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中毛泽东对粟裕的五次军事授权述略

2012-08-15 00:43华小勇
军事历史研究 2012年1期
关键词:华野粟裕纵队

●华小勇

粟裕是我军赫赫有名的常胜将军,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特别是在解放战争中,粟裕以高超的指挥艺术,连续取得了苏中七战七捷、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经典战役的胜利,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些成绩的取得除了粟裕杰出的军事才能之外,跟毛泽东对粟裕的高度信任与大胆任用也有很大关系。在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曾五次赋予粟裕军事指挥大权,从而为粟裕在战场上挥洒自如,大获全胜创造了必要条件。

一、“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苏中七战七捷后,国民党军队遭到沉重打击,但并未放弃进攻。1946年9月,国民党集中第七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和整编第二十八师三个军南下,向两淮进攻。为了保存有生力量,华中野战军主动撤出两淮。这样,华中战局就发生了重大变化。南北两线国民党军队对华中形成半包围态势。主战场将由解放区前部转入纵深地带。面对这样的形势,如何迅速改变战局,夺取战争主动权,成为战略决策的中心问题。

粟裕认为,随着战争向解放区纵深发展,战线逐步缩短,敌我双方兵力更加集中,战役的规模越来越大,将是战争的必然趋势。争取主动、改变战局的关键,在于集中更大兵力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山野、华野两大野战军会师,就成为我军集中兵力打大规模的歼灭战的必要条件。只有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才能打破敌人的战略围攻,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使战局朝着有利于我的方向发展。

9月20日,即撤出淮阴的第二天,粟裕就和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一起发电报给中共中央军委和新四军军部,提出了两个野战军集中行动以改变战局的建议。电报说:“为了改变华中局势,我们建议,以集中华中、山东两个野战军攻下宿迁,得手后再向西扩张战果,攻占睢宁、灵璧、泗县,并扫除陇海东端之曹八集,大许家等处敌人,以恢复淮北路东地区,第二步攻占津浦路,配合刘邓包围徐州。这样,李延年部必然东调,我可在其运动中求得逐步歼灭他之有生力量。”①9月21日,陈毅发电报给中共中央并张鼎丞、邓子恢、粟裕、谭震林,同意华中分局哿(20日)夜建议,山野、华野集中由淮海区向西行动的办法,并主张两个野指合成一个。

9月22日和23日,中央军委先后发出由毛泽东起草的两份电报,同意集中两个野战军“统一指挥,向淮海行动,打开战局”,并且指示:“山野、华野两军集中行动,两个指挥部亦应合一。提议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谭震林为副政委。如同意请即公布(对内)执行。”②9月26日,中央军委发电报给粟裕、谭震林,要求山野、华野会合后,第一仗必须打胜。并建议两人去陈处共同计划一切。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陈毅与华中分局诸同志一起,商定了作战部署以及山野、华野合并后的指挥体制,并于10月1日上报中共中央。陈毅在报告中提出,集中山野、华野主力于宿迁、沭阳之间,六塘河以北地区,准备歼灭渡运河东进之敌,或西渡运河收复淮北。报告中还建议军事上多由粟下决心。10月3日,中共中央电复陈毅并告张鼎丞、邓子恢、粟裕,指出:“部属甚好,望坚决执行”,“希望你们在淮海方面打几个好胜仗”,“目前你处与刘邓之任务是集中全力歼灭薛岳十个旅左右,即能转换战局”③。

然而,10月上旬,敌情发生变化。国民党军队得知华中野战军主力北移,并且得知山野、华野主力有进攻宿迁、截断其后路的企图后,便采取避实击虚的策略,一面东犯涟水,威胁华野后方,一面由鲁南进占峄县、枣庄,威胁山东解放区首府临沂。面对这种形势,华中方面与陈毅对关于战略出击方向问题出现了分歧。陈毅提出山野、华野先分开行动,华中方面则反对分兵。后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指导下,经过反复商谈,陈毅与华中局诸同志取得一致意见,决定暂缓去鲁南,而首先在淮海地区打几个好仗。10月15日子时,陈毅与张鼎丞、邓子恢、曾山将商谈结果报告中共中央。当天就收到中共中央的复电。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在复电中指出:“决心在淮北打仗,甚慰。南京息,蒋方计划,引我去山东,我久不去,乃决心与我在淮北决战。此种情况于我有利。望你们集中山野、华野全力(决不可分散)歼灭东进之敌,然后全军西渡收复运西,于二至三个月内务歼薛岳七至十个旅,就一定能转变局势,收复两淮,并准备将来向中原出动。为执行此神圣任务,陈、张、邓、曾、粟、谭团结协和极为必要。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六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返电商贻误戎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④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作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组织决定:在司令员在位的情况下,赋予副司令员以战役指挥权。这不仅在当时各战略区、各野战军中是绝无仅有的,在中外军事史上也不多见。从此以后,粟裕就以副司令员的身份担负起合并后的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及后来正式组建的华东野战军的战役指挥重任,以自己杰出的军事指挥才华为华东野战军的战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当机决断,立付施行,我们不遥制”

1947年5月10日,顾祝同命令欧震、汤恩伯、王敬久3个兵团向莒县沂水、悦庄、淄博一线推进。蒋介石的“急先锋”汤恩伯不待欧震、王敬久两兵团统一行动,就指挥第一兵团8个整编师向沂水、坦埠方向进攻。

5月11日,张灵甫的整编第七十四师从垛庄出发,经由孟良崮西麓,向坦埠以南华野第九纵队阵地进攻。敌人的行动引起了粟裕的高度重视。粟裕判断敌人已经发现华野指挥部的位置。蒋军这一行动究竟是局部行动,还是新的全线进攻?他特地通知情报部门严密监视敌军动向,尽快查明敌人的作战部署。当天晚上,华野技术侦察部门截获汤恩伯限整编七十四师于5月12日攻占坦埠的电令。粟裕得知这个关系全局的重要情报后,沉思大约半个小时。虽然他早就把整编第七十四师作为预定歼击对象,为此反复构思作战方案,但是此时作出歼灭整编第七十四师的决策,还是采取了十分慎重的态度。他要情报处核查情报的准确性,并进一步搜集有关情报。根据从各个渠道得到的情报,查明了汤恩伯兵团的作战部署:以整编第七十四师为中心,整编第二十五师、整编第八十三师为左右翼;又以整编第六十五师保障整编第二十五师翼侧,第七军和整编第四十八师保障整编第八十三师侧翼,限于12日(后改为14日)攻占坦埠。同时查明,王敬久兵团之第五军、欧震兵团之整编第十一师等部已由莱芜、新泰出动向东进犯。整编第七十四师与左右两翼国民党军相距只有1至2日行程。

粟裕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有利战机,他立即提出了新的作战方案:不打第七军和整编第四十八师,改打中路强敌整编第七十四师。迅速就近调集几个强有力的部队,以“猛虎掏心”的战法,以中央突破对付敌人的中央突破,从敌人战斗队形的中央揳入,切断对我威胁最大的中路先锋整编第七十四师与其友邻的联系,将整编第七十四师全部干净消灭掉。

粟裕这一新的设想,是在辩证分析敌我态势及其发展趋势、权衡两种作战方案利弊得失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然而,这也是一个有一定风险的决策。粟裕坚信,只要缜密部署,指挥上没有失误,就可以实现全歼整编第七十四师的意图。战机稍纵即逝。粟裕立即把他的想法向陈毅汇报。陈毅当即表示赞同:“好!我们就是要有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概!”陈、粟决定,以5个纵队担任总攻,4个纵队阻击援敌,歼灭整编第七十四师于坦埠以南、孟良崮以北地区,特种兵纵队配属主攻部队作战。随即作出周密的作战部署并立即组织实施,派参谋分头追赶已经出发的部队,命令部队就地待命,各纵队首长到指挥部受领新的作战任务;又派参谋处长向已到南线的谭震林转告陈、粟的决定,请他就近向第二、第七两个纵队传达并作出部署。

5月12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粟裕的电报,指示:“敌五军、十一师、七十四师均已前进。你们须聚精会神选择比较好打之一路,不失时机发起歼击。究打何路最好,由你们当机决策,立付施行,我们不遥制。”⑤

中央军委授予陈、粟“当机决策”的权力,体现了毛泽东、中央军委对陈毅、粟裕的充分信任。“我们不遥制”体现了毛泽东的指挥风格。熟悉中国历史的毛泽东,深知“将在军,不从中制”的道理,他主张在保证全军指挥集中统一的前提下,给前线指挥员以临机专断的权力,反对遣将用兵而“遥制方略”、前线将领指挥作战“咸听成旨”的用兵“弊法”。这些都为争取孟良崮战役的胜利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最终,孟良崮战役胜利结束,歼敌三万二千余人,彻底粉碎了敌统帅部“鲁中决战”的计划,严重挫败了敌人对山东的重点进攻。

三、“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要请示”

1948年4月30日至5月7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在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举行。会议上采纳了粟裕关于3个纵队暂不过江的建议,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城南庄决策。中共中央决定把粟裕兵团渡江南进时间推迟4到8个月,并给予他们在中原地区歼敌五、六个到十一、二个旅的作战任务。

5月21日和22日,毛泽东先后为中央起草给陈毅、粟裕和刘伯承、邓小平的电报,进一步明确了此次作战的任务、参战部队和指挥关系。电报指出:“以歼灭五军为夏季作战之中心目标”;“陈毅不参加此次作战”,“粟裕全权指挥一、三、四、六、八及十一纵之作战,并指挥许(世友)、谭(震林)在津浦线上之配合作战”;“各方协调粟兵团歼灭五军”。“望本此方针,部署一切。”⑥

粟裕密切注视着中原战场动向,筹谋即将开始的战略行动。在他面前,展开的是一幅中原战场敌我态势图。在中原战场上,国民党军集结有25个整编师(军)57个旅(师)。其中13个整编师30个旅担任重要点线的守备,控制着郑州、开封、徐州、蚌埠、信阳、商丘等城市,以及陇海路东段、津浦路和平汉路南段交通线。另外12个整编师27个旅和4个快速纵队编成4个兵团,执行机动作战任务,邱清泉兵团在鲁西南,胡琏兵团在驻马店,孙元良兵团在郑州,张轸兵团在南阳。

人民解放军在中原战场上共有13个野战纵队以及各个军区的地方部队。其中,刘邓指挥的中野4个纵队和暂归刘邓指挥的华野第十纵队,分布在大别山、桐柏山地区;粟裕指挥的8个纵队,一、四、六和两广、特种兵纵队在濮阳地区,三、八纵队在许昌、襄城地区,中野第十一纵队在豫皖苏地区,兵力尚未集中。

粟裕审时度势,权衡利害,选择大量歼敌的最佳方案。根据中央军委赋予的作战任务,他首先认真地考虑在鲁西南地区歼灭第五军的作战方案,认为歼灭第五军虽然具有一定的有利条件,但不利因素也较多,主要是我军兵力尚未集中,打援兵力不足,又是背水作战,地形对我不利,不能稳操胜券,钓第五军这条大鱼并不是理想的作战方案。这时又得到开封守军兵力薄弱的重要情报。因此设计了一个“先打开封,后歼援敌”的作战方案。但是,他考虑到中央军委已经明确规定以歼灭第五军为夏季作战的中心目标,朱德总司令又亲自作了动员,不宜强调打第五军的不利,而把“先打开封,后歼援敌”作为腹案,没有上报下达。但在作战部署上是有准备的。5月23日,粟裕作出了在鲁西南歼灭整编第五军的部署:命第三纵何以祥部和第八纵王建安部,由许昌地区向濮阳方向转移,吸引邱清泉部南下,又以第一、四、六纵队、两广纵队、特种兵纵队自张秋镇、范县之间南渡黄河,进抵定陶、成武地区,再引邱清泉回头北上。由第三、八纵队、中原第十一纵队尾敌北进,各路夹击歼灭之。他设想,如果歼灭第五军的条件成熟,即南北夹击其于鲁西南地区;如果歼灭第五军的条件不成熟,也可造成敌人的错觉,使敌人误以为我军要在鲁西南与其决战,我军即可对开封之敌实行出其不意的攻击。

果如粟裕所料,敌人跟着粟裕的指挥棒频繁调动:华野第三、第八两个纵队向淮阳开进,邱清泉的第五军即南下截击;华野第一、第四、第六和两广、特种兵纵队渡河南下,国民党统帅部急令第五军主力和整编第七十五师北返,并且增调3个整编师加1个旅到鲁西南地区,企图与华野渡河南下部队决战。此时鲁西南地区蒋军兵力集中,队形密集,不易分割;华野兵力不足,地形不利,前有重兵,左有运河,右有黄河,形势严峻。但是,华野第三、第八两纵队已经进至离开封只有1日行程的通许、睢县、杞县地区。战场情况变化表明,打五军的条件尚未具备,打开封的时机却已到来。成竹在胸的粟裕当机立断,把战场由鲁西南转向豫东,实行“先打开封,后打援敌”的作战方案。6月16日,粟裕将作战方案一面上报中央军委和中原军区,一面下令部队执行。

6月17日,粟裕收到了中央军委的来电:“完全同意十六日午时电部署。这是目前情况下的正确方针。”并特别指示:“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要请示。”⑦“独立处置,不要请示”,这是毛泽东给粟裕一柄尚方宝剑。同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也来电指示:豫东战役第一步应明确以攻开封为主,第二步打谁视情而定。决定以归中野指挥的华野十纵队协同中野一、三纵队在上蔡地区阻击敌胡琏兵团北援,因此对南面之敌可勿顾虑。这使粟裕又少了一个顾虑。这样,粟裕得以从容实施其“先打开封,后打援敌”的作战方案。

华野攻打开封,大大出乎敌人的预料。国民党的国防部和徐州“剿总”判断华野在鲁西南与第五军决战,开封守敌也认为“开封无真正战斗”。华野部队突然兵临城下,蒋军仓促迎战。从6月17日到22日,只用5昼夜,华野就攻克了蒋介石吹嘘“绝可确保无虞”的开封,全歼守敌3万人,并在阻援方向歼敌1万人,共歼敌4万余人,取得了豫东战役第一阶段的胜利,成为整个豫东战役的转折点。

四、“全军指挥,由粟裕担负”

1948年7月,豫东战役胜利结束,粟裕率领华野指挥机关和参战部队,转移到鲁西南、豫皖苏地区,组织部队休整,筹划下一步作战。粟裕认为,豫东战役的胜利,实现了由战略进攻向战略决战的转折。当前的问题,是如何推动战局向战略决战的方向发展。

7月13日,华东野战军许谭兵团一举攻克济南、徐州之间的兖州。济南周围300公里的广大地区被华野控制,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据守的济南成了一座孤城。这样,就把举行济南战役问题提上了日程。

粟裕经过分析判断,于7月16日与陈士榘、唐亮、张震联名发电给中央军委,提出华野全军首先休整一个月,然后协力攻济打援的建议。电报中说:“建议许谭与我们争取时间休整一个月,而后协力攻打济南,并同时打援,于打援中选择有利阵地,求歼邱兵团之大部或全部,均有可能。为求迅速攻占济南,必要时此间可抽出几个长于攻坚的部队参战(估计有半个月时间即可)。只要济南能解决,打援方面又取得胜利,则战局可能迅速向南推移,今冬攻占徐州之计划似有极大可能。”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充分考虑,并采纳了粟裕的建议,改变要许谭兵团立即攻占济南的决定,指令华野各部立即转入休整。7月23日、26日中央军委电报指出:“雨季已到,你们决心进入休整是正确的”⑨。休整结束以后,集中华野主力,或在陇海路南北打几仗然后攻济南,或先攻济南并打援,由粟裕和陈士榘、唐亮、张震依情况提出计划并统一指挥⑩。

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华野各部先后转入休整。同时,华野各个兵团开始从苏北、皖北、豫东各地向山东集结。在攻济打援战场上,华野参战兵力达到15个纵队32万人,超过了国民党济南守军和可能增援之军总数28万人,第一次实现了华东战场上华野兵力超过蒋军的优势,从而使华野在战役和战略上都掌握了主动权。

1948年8月10日,粟裕与陈士榘、唐亮、张震、钟期光联名发电报给中央军委,报告华野全军休整后的作战方案,再次提出攻济打援的作战方针。他们提出三个可供选择的方案,并且权衡三案利弊,认为执行第三方案最好。即:攻占济南与打援同时进行,但应有重点配备与使用兵力。他们认为,这个方案的好处是:可以使攻济与打援有重点地进行,达到一箭双雕之目的;在预设战场上打击援敌,可以利用有利地形运动歼敌;部队在有后方条件下作战,人民支援,补给容易,将大大提高战斗力。此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就可以使华东、华北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把战场向南推进,使徐州处于我军包围之中,造成在中原黄淮地区大量歼敌的更多有利条件,从而迅速改善中原战局而威胁长江南北。

中央军委8月12日复电,估计济南战役有三种可能的结果,提出攻济打援作战的初步设想,“倾向于攻城打援分工协作,以达既攻克济南,又歼灭一部援敌之目的”⑪。

在此后十余天时间里,中央军委与华野之间电报来往频繁,华野高级指挥员之间也反复商讨,如何认识和处理攻济打援的辩证关系。最后统一了作战指导思想。8月31日,粟裕等联名致电中央军委,报告作战计划。其具体部署是:将参战兵力的44%组成攻城兵团,以56%组成打援和阻援兵团。攻城兵团以7个纵队及部分地方武装约14万人组成,由许世友、谭震林、王建安指挥。攻城兵团又分别组成攻城西集团和攻城东集团,由东西两面钳击济南。西集团由第10纵队司令员宋时轮、政治委员刘培善指挥,从济南城西实施突击。东集团由第9纵队司令员聂凤智、政治委员刘浩天指挥,从济南城东实施突击。特种兵纵队组成两个炮兵群,分别配属东西集团。以两广纵队、渤海军区部队和冀鲁豫军区部队一部担任扫清济南外围守敌的任务。以第13纵队为总预备队。攻城作战预定9月16日午夜发起。打援和阻援兵团以8个纵队及部分地方武装约18万人组成,由粟裕直接指挥。9月2日,中央军委即复电粟裕等人“完全同意8月31日电所提攻济及打援之整个部署。”⑪

由于济南战役是华东野战军东西兵团重新会合后第一次大兵团集中作战,要求指挥上的高度集中统一,要求各部队密切协同动作。当时陈毅已调到中原工作。中共中央决定,陈毅在华野的党政军职务由粟裕代理。粟裕担负着领导和指挥华野全军的重任,除了集中精力对付敌人以外,还要用不少精力调整内部关系。他的指挥环境是相当艰难的。为此,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的致许世友的电报中强调指出,“这次作战部署是根据军委指示决定的”,并在指令许世友、谭震林、王建安担负攻城集团指挥重任的同时,再次重申“全军指挥,由粟裕担负”⑬,表明了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对粟裕指挥环境的了解和全力支持。

在粟裕的统一指挥下,济南战役经过8昼夜的激战,全歼国民党军1个绥靖区司令部,1个省保安司令部,1个整编军军部,两个整编师师部,14个旅,1个团,1个总队,共10.3万余人(包括起义2万余人),俘王耀武等高级将领23人。缴获各种炮890多门,机枪5200多挺,其他枪4.8万多支,坦克和装甲车20辆,汽车238辆,还有大批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济南解放后,驻临沂、烟台、菏泽等地的国民党军先后弃城逃跑。山东全境除青岛及鲁西南边沿地区有国民党少数据点外,均获解放。

五、“机断专行,不要事事请示”

济南战役激战正酣,9月24日,粟裕向中央建议发起淮海战役。中央军委经过一天慎重考虑,回电表示:“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⑪。随后,粟裕加紧进行淮海战役的各项准备。1948年10月下旬,淮海战役的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10月23日,粟裕与谭震林、陈士榘、张震一起,发出淮海战役预备命令,决定集中华野全军兵力,与中原野战军主力密切配合,首先歼灭黄百韬兵团,并求歼冯治安一部或大部,尔后视情况发展进击淮阴、淮安、高邮、宝应及新安镇、海州,或再歼由徐州东援之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一部或大部,乘胜扩张战果,西进津浦,南逼长江,打烂蒋介石的防御体系,迫使敌人完全转入防御。

预备命令发出后,华野全军立即进入紧张的战前准备。同时,粟裕密切注视战场态势变化,以便及时调整作战部署。10月28日,粟裕与饶漱石、谭震林联名向中央军委、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报告调整后的作战计划: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运(河)东作战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为主”,同时在运河以西“造成我南北聚歼李(弥)兵团、攻略徐州之态势”。战役发起时间,运河以西各部为11月7日晚,运河以东各部为11月8日晚⑪。10月30日,中央军委复电指示:“计划与部属甚好,望即照此执行。只有一点,分为虞齐两晚发起作战,是否有使黄兵团闻声警觉,于齐日白天你们尚未接近该敌时迅即收缩集结之虞,似不如同时于虞晚或齐晚各处一齐动作,使各处之敌同时受攻,同时认为自己处于危险境地,互相不能照顾,要在两三天后才能查明我之主攻方向。”⑯粟裕于10月31日向军委并陈毅、邓小平、华东局、中原局发出电报,报告他已经到达前线,“淮海战役当遵命于十一月八日晚同时发起战斗”⑰。

此时,蒋介石集团也加紧策划“徐蚌会战”。11月3日,蒋介石派国防部第三厅副厅长许朗轩携带“徐蚌会战”计划到葫芦岛见杜聿明,督促杜聿明到徐州上任。11月4日,又派参谋总长顾祝同到徐州,具体部署“徐蚌会战”。在顾祝同主持的军事会议上,黄百韬、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冯治安都说在自己防区发现解放军重兵集结。他们估计,解放军主力将由鲁西南南下,而不会由徐州以东发动攻势。最后,顾祝同拍板定案,放弃海州、连云港、固守徐州,集结兵力于津浦路徐蚌段,作攻势防御。

华野指挥机关很快就侦察得知蒋军动向,判断蒋军有集中兵力固守徐州及徐海段、徐蚌段,以阻我南下攻势,掩护其加强江防及江南后方的部署。11月6日又发现驻守海州的第四十四军有西撤新安镇并归黄兵团指挥的动向,在冯治安部的共产党员何基沣、张克侠在发动起义上行动要求更趋积极。形势的发展表明,淮海战役的发起时间宜早不宜迟。粟裕当机立断,决定把淮海战役的发起时间提前两天,即由11月8日晚改为11月6日夜间发起攻击。当天戌时(19-21时),就把作战部署上报中央军委和陈毅、邓小平并饶漱石、康生、张云逸、舒同、刘伯承、邓子恢、李达,同时下令部队执行。

做出这样一个决定,不仅需要智慧,而且需要胆量。粟裕心里明白,此前他刚刚受到毛泽东的批评,这次机断专行虽然为争取战争胜利所必须,但也可能被视为无纪律行为而再次受到批评指责。可是,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为了战争的胜利,他置个人得失于度外,毅然决定提前两天发起战役。第二天,11月7日,粟裕收到中央军委的复电:“完全同意鱼(6日)戌电所述攻击部署,望你们坚决执行。非有特别重大变化,不要改变计划,愈坚决愈能胜利。在此方针下,由你们机断专行,不要事事请示,但将战况及意见每日或每两日或每三日报告一次。”⑱

正是由于粟裕的“机断专行”和毛泽东对粟裕的信任,为我军赢得了宝贵的两天时间。这两天时间,打乱了敌人的作战部署,创造了分割包围黄百韬兵团的有利战机。同时,成功地组织指导了何基沣、张克侠的起义,促成了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作战的胜利,奠定了整个淮海战役胜利的基础。

纵观解放战争中毛泽东对粟裕军事指挥的五次授权,凸显出军事统帅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导艺术和勇于纳谏的宽阔胸襟。正如粟裕在其回忆录中所说:“他(毛泽东)总是既通观和掌握战争全局,又处处从战场实际出发。他十分重视战场指挥员的意见,给予应有的机动权和自主权,充分发挥战场指挥员的能动作用。”⑲“把我军的高度集中统一和充分发挥战区指挥员的主观能动作用最好地结合起来。这是我军得以克敌制胜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我军指挥关系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本质的生动体现。”⑳

注释:

①⑧⑪⑰《粟裕军事文集》,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第282页、第371页、第405-406页、第416页。

②⑥⑦⑩⑪⑪《毛泽东年谱》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36页、第310-311页、第316页、第322页、第340页、第347页。

③④《毛泽东军事文集》第3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511页、第525页。

⑤⑨⑪《毛泽东军事文集》第4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70页、第546页、第567页。

⑬⑯⑱《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7页、第153页、第177页。

⑲⑳《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第138页、第435页。

猜你喜欢
华野粟裕纵队
第一次开飞机
珠江纵队在中山成立
刘少奇与粟裕交往二三事
为什么企鹅以一列纵队行走?
解放战争时期华东战场的艰难转折
——从“七月分兵”到沙土集战役
华野燃气海外上市圈钱“疑云”
粟裕谈黄桥战役
华野“大矿地会议”地名应为大荒地
粟裕与攻台作战的准备
八路军山东纵队的创建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