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格本位的研究性学习

2012-08-15 00:53刘志军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研究性人格素质

刘志军,莫 莎

(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基于人格本位的研究性学习

刘志军,莫 莎

(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式、一种学习方式、一种课程在全国范围内风靡开来。学者们对研究性学习的说法各异,但基本都是以追求其提升学习者的能力价值为中心,而较少关注人格等心理要素。通过厘清研究性学习的历史脉络,探讨研究性学习中人格教育理念,再在人格教育的基础上,对研究性学习的模式的构建内容进行分析和思考,以期能构建一种新的更为合理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研究性学习;人格;课程模式

自20世纪末以来,国内外对研究性学习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国外的研究性学习首先是出现在中小学的课程改革当中,核心是转变学习方式。欧美诸国纷纷倡导“主题探究”与“设计学习”活动,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确定一个主题为中心的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例如美国在1998年起便开展了“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法国的初中、高中、大学预备班都开设了相互衔接的“研究学习”课程。日本在新课程体系中专设“综合学习时间”,目的是“追求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学习;并确认这种学习对培养儿童的‘生存能力’,让他们更好地适应以国际化、信息化等为标志的社会变化十分必需。”[1]国内随着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深入,学者们一致认为,研究性学习既可被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也可被当作一种学习课程,前者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后者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综观国内外的研究范式,多数是基于能力本位要求,虽然已经突破以往“授之以鱼”的局限,但在学生自我价值提升与个性培养上关注甚少。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也使这种新的学习方式面临新的挑战。这需要我们对研究性学习进行思考,除了不断地提升学习者的能力素质,是否有其他元素也可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重心?研究性学习在学生的成长中是否只起到了思维训练的作用?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研究性学习发展脉络中的理论,除了强调认知发展的理论外,人格的理念可否借鉴。本文将在对这些问题思考的基础上,初步构建基于人格发展的研究性学习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一、研究性学习发展脉络中的人格理论思想

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的提出不过十几年,但它却有着非常深远的历史。张华、仲建维在其《研究性学习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中提到[2]:自18世纪以来,研究性学习有三次大规模的倡导,为不同的教育思想流派所吸收、改造和传承。其中包括18世纪启蒙运动中卢梭提出的“自然教育”,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和20世纪中叶西方所提倡的“科技精英”。在这几次大规模的倡导运动当中都蕴含了大量人格教育的思想。

18世纪,法国正处于封建专制和神学蒙昧统治的时代,封建教育制度压制了人的天性,使人的潜能得不到发展。卢梭对当时封建的教育制度进行了强烈的抨击,提出了“自然教育”。卢梭认为教育应顺从于大自然的法则,发展人的天性。自然教育思想中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充分肯定和培养自然人性、理想人格,其教育目的是培养“不受传统束缚,天性自由发展,身心和谐发展”的自然人。培养自然人并不是培养野蛮人,而是在城市文明中能够生存下来,但不被城市各种欲望所控制,又能遵守社会规则。当时的研究性学习理念中包含了人格教育的要素,包含个人的自主精神、意志力表现以及个人的道德素养。

19世纪末20世纪初,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为了适应工业化特征和社会民主的要求,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正是这一时期研究性学习追求的价值理念。什么是生活?杜威曾说“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儿童生活着,意味着儿童身体健康,发育好,充满活力,精神向上,有创意、有爱心,充满想象力[3]。其中充满活力,精神向上,有创意、有爱心,充满想象力都是描述人格的。可以看到,杜威的教育观念旨在培养儿童健全的身心,身体的健康以及健康人格特质。

到了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以布鲁诺的“发现学习”为主流的研究性学习思想。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为了适应国际化的竞争,培养专业知识人才。过去我们教育中,往往以接受学习为主,尽管在接受一般知识体系上,这种学习方式有它的优势,但它不利于智力的培养。所以发现学习应运而生,它提出最初所追求的教育目的便是“智力的卓越性”。把“智力的卓越性”作为追求的核心目标,并不意味着将智力作为从完满个性中剥离出来的抽象存在,也不意味着将认知与情感进行分割。此时的研究性学习提倡的是培养创新型、独立性、自主性的人格特质,而这些特质作为完满人格的重要特质,又进一步促进个体学习方式的突破与完善。

二、研究性学习的人格教育价值体现

从宏观层面上说,我们往往是认为人的能力发展对社会的作用十分重大,所以在探讨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时,都是以培养学习者的能力为主。那么在现代社会,智力素质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吗?难道一个人的人格素质真的不如智力素质那么重要吗?事实并非如此。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社会经济越发展,对人格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由于生产中的技术成分很少,与外界的交流也不多,人格素质以及智力素质对农业生产活动影响不大,往往体力素质决定了生产成果。到了工业社会,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随着生产中技术成分的提高,对劳动者的智力素质有所提高。但由于机器生产的单一性、机械化,对劳动者的人格素质要求仍然不高。而在信息化的现代社会,由于生产的高度集中与统一,对劳动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劳动者具有创造性和自主性,也需要与其他人交互合作。生产过程中需要高度的合作,这不仅需要劳动者具有较高的智力素质,也需要劳动者具有较高的人格素质。由此可见,社会化程度越高,社会越文明,对劳动者的人格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健全的人格使人们更能适应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教育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良好人格的培养也应当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

从微观层面上看,现代社会更加注重个人身心和谐发展。鉴于对世界迅速变化这一客观事实的认识,人本主义学家指出“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唯有寻求知识的过程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激烈变化而生存下来,并能充分实现自我。”这种寻求知识的过程正是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过程。现代社会不仅仅需要有能力的人,更需要有良好人格素质的人。而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学习课程、教学理念正是通往培养人格素质的有效途径。

到目前为止研究性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课程模式已被广大研究者所认同,国外从知识与技能获得、学科知识的理解、心理发展、不同学习风格及能力学生的表现对研究性学校效果的评价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学生的自陈报告发现,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态度、工作习惯和自尊方面的改善和发展,能够增强自信和持续学习的能力[4]。还有研究表明,研究性学习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维方式,发展创新型人格[5]。采用研究性学习的学生在生活中能更好的处理问题,有更积极的情绪体验,虽然它还未在当今的教育体制中体现优势,但人们关注的转向和社会的发展正慢慢的促进它的发展。

三、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模式开发

综观研究性学习的历史脉络和其人格教育价值,我们可以看到研究性学习始终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根本宗旨,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把“探究性”“创造性”等视为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视为人的完整个性的有机组成部分,追求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6]。由此我们可以初步构建出出基于人格本位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一)教学目标:全面发展与能力培养相统一

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对教育目的的基本界定是: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7]。《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也指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而目前得宠的以“能力本位”的研究性学习,“为了训练的目的,一个人的理智认识方面已经被分裂得支离破碎,而其他的方面不是被遗忘就是被忽略;不是被还原到一种胚胎状态,就是在无政府下发展”,导致个体生命固着于各种能力的培养,束缚于能力发展层面,究其本质,生命价值和全体精神被漠视。

基于人格本位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应当是培养各方面和谐统一的人,具有独立人格和一定个性、合理的知识结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实践能力。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人,教育的各种功能的实现都依靠人;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等既要符合经济要求,又要尊重培养人的根本宗旨与教育规律,即以人格素质为基础,以各种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实践技能为重点、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教育。

(二)教学内容:能力培养与人格培养同兼顾

研究性学习以其开放性、发展性、创造性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但这种研究性学习依然是单一的,能力的培养作为首要的目的。在现代社会,“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由于不同职业岗位对知识和技能要求各不相同,单纯的能力素质已经不能达到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要求,个人优良的人格品质逐渐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力本位”的教育忽视了人的品质、内在精神以及作为社会中的人更广泛的知识理解。其结果是,人类不能控制、甚至不能决定日益发展的物质力量的基本方向。各种现实要求教育教学的任务必须做出调整,从单纯的能力的培养转变为能力、人格、素养等多种综合素质的培养。

能力培养包含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培养。一般能力包含言语理解能力与操作能力;特殊能力即在现代化生产和生活的要求下,形成的不同领域所需的特殊能力,如音乐能力、艺术能力。

人格培养是以培养健康人格为基础,纵然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但并不意味着人格素质不存在优劣之分。综合中外学者对健全人格的研究,健全人格教育主要是使学生具备“三心”、“三感”、“三力”九大人格品质,同时根据学段特点有重点地实施智慧保健教育、情绪管理教育、意志品质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及爱的教育[8]。

(三)课程结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结合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许多学者都提到研究性学习应当回归人文世界。“在学科课程范围内并在各科课程标准的框束下,研究性学习的功能难以获得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关注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课程内容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生活,促进每一个学习者个性丰满健全的发展”。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只有实现科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强调多学科交叉,才能培养“既有技术、又有素养”,既懂科学技术、又有人文精神的复合人才,才能实现自身教育对象的回归。

(四)教学组织:教学形式与教学场景多样化

综观国内外各种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探讨,其追求的教育目的趋于一致,但其教学形式与教学场景多种多样。

学者提出研究性学习教学组织形式具有多样性,其中有问题解决模式、角色扮演教学模式、互动互助教学模式等等[9]。这些组织形式有三个特点:1.所选的教学题材大多接近生活,易引发学生兴趣,培养“三心”——仁爱心、自信心、进取心。例如在角色扮演中道德两难故事,激发学生对道德的思考,培养健康的人格品质。2.学生作为主要的活动的参与者,有更大的能动性。在活动中以独立或者合作的形式完成任务,培养“三感”——幸福感、价值感、责任感。3.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个性与潜能,教学场景的多样化使得学生更切实的参与其中,培养“三力”——自制力、耐受力、创造力。在合作场景中需要控制自身的情绪与行为,是自制力的体现;面对学习困难,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场景不断变化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教学形式与教学场景的多样化是基于人格本位的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这将进一步促进学习者人格的完善。

四、结语

我们在实施人格本位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时,不应片面地讲人格教育作为研究学习的唯一内容。人格本位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理念指引,教育的执行者是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只有通过人才能够实现,所以我们应当注重个人人格的发展。但也不应忽视研究性学习中其他的元素,只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念所引导的元素,都可以吸纳与改良。

在实施人格本位的研究性学习当中,由于个人的心理因素是很难操控的,教师在实施课程时,需对学习者的情感因素进行较多的关注。可以采取档案袋的方式对学习者的行为表现进行记录,及时反馈与改进。

[1]张华,石伟平,马庆发.课程流派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张华,仲建维.研究性学习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教育科学研究,2004,(3).

[3]张华.研究性学习与生活[J].教育发展研究,2003,(6).

[4]Thomas,J.W.(2000).A review ofresearch on project-based learning.http://www.autodesk.com/foundation.download on 11Nov.,2004.

[5]周丽芳,徐金海.研究性学习与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关系[J].新闻世界.2011,(12).

[6]陆军.研究性学习与人格教育[J].教育探索,2005,(5).

[7]张晓辉.论教育目的——培养完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7).

[8]曹衍清.新时期健全人格教育模式建构与实施[J].中国教育学刊,2011,(5).

[9]邹尚智.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A study of Research Learning Based on Personality

Liu Zhi-jun,Mo Sha

(Department ofEducation,Hunan University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gtan,Hunan 411201)

As a teaching mode,a way of learning as well as a kind of course,research learning has been popular all over China.The scholars of the research learning hold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it,but they all focus on pursuing the improvement of learners'ability instead of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psychological factorssuch aspersonality.By identifying the historic context of the research learning,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ersonality education concept.Then on the basis of the personality education,the author analyses the content of the research learning model in the hope of constructing a new and reasonable research learning model.

research learning;personality;learning model

G420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4-831X(2012)03-0037-04

2012-01-10

湖南省教研教改项目(G21013)

刘志军(1971-),男,湖南益阳人,湖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莫莎(1989-),女,湖南益阳人,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胡 伟]

猜你喜欢
研究性人格素质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