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璐,宋 欣,张家豪,郑雅馨,张 旭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 100083)
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现状及问题研究
刘 璐,宋 欣,张家豪,郑雅馨,张 旭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 100083)
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应当引起高校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建议学校应尽快建立一套全面、系统且有针对性的学生学业生涯指导体系,帮助大学生设计好自己的生涯规划并付诸实施,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大学生;学业规划;生涯辅导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时期,一个人专业的选择、综合素质的培养、多方面能力的锻炼和人格的修养都发生在大学阶段。目前在许多高校,由于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有效地进行,导致了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业规划目标的方向性不明、学业规划内容的操作性欠缺。这些问题的出现要求学校应尽快建立一套全面、系统且有针对性的学生学业生涯指导体系,帮助学生自入校开始就能够迅速适应自主性很强的选择环境,并能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及时认清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所在,适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解决学生专业和课程选择的迷惘困惑和盲目随众选择的行为,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因此,开展学业规划教育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为了解当前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状况,笔者对北京部分高校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46份。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目前许多高校的大学生对学业生涯规划重视不够,没有结合自身实际合理制定学业规划,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计划不能很好落实。
(一)大部分学生认为制定自己的学业规划有一定必要性
在大学生学业规划调查问卷中,从大学生对学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认知程度调查来看,有92%的学生意识到了学业规划的相对必要性,只有8%的学生认为学业规划没有太大必要或完全没有必要。但是只有44%的学生认为学业规划是十分必要并且重要的,说明高校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完全认识到学业规划的重大意义,因而对学业规划的重视程度不够。
(二)大部分学生制定了自己的学业规划,但在年级段上表现不一
在是否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过学业规划这一问题的调查中发现,大一学生中有56%制定过,但有44%的学生未制定过,这表明大一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学业规划对学习的重要指导意义。在制定学业规划的比例方面,高年级的学生优于低年级学生,研究生优于本科生,而且大四、研三的学生制定学业规划的情况最好。
(三)许多学生制定的学业规划由于缺乏科学性而导致不能有效实施
调查发现,许多大学生虽然制定了学业规划,但一直坚持下来的却为数不多。主要原因除了自身惰性使然,很大一部分同学由于缺乏必要的辅导,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来进行学业规划,因而缺乏科学性。在与大学生的访谈中发现,许多大学生不能充分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在制定学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不了解学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原则、步骤和方法,而学业规划可供借鉴资料很有限,当规划出现问题时,大学生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解决,当自己解决不了时,可能就会半途而废。
(四)学校对大学生的学业规划重视不够,缺乏辅导
调查发现,目前大多数学校对学生的学业规划重视不够。学校对大学生关注较多的是就业问题,从学校的机构设置到就业辅导课程的开设,做得相对比较多。而对学生的学业生涯辅导一般主要通过课程的形式进行,而这些课程往往存在着内容枯燥等问题,难以使学生产生兴趣,加上老师授课形式单调,很难激发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因而在学业规划辅导上就缺乏实用性,难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加上学校开设的学业规划方面的辅导课程少,也没有专门的老师来进行系统地辅导,因而学生受到的帮助很少。
(一)学生层面
1.强化学业生涯规划意识,学习学业生涯规划方法
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到学业生涯规划在自身发展上所能起到的帮助作用,进一步强化学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同时要学习学业生涯规划的方法,由于每个人的情况不同,生涯规划的细节也就不同,但是对生涯规划基本流程和方法的掌握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方向,少走弯路,以提高规划成效。对生涯规划的了解和规划方法的学习,可以通过参与学校的各种生涯辅导活动而获得,也可以通过与高年级大学生的交流来学习。如:通过学校开设的生涯规划课程来了解生涯规划基础知识;通过参加团体辅导而得到实际操练的机会;通过专题讲座获取各种新鲜资讯和专门经验,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以积累经验,遇到困惑时可以求助个别辅导等。总之,大学生要根据自身的需求,把握各种学习机会,提高生涯规划能力。
2.明确学业生涯规划的步骤,系统合理地进行学业生涯规划
(1)对自身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
大学生可以通过SWOT分析来正确地评价自己。首先,评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分析自己独特的技能、天赋和能力,找出自己在学业方面喜欢做的事情和长处所在,也找出自己不是很喜欢做的事情和弱势。其次,找出自己的学习机会和威胁,大学四年里要学习哪些课程,哪些课程是容易掌握的,哪些在学习过程中有困难。然后,根据自己情况列出四年里不同学年的学业目标。最后,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结合学业目标,制定行动计划。这一步主要涉及到具体的内容,如果需要一些外界帮助,要确定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以及如何获取这种帮助。
(2)目标选定
在对自身条件认知与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所学专业与发展方向,确立适宜的生涯目标,包括工作、学习、生活、休闲等方面的生涯目标。每个大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生涯目标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大学生在确定生涯目标时首先要考虑社会需求,这样自己的生涯目标才有实现的基础与平台。其次,还要结合自己的性格、兴趣与特长,所订的目标要尽量适合自身的特点,建立在自己的优势之上,并且要尽可能地明确具体。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征求他人的意见,但是不能被他人左右而失去主见。再次,目标要高但不盲目且有弹性,能够灵活修正。最后,长短期目标应配合恰当,长期目标要清晰固定,短期目标应简单灵活。
(3)目标分解
学业生涯总目标制定出以后,就要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来实现它们。把目标转化成具体的方案和措施,分阶段进行,即制订学习计划,可以按照以下的思路进行:大学的总学习目标→一年的学习目标→一学期的学习目标→—月的学习目标→—周的学习目标→—日的学习目标。使得学业规划落实到学习生活的每一天,确保学业规划的严格执行。
(4)计划制定执行
在确定了目标之后,就要制定相应的行动方案并加以实施。制定和实施具体行动方案是大学生生涯规划中的薄弱环节,成为生涯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一大障碍。首先需要将大目标分解成若干易于实现的阶段性目标,而后制定并实施具体的行动方案,一步一步实现目标。大学生可以将所有可能达成目标的方案全部详细列出,并结合个人及环境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逐一评估这些方案的可行性,选择出最适合的方案,付诸实施。行动方案必须留有弹性,以便修改。
(5)评价调整
学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于在规划过程中,种种不确定因素和问题难以预测,必然会影响到原来制定的生涯目标,这就需要对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估,并结合回馈信息对之前的每个步骤进行适当的调整。为了确保规划内容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大学生要根据客观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变化,在生涯规划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生涯规划,对生涯规划进行阶段性的审查评估,这样,既能够检查自己是否完成了规划内容,也有利于发现自己的不足和规划中缺乏可行性的部分,及时调整学业规划。
(6)监督强化
当学业规划选定以后,很多大学生不实施或实施不能持久,最终无法实现既定的学业规划目标。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大学生在制定学业规划时缺少了一个重要环节:对学业规划的强化。强化学业规划就是执行者在执行之前详细地罗列出达成学业规划的好处,培养积极的心态,增强动力,产生更大的执行力,确保学业规划顺利完成。同时要制定措施,完成预期目标后对自己进行适当奖励,未完成预期目标则反躬自省,以确保学业规划更好地实施。
(二)学校层面
1.重视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并进行过程化管理
大学生学业规划教育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应当引起学校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并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建议学校成立专门机构或安排专职教师对大学生的学业生涯规划进行全程指导,并将此项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应帮助大学生根据社会的需要以及自身的性格、兴趣、特点和不同的学习阶段来制定学业规划。在新生阶段应抓好学业规划教育工作,并始终不定期开展各种级别的学业规划评比活动,帮助学生完成自己的学业规划,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学业规划;将学业规划与学生管理工作紧密结合,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特点,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地安排活动的内容,与学生交流沟通,视其完成情况对下一阶段的目标进行调整。同时进一步加强与家长、任课教师的沟通及互动,让家长、教师一起关心学生的学业和成长。通过一些主流媒体营造加强学业规划方面的舆论氛围,利用社团活动等有效形式开展学业规划方面的教育和培训。
2.推行学业导师制,做好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辅导工作
为帮助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设计与实施,建议学校实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安排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来做本科生学业导师,指导学生理解专业培养计划并合理选课,帮助学生设计学业生涯,了解并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特别是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思想问题,配合辅导员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导师既是学生的师长,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生活指导和心理疏导,使每一位学生一进校,就确立了自己的成才方向。
3.开设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课程
为引导大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学业规划,建议高校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开设《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课程》,利用一到两个月的时间帮助新入学的大学生确立各自的学业规划目标,并制定出大学四年学业规划的具体实施细则。课程设置模式要灵活多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辅助引导作用。
学业生涯规划课程应达到以下目标:首先,要让学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认定自己想做什么,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什么,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和研究领域进行学习。其次,要让学生分析自己的能力和专长,确定自己能干什么。再次,根据当前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方向与趋势,确定社会需求是什么,选择符合社会需求又最适合发挥自身优势的专业方向和研究领域。在此期间,可邀请一些工作成绩突出的毕业生回校开展座谈,让学生充分听取成功人士的意见以及各种有关学业规划成功与失败的正反两方面事例,并结合学校的教育模式、学生的家庭环境做出科学合理的学业规划决策。
4.建立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与指导的评估体系
对大学生学业规划的指导工作是否有效,需要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应在规划工作之初对学生基本情况进行统计,然后在每个学期末、毕业前、甚至追踪到毕业后,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分别统计,前后对比,看效果如何,并反馈学业规划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及时进行调整,使大学生学业规划与指导工作更加科学、有效。
[1]金国雄,于娜娜.大学生学业规划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08,(18):50-52.
[2]董元,白春乐.大学生学业规划现状及对策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S2):25.
[3]胡代欣,侯东丽,苏秀芳.大学生学业规划的研究与实施[J].管理观察,2008,(23):186-187.
责任编辑:孙延波
G647.38
:A
:1671-4288(2012)03-0102-02
2012-05-16
北京市大学生科研立项课题“大学生学业规划教育的调查研究”(项目号:S111002223)
刘 璐(1991-),女,山东潍坊人,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