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论
(福建省林业厅,福建 福州 350003)
福建省是我国南方重点集体林区,山多林多是福建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全省林业用地913.33万h m2,占土地总面积75.3%,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有林地面积766.67万h m2,森林覆盖率达63.1%,居全国第一;其中竹林99.33万h m2、居全国第一;森林蓄积量4.84亿m3,居全国第七;人工林蓄积量1.9 6亿m3,居全国第一。同时,福建省也是全国重点火险区,根据2009年国家森防指重新修订的《全国森林火险县级单位等级名录》,全省8 7个县级单位(含金门县、武夷山和梅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Ⅰ级火险区54个,占62.1%;Ⅱ级火险区11个,占12.7%;Ⅲ级火险区13个,占14.9%;其他9个,占10.3%。森林火灾的防范和扑救任务十分繁重。如何防范和控制森林火灾是我省林业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要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生物防火林带作为森林防火长效工程和重要防范措施,是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的一项治本措施,是森林防火关键的基础性工作。《全国森林防火中长期发展规划》(2009-2015年)明确要求,加强林火隔离网络体系建设,特别是东南7省要完善以生物阻隔带为主的森林防火阻隔系统建设,提高林火阻隔能力。福建省作为东南重点林区,多年来,在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生物防火林带是利用生物之间的燃烧、耐火和抗火的特性差异改变火环境,在林地不同部位营造一定宽度带状林木,以阻断林火发生,隔滞林火蔓延,阻截飞火,减少火灾损失,保护森林资源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林区稳定和谐。利用生物措施构成封闭的高效生物防火网络,不仅防火效能高,而且经济效益好,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
福建省生物防火林带建设从1957年开始,经历了探索认识、试验发展、完善提高、总结推广4个阶段。特别是1995年7月原林业部在我省三明市召开“全国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现场会”,推广福建省生物防火林带建设与造林绿化“四同步”的经验后,福建省委、省政府把防火林带工程建设列为“建设林业强省”重点工程之一,纳入“九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省林业厅编制了生物防火林带工程“九五”建设规划,全省掀起防火林带建设高潮。至“十一五”末,全省累计建成生物防火林带10.5余万公里,为福建森林防火作出了贡献。
福建属低山丘陵地貌,山多田少,山田交错,人口密度比较大,农事活动频繁。从历年森林火灾统计数据分析,农事活动引发的森林火灾占已查明火因的6 5%,且多集中在春耕备耕期间。农事用火是我省森林火灾多发的根本原因,是野外火源管控的重点也是难点。长期以来依靠行政手段,要求乡(镇)干部下村包山头地块巡护山林,短时间(每次一两天,每年几次)可行有效,长远看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在农田林缘边易引发林火的地段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就能有效地阻隔切断因烧稻草、烧田埂草等农事用火进山入林。如:三明市三元区,从1974年开始营造防火林带,采取由国家补助的办法,以优惠政策鼓励林农在山脚边、田边种植果树林带,取得一定成效。特别是1995年12月编制的《三明市三元区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规划》(1996-2010年),1996年开始启动,按照规划设计,采取“分步推进,形成网络”的做法,在山脊、山脚田边的火险地带、采伐迹地有计划、有步骤地营造防火林带,新造林地(10hm2以上)均要按“四同步”要求合理地配置以木荷为主要树种的生物防火林带,林带布局得到调整并趋向合理。至2011年全区累计建设生物防火林带1756km,平均每公顷有林地防火林带密度达到25.8m,有效增强了森林自身抵御火灾侵害的能力,已连续25年无森林火灾。
将生物防火林带布设于林缘林中与工程、自然阻隔带形成网络,把集中连片的森林割块、封边,形成闭合圈。发生森林火灾后,林火在燃烧蔓延过程中碰到生物防火林带,火势就会自动熄灭,或遇阻减弱而被人工扑灭,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如三明市尤溪县森林防火部门日志上记载着这样的火灾案例:2000年3月28日,玉池村一片140余公顷的杉木速生丰产林,因高压线断落引发林火,火焰高达十几米,无法有效组织人员实施扑救,飞火甚至飞过1 2m宽的公路,烧到了公路对面的林子,幸好该片林子在造林时按照“四同步”原则配置了木荷生物防火林带,肆虐的林火在烧到1 5m宽的木荷林带时,遇阻而自然熄火,大火烧掉了32hm2的林木,但林带背后100hm2杉木速生丰产林安然无恙。事实证明合理布设的生物防火林带,就像驻守在林区的卫士一样,一旦发生林火,因其地表可燃物稀少可有效阻滞地表火蔓延,树冠不易燃烧可有效阻挡火焰,减弱火势,切断火源,阻滞林火扩散蔓延。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封山育林,改灶节柴,烧柴改为烧煤、烧气、烧电,基本没有人进山砍柴,林下植被越长越多,越长越密,原有的上山小路堵塞了,甚至消失了。发生森林火灾时,扑火队伍到了山脚时常找不到进山的路,即使还有小路痕迹,但也是行走困难,危险重重。这时,生物防火林带就是扑火队伍快速接近火场的安全通道,是扑火队员阻截、扑灭林火的最好屏障,是向火场快速运送扑火物资的便道,是扑火队员遇到危险时的逃生通道。如南平市光泽县华侨国有林场在2011年12月就充分利用现有林带成功组织扑灭了一起山火。12月28日,华侨国有林场屯村官冲窠,马尾松中幼林山场发生森林火灾。林场方面立即组织并带领饶坪经营所和止马林场2支扑火队赶赴火场实施扑救,但因山高林密,路陡风大,天干物燥,火势非常大,若贸然组织人员靠近大火,危险性极高。在充分观察山场周边地形及植被情况后,火场前线指挥组决定沿着2005年营建的1.2km木荷防火林带输送扑火力量,并依托该林带,采取内则边点迎面火边清理余火的方法组织扑救,林火很快扑灭,无人员伤亡。
经过合理布设、有序配置的生物防火林带,可持续发挥防火作用,有效期能持续很长时间。福建省在山脚、田边、村旁、宅旁等易引发森林火灾的地段,种植经济果树防火林带,只要不荒芜,从种植之日起就发挥生土带隔离火源的作用。种植木荷、火力楠等用材树种的防火林带发挥防火作用长达80年以上。福建省国有林场在20世纪60年代种植木荷、火力楠林带,在杉木、马尾松主伐更新之后,保留的木荷和火力楠林带生长良好,又高又大,林带抗火、阻火效能都很好,现在还在发挥作用。
在山脚田边营造经济林作为防火隔离带或隔离片,收入非常可观,达到多种经营,以短养长的目的。在林内山脊等处营造阔叶树生物防火林带,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森林面积,有效减少雨水对防火线的冲刷,对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有明显作用。此外,与生土带比较还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森林资源等等,综合效益显著。福建省生物防火林带建设选择的树种一般是阔叶用材树种、经济林树种和珍贵观赏树种等,这既增加阔叶树比重,形成一条带状混交林,调整了林分结构,优化了树种结构,进一步改善森林生态环境,同时又对马尾松毛虫等病虫害的危害和蔓延起到隔离和抑制作用,也有利于益鸟、天敌在林内繁衍,增强了森林对病虫害的自身抵抗能力。
福建省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虽然比较早,至今已有50多年了,但是其中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福建省作为南方重点林区,按照国家林业局林安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防火阻隔带工程建设的决定》([2000]222号)的规定,重点火险区每公顷林地应有防火阻隔带1 5~25m,一般火险区每公顷林地有防火阻隔带10~15m。按规定中值测算,全省至少要建防火林带179800km。据统计:截至“十一五”末,福建省已累计建成生物防火林带105617km,实际保存约有60000km,平均每公顷有林地约有生物防火林带7.82 m(按林地面积算每公顷约为5.68 m),离标准相差较大。而且布局零星分散,无法形成闭合圈,未能发挥集中连片的规模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先后作出了“大念山海经”、“三五七造林绿化”、“建设林业强省”、“建设绿色海峡西岸”、“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设海西现代林业”等战略部署。特别是近两年,全省“实施四绿工程”,大力开展造林绿化,新造林面积超过6 7万h m2,按每公顷平均建2 0 m林带推算,就要建生物防火林带13000多公里,而这两年全省仅营造防火林带1600余公里。
2005-2010年全省规划营造5万km防火林带,实际营造防火林带49673km。由于上级补助资金不足,基层配套压力大,虽然种下了,但造的林带质量基本不高,当年造林成活率低,而且后三年抚育管护跟不上,失管荒废比较严重,真正成林并发挥效益的在60%左右。如福建省屏南县2005-2010年共计营造生物防火林带920k m,据调查真正有成效的仅178km,不足两成。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福建省现有生物防火林带,主要沿山脊线设置,而山脚田边等森林火灾易发频发区域未列入规划营造阻隔带,生物防火林带体系未真正形成网络化。二是多数林区内的重要军事、通信、电力、易燃易爆物品仓库、生产生活设施设备以及建筑物四周未设置生物防火林带,给森林防火带来巨大的隐患。
《森林法》第四条规定,森林分为以下五类:即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防护林:以防护为主要目的森林、林木和灌木丛,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生物防火林带从其主要功能和作用来说都应归入防护林范畴。《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十五条规定: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经营者,有获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权利。由于法律地位不明确,实施分类经营后生物防火林带享受不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在申请林木采伐审批时也没有了法律依据(不是防护林,采伐年龄却比同地块任何林种都长,管得比防护林还严),特别是分林到户后,林农种生物防火林带利益受损,抵触情绪大,造林地块难落实。
(1)一些地方领导在森林防火工作中重扑救、轻预防。在思想、组织、投入、设施建设等方面,预防工作没有扑救工作落实,扑火时舍得投钱、投物、投入,预防工作却缺钱缺物。(2)少数干部群众对林带作用认识不足,加上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投资大,见效时间长,一般需要5~8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产生效益,存在畏难情绪。(3)林业经营主体不重视林带建设。不少经营主体都抱着“看好自家山、管好自家林”的思想,只专注于种植目的树种和经济作物,不愿栽种防火树种,生物防火林带建设中经常遇到规划落实难、政策处理难、赔偿要求高等问题。
多年来中央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全国森林防火中长期发展规划》(2009-2015年),也将生物防火林带建设项目列为基础设施建设内容之一,并下达给各地建设任务,但没有安排林带建设资金。2004年省林业厅与省财政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林火阻隔体系工程建设的通知》,规划2005-2010年全省营造5万km防火林带,实际营造防火林带49673km,每公里补贴500元,补贴总金额2356.13万元(按下达任务数补助,超的不补)。而每公里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平均投资成本,从2005年的4000元上升到2010年的12000元以上(不含建成后的抚育成本),省、市整体补助相对偏低,基层配套压力大,尤其是山区县(市、区),配套资金更难以兑现落实,建设资金严重不足。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确立了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明晰了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了处置权,保障了收益权,出现了林业经营主体多元化、林权结构分散化以及经营形式多样化的新情况,也出现了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弱化的倾向。一是林业经营户对生物防火林带作用认识不清,有的认为既然是森林,都会燃烧,防火林带也不能防火,还劳民伤财;有的认为我经营时间短,等到林带发挥作用了,又不知是谁经营了。二是现有林业经营户把林地看得很重,生物防火林带种的不是我经营的目标树种,少则要占我几分地,多则要占我几亩地,经济上划不来。三是林业经营户有一种“看好自家山、管好自家林、各扫门前雪”的思想在作祟,森林防火的整体观念不强。四是受采伐政策调整影响,皆伐越管越严,单块皆伐面积越来越小,新建防火林带难以统一规划和实施,严重制约新造林地防火林带“四同步”的建设。
2009年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联合下发了《全国森林防火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安排了福建省“十二五”期间营造生物防火林带33450km的任务,其中新建林内生物防火林带14500km,面积为21750hm2;新建山脚田边生物防火林带18950km,面积为28425hm2。2010年,福建省制定的《福建省森林防火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15年),将国家安排的任务分解到各单位,力争在“十二五”末使防火林带密度达到1 6m/h m2以上。2011年完成生物林带建设任务1000km,2012年拟完成1780km。总的来看,近两年建设进度不快,要全面完成国家安排的任务任重道远,需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是森林防火工作的一项绿色防火战略工程,是预防森林火灾发生的长效之策,是减少森林火灾损失的根本之举。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想建设好防火林带,首先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政府领导宣传,引起重视,摆上议程,在组织上予以保证。二是加强相关职能部门沟通联系,特别要取得发改委和财政部门的理解支持,力争生物林带建设项目通过立项,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以持续推进生物防火林带建设。三要加强对森林、林木、林地经营者的宣传,通过典型实例广泛宣传生物防火林带的防火效能和综合效益,让经营者理解并支持生物林带建设,积极主动地配合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林带规划实施。
根据《全国森林防火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求,组织技术力量,摸清生物防火林带现状。按照突出重点,因害设防,统一布局,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编制出台生物防火林带建设专项规划,明确建设目标和任务。积极争取将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工程项目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确保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资金渠道稳定。也建议中央出台政策措施,引导、鼓励、推动各省加快推进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在全国再次掀起生物防火林带建设高潮。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集体林木产权逐步明晰落实到户,林业呈现出经营主体多元化、经营规模小型化、林地状态分散化的格局,众多分散独立的个体林农不愿意在自己有限的林地上营造防火林带。根据生物防火林带主要功能和作用,建议《森林法》修改时,把生物防火林带列入防护林范畴,设立一个防护林二级林种——防火带林,确立生物防火林带的法律地位,将生物防火林带作为生态公益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生态公益林进行保护管理,明晰产权和利益分配,加强常年维护和管理,充分发挥生物防火林带防火效能。
为改善生态,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相继在“三北”地区、长江、珠江、淮河等重要江河流域实施了一系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这些工程已被国家整合为三北、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福建省作为南方重点集体林区之一,有32个县(市、区)被国家列入长江中下游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范围。鉴于生物防火林带在保持水土、调整林分结构、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投入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建议将其纳入“长防林”的补助范畴。
一要加强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规划、设计、施工的指导,促进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标准化、规范化。二是加强防火树种的选优、繁育以及防火树种优化配置和提高抗火性能研究,培植更加适应福建省林区生态环境,防火功能强经济效益好的树种。三是建立优良树种、优良品种的种源基地和苗木培育基地,为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培育优质种苗。四是在全省选取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县(市、区)进行试点,以点带面,推动全省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向前发展。
目前,福建省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每公里当年投资在15000~30000元之间,营造后需要抚育3~5年才能闭郁,3年抚育成本每亩大约7 5 0元,每公里约1 7 0 0 0元。按照项目管理规定,只有新营造的防火林带才能给予当年建设资金补助,林带的抚育资金由县、乡级财政或业主自己解决,而实际工作中,县、乡、村根本拿不出抚育资金。建议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纳入中央投资项目补助范畴,由中央、省、市、县按比例分担,并将抚育费用纳入项目工程建设预算。
将林带建设作为各级政府森林防火责任制考核一项重要内容,定期开展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保证工程建设质量。新造林地按照造林技术规程标准配套建设生物防火林带,做到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没有达到生物防火林带配置标准的各种林分,结合抚育采伐、补植改造、山地综合开发、经济林基地建设等林业工程建设项目改造成生物防火林带。对少量生土阻隔带,要分期分批营造成生物防火林带,确保生物林带建设任务全面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