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曼莉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研究所,湖北 宜昌 443003)
专业化、特色化的创新之路
——军工类科技期刊发展初探
张曼莉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研究所,湖北 宜昌 443003)
针对军工类科技期刊的特殊性,对其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进行了分析;以推动我国军工行业的科学技术更快更好发展为最终办刊目的,提出了专业化、特色化的发展创新思路。
军工类科技期刊;创新之路;专业化发展;特色化发展
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展示的窗口,是科技人员交流的平台,是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作为走在科学技术前列的军工科研院所,肩负着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任。以军工科研院所为依托的军工类科技期刊更是肩负国防安全的重任。虽然拥有非常丰富的资源、高尖精的作者群以及行业高端专家群,但是因为有敏感的专业背景,又要在论文不涉密的前提下保证敏感信息绝对安全,同时专业面又相对狭窄,期刊本身的发展、读者群的扩大都难上加难。
科技期刊传递最前沿的科技信息,在科技成果与生产力之间架起桥梁,源源不断地发现和培养科技人才,对科技成果的影响力可进行检验和鉴定,并导引科技创新活动。
科技期刊编辑首先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还要求专业知识、行业知识兼具,同时要求其具有敏锐的眼光,充分的判断力。科技期刊编辑是期刊质量的把关者,是维护学术尊严的卫士,是连接作者与读者、技术与产业的纽带。他们的工作是非常有价值的,他们在科技发展过程中的推动作用,在社会发展进步中的社会责任和重大贡献不可或缺。
国防科技发展近年来经历了一次又一次飞跃,海防、陆防、空防等各个专业科技成果喷涌而出,我国国防实力不断加强。军工科研单位是科技战线上的先驱,引领本行业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人才辈出、成果不断。在此之际,学术交流、成果展示的需求更加强烈,亟待建设学术交流的平台。科技期刊应学术交流而生,是学术交流的最佳方式,它能使科研成果在第一时间公布于众,各种观点、争论、探讨在不断探索、研究中进步和发展,势必在国防科技发展进步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2.1.1 良好的先天条件 军工类科技期刊一般都以军工院所的科研交流、产业背景为依托。军工院所的技术非常过硬,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的产生如同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且迫切需要广阔的舞台,而军工类科技期刊正好提供了这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舞台。
2.1.2 肥沃的后天土壤 我国虽处于和平时期,可国内外的威胁仍然存在,国家安全是重中之重。国家和人民要安全,国防科技工业要发展,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近年来,国家鼓励科技创新,力度大、范围广,广大科技人员迎来了更广阔的天地。
2.2.1 行业面窄的制约 大部分军工类科技期刊的行业面都比较窄,如:《水雷战与舰船防护》、《鱼雷技术》等,国内从事相关专业的单位、院校、个人非常少,受众群体十分有限。
2.2.2 发行范围的限制 因为军工院所的背景,同时涉及行业比较敏感,大部分军工类科技期刊的发行范围有限,如《水雷战与舰船防护》为国内公开发行,对国际发行、网络、电子等新兴发行方式仍持谨慎态度。从而受众面进一步缩小,影响因子和被引率也同时降低[2]。
2.3.1 我国科技创新的大政策 近年来,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支持科技创新的国家大政策鼓励之下,科技创新的步伐加大,科技发展的速度加快。
2.3.2 科研院所科技大发展的环境 科技人员干劲十足,科技发展的势头迅猛,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科研论文数量直线飙升。
2.3.3 国家新闻出版业大发展 近两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重拳出击,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进行改革,新闻出版行业政策和环境越来越有利于出版行业的有序、良性发展。
2.3.4 编辑出版工作者大决心 新时代对从事编辑出版行业的人员有新要求,各编辑出版单位人员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发展势头处于快速上升阶段。
2.4.1 保密要求的提高使军工类科技期刊的发展范围更加局限 军工类科技期刊刊登的论文虽都经过了保密审查,不涉及国家秘密,但有些论文的措词、作者、作者单位等信息都十分敏感。由于军工院所的背景和行业敏感性,为防止其成为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和组织间接利用的工具,此类期刊都需慎重地控制性发展。所以,在整个编辑出版乃至发行过程中均严格把关,对订阅者、发行范围、非密处理、数字化等方面都进行了比较严格的控制。本来就小的发行范围和受众群体进一步受到制约。
2.4.2 科技期刊业的快速发展对军工类科技期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科技期刊的发展迅速,网络化、电子化发展的势头迅猛,而军工类科技期刊受到自身因素的制约,只能从刊物本身的质量入手,质量为本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3.1.1 专业人才队伍建设[3]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建设期刊发展的精品团队,创造团队与期刊的和谐关系是期刊发展中的首要条件。
1)建立行业一流的编委队伍
行业顶尖专家组成的编委是期刊的灵魂,同时,又是科技发展的掌舵人,行业发展的风向标。纵观各领军期刊做强、做大的经验,在自身良性发展的基础上,有相当一部分归功于强大编委队伍的引导。编委对期刊自身、审稿专家队伍、作者队伍都有着强大的影响力。所以,建设行业一流的编委队伍,对期刊的进一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本行业内各大院所、院校联系行业内各专业的专家,组成编委会。编委可为期刊撰写稿件、推荐稿件、提出期刊发展意见、把握期刊发展方向。每年召开编委会,对上年度的论文进行学术交流和审读,对本年度的期刊进行选题策划。建立良好的编委与作者、编委与读者、编委与编辑互动交流模式。这样多管齐下,必将使期刊的质量有质的飞跃,同时进一步推动行业科技产业发展。
2)建立专业的审稿专家队伍
审稿专家是稿件质量控制的关键。专家审稿是论文审稿的重要环节,专家对稿件的专业技术部分负责,保证了技术内容没有错误,对其专业性、创新性也有更深刻的认识,以指导推动选稿和修改的进一步进行。
建立完善各专业专家库,以便更准确地找到论文最合适的审稿专家。做好专家审稿的协助和引导工作,提供更多更详细的审稿要点和方法供专家参考。对专家的审稿意见仔细研读,必要时多与专家沟通,从而更加准确地解读专家的意思并便于和作者进一步交流沟通。与行业专家建立良好的沟通通道,实行及时沟通、定期交流的长效机制。多向专家请教学习和征求意见建议,便于期刊更好更快地良性发展[4]。
3)持续发展壮大作者队伍
作者的论文是期刊的骨肉,支撑、壮大着期刊。作者、专家、编辑三者之间的联系千丝万缕,任何一个环节的不到位,都有可能导致论文质量不能充分提高,论文影响力不能进一步扩大。
通过即时通讯、电子邮件、电话、短信等,建立畅通的作者与编辑直接对话平台,使得沟通更加顺畅。建立详细的作者库,对作者的研究内容、研究方向进行详细统计。长期跟踪作者研究动态,及时对作者的新成果、新方向进行针对性约稿。通过各种方式建立与本行业优质作者的联系,发展新作者。对作者创作提出规范性要求,提供全方位论文撰写指导和建议供作者参考。
4)持续培养高素质的编辑队伍
编辑是期刊的血脉,起着连通编辑工作各环节的作用。编辑的品德素质、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期刊本身的质量。编辑的团队意识、沟通能力、服务意识对提高期刊质量起着关键作用。
加强品德教育和培养,让编辑对职业操守、职业道德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加强编辑业务能力培训,让编辑对专业知识重复认知,并不断接触新知识、新动态。加强编辑专业知识学习,在专家的指导下,对专业知识有针对性地学习,有目的和针对性地去听专业讲座。阅读专业书籍。提升编辑的沟通能力,通过各种方式鼓励编辑与作者和专家多交流探讨,提高沟通谈判的准确性,同时具备方式方法的科学合理性。培养编辑的团队意识、协作能力,鼓励在共同协作中体现自我价值,实现共同目标[5]。
3.1.2 强化期刊质量管理 把握住了论文质量,就把握了期刊专业化水准的核心。稿件质量、出版质量是期刊生存的重要前提。
1)控制稿件质量,从稿件的专业技术性入手
首先在稿源的控制上下力气,不求量而求质,有针对性地约稿,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费。借助专家审稿的帮助,狠抓论文的专业技术性。深化对论文的了解程度,形成最精准的处理意见。毫不留情地淘汰垃圾论文,不遗余力地发掘优秀论文。
2)以国标为准则,在编辑出版质量上下功夫
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狠抓期刊专业标准建设,对论文的编辑、校对、出版过程形成完整的体系、制度和流程。在整个过程中层层把关,逐步降低失误率。
3.1.3 提升期刊专业度,提高行业影响力 被专业的人和组织所认可,在行业内形成广泛的影响力能提高期刊专业化发展的速度。
1)加入核心期刊组织
要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必然还是要尽快加入核心期刊组织。核心期刊组织虽非官方,但是加入后能被广大作者所认可,同时也能使期刊的稿源进一步扩大、论文质量进一步提高,对科技期刊专业化有很大的提升和推动作用。
2)提升业内认可度
通过宣传、交流、约稿、赠刊等形式,加强期刊在行业内的宣传力度,让业内人士、兄弟单位认识期刊;通过各种方式,使办刊质量不断提高,逐渐让业内人士、兄弟单位认可期刊。从认识到认可,专业化水准不断提升,期刊在业内的知名度、认可度不断提高。
军工类科技期刊不能像大多数期刊一样,追求发展的大、快、广,追求更广的发行范围、发行量。只能走适合自身的特色化发展之路,形成自己独特的定位,遵循特色化办刊的原则。
3.2.1 做精品期刊,行业龙头 不能大、快、广,则走精、尖、高的道路。多向业内各专业顶级专家约稿,多刊登有价值的论文,整合现有栏目,推出特色、精品栏目,以提升期刊水平,同时吸引更多更好的稿件,以达到良性发展的目的。在此基础上,逐渐将会被业内人士所认可和肯定,最终成为本行业内科技成果、论文交流的首选和最佳平台。军工类科技期刊不能做到为大多数人所知、所读、所用,但可以努力向被业内的大多数人所需、所用、所赞的方向发展。
3.2.2 做军工科研院所科研生产成果的交流平台
军工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优秀论文非常之多,在期刊自身进一步提升的基础上,将吸引更多、更适合的优秀论文在此类刊物上发表。这样,论文与期刊相互推动,让军工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更好共享和利用,也就是更好地为我国的科研人员服务,为我军科研生产服务。
军工类科技期刊的发展任重而道远,接下来的探索、讨论、总结和实践工作还需要不断进行,以便更加深入地认清形势、找准定位、加快发展、不断进步,使军工类科技期刊完成其独有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实现自身价值,最终成为科技创新的推动者、科技发展的催化剂、科研成果的大舞台。
[1] 张卫华.繁荣中文科技期刊应成为我国文化大发展的重要内容[J].编辑学报,2012,24(1):3.
[2] 李灿华.关于充分发挥科技期刊作用的思考[J].编辑学报,2011,23(1):20-22.
[3] 赵丽莹,杨波,张荣丽,等.对专家审稿的分析和思考[J].编辑学报,2010,22(2):146-148.
[4] 袁桂清,杜杏叶,刘培一.我国科技期刊品牌建设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J].编辑学报,2010,22(5):377-380.
[5] 冷怀明,栾嘉,王红,等.军队院校科技期刊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编辑学报,2010,22(4):340-342.
G237.5
A
1673-0143(2012)04-0027-03
2012-05-21
张曼莉(1982—),女,助理编辑,研究方向:科技期刊编辑学。
(责任编辑:曾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