样才能得到最优秀的各类人才呢?企业要想招揽自己最理想的人才,惟有与高校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产品科技含量逐渐增多,产品升级的周期迅速缩短,企业使用的都是最新的知识和设备。如果没有产学合作教育的机制,一般高校的学生所学的知识相对落后陈旧,企业从社会上招来的学生可能需要在企业中待半年甚至一年才能熟悉企业管理模式、学会企业使用的一些新知识和新技能,也就是说学生到企业后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不能给企业创造效益,这对企业来说就是莫大的损失。实行产学合作教育后,企业一来可以利用学校的各种教学资源对企业在职人员进行培训,同时还可以利用院校提供的场所为企业的客户进行指导培训。更为重要的是在人才培养上,由于有企业专家的参与,各专业应该开什么课、学生应该学到什么程度,院校都会尽可能地满足企业的希望与要求,这样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就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的要求,合作企业每年都可以从院校优先选拔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在产学合作过程中,高校还可以协助企业开展新产品的研发、市场调查与分析、共同开展技术攻关等活动,高校也可以成为企业进行产品、技术展示的舞台,对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宣传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3.4 继续提升政府支持合作教育的高度、力度

毋庸讳言,政府的政策因素对高校产学合作教育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问卷统计结果表明,政府的政策指向应该扮演平台搭建者的角色,吸引高校和企业参与其中。现有的税收优惠与经费补助政策,应该更加细化,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政策对产学合作教育的刺激效果。访谈中,有的教师提到,政府应该从总体上协调好高校主管部门与企业主管部门的关系,从整体的角度协调产学合作关系,避免就教育论教育的现象。要推动产学合作的深入发展,必须出台更多更具操作性的具体管理办法,推动产学合作教育由目前的政策驱动转变为利益驱动,让校企双方都可以在产学合作中得到实惠。应该把政策关注点从目前的注重产学合作的数量转向产学合作的质量,从更加注重产学合作教育的育人功能和就业促进功能转向知识生产与知识交易功能。

3.5 策略性地规避产学合作教育中的系统风险

首先,要强调风险意识。对教师的开放性访谈发现,大部分教师缺乏应有的风险意识,缺乏对市场规律的深刻认识,产学合作教育要么是自发状态,要么是以企业为转移。有些高校也谈到曾经有过一些合作失败的例子,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产学双方共同生产的知识产品在市场上颇受冷落,校企双方都无利可图,从而造成高校教育资源与企业经济资源的双重浪费。其次,是更加注重市场化导向。目前来看,不管是东部高校还是西部高校,在选择合作企业方面基本没有什么差异性。共同的表现是,更倾向于选择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定量分析表明,有一半左右的高校更乐于选择国有大型企业。从长远来看,这对推动产学合作教育的深入发展是不利的。高校实力有大有小,应该分别对应于各种类型的企业。产学合作能否取得实效,存在了一个实力是否匹配、兴趣是否相投的问题。高校乐于选择大中型企业的原因,从高校自身的原因来看,主要还是缺乏足够的市场化意识,缺少对产学合作教育的利益自觉。对高校管理层的深度访谈表明,很多高校并不十分清楚地了解到学校的利益定位。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满足企业的知识利益诉求,也不利于产学合作教育的高效推进。

3.6 设计具有共赢效应、分工协作的办学体制与机制

在运作主体上,可以借鉴现代公司的治理机制,成立由各利益相关者组成的理事会。成员由政府、行业龙头企业、学校、法律专家、师生代表等各方组成,发挥用人单位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运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并对学校的发展定位、专业设置、资金的投入和使用等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咨询、监督。

在运作机制上,推行主体参与型教学,产学互为平台,资源共享,员工互聘,产学一体,紧密合作,共享品牌资源、设备设施及人力资源,共同研究解决教育与实践问题,共同完成知识的创新。通过进一步整合产业资源和教育资源,有效改变产学合作零散、局部非系统的状态,通过创新运行机制,实现产学合作教育的共赢。

4 结论

当前,上海市政府已经在全市建立扶持了一批技师学院,为相当部分在校大学生提供了获得“学生技师”等证书、等级工资格的机会,相关企业和参与学生还可以获得政府的经费补贴。但如何在更大层面上借鉴德国、澳大利亚等国以法律形式固化、确保产学合作教育成为企业、社会和高校规定动作的有效做法[8-9],还须进一步地加以论证、设计、实施并完善。

[1] 陈解放. 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教育模式研究[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2] 周明星, 孟庆国. 中外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 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9(4): 82-85.

[3] 顾佳峰. 产学合作管理机制研究: 以北京大学为例[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4): 87-90.

[4] 康燕燕. 高职教育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探析[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1, 27(2): 71-73.

[5] 宋淑慧. 论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的利弊与发展策略[J]. 中国成人教育, 2007(8): 18-19.

[6] 厉承玉. 谈校际教育合作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J]. 辽宁高职学报, 2009, 11(3): 17-17.

[7] [美]希尔斯著, 李家永译. 学术的秩序[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7.

[8] HART M. Sandwich education, Work based learning(WBL) of education[EB/OL]. (2009-08-12) [2012-03-20]. http://www.business-kac.co.uk/recon2.doc.

[9] QUARSHIE J D, OYEDELE V. University, education district, and schools collaboration in the preparation of local level educational leaders: the zimbabwean experience[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1, 29: 1236-1243.

Some Thoughts 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Measures of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Cooperative Education

MENG Zhao-shang1, YANG Xu-hui2, GUAN Hui-li3
( 1. Faculty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 Shanghai Second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hanghai 201209, P. R. China; 2. Faculty of Research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Shanghai Second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hanghai 201209, P. R. China; 3. Faculty of 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Shanghai 200083, P. R. China )

Over the years, many universities in China hav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Cooperative Education, but with much perceptual exploration and little rational induction. This thesis, with social need and training model of applied talent as the object and on the basi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alyzes the histories, partners, motivation, forms and approaches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various universities, and puts forward a number of measures for universities to develop current Cooperative Education, which the author believes can be an inspiration and reference for similar universities to effectively carry out Cooperative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Cooperative Education; current situation; measures

TK124

B

1001-4543(2012)04-0324-07

2012-03-20;

2012-9-20

孟昭上(1962-),男,上海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管理科学与工程,电子邮箱zsmeng@sspu.cn。

猜你喜欢
产学问卷企业
戎子酒庄 搭起产学平台
企业
企业
企业
基于产学协同的融媒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贵州中小企业产学联合问题研究
问卷网
产学结合教育模式在路桥专业中的应用
问卷大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