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汀
(湖南中医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410208)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都有群体成员共同信奉和遵循的价值观。而任何一个社会个体,都是文化的产物,都有自己接受和遵循的社会群体的价值观。不同的文化,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观。文化环境对社会稳定起着特殊作用的主要表现就是文化环境最终决定社会的主导价值观,为其社会个体的社会化提供一种大家共同认可的方式。因此,社会的主导文化总要竭力优化文化环境,以使其社会个体能够按照社会主导价值规定的目标发展而不至于偏离。青少年始终是各种文化意识聚焦与争夺的目标人群,因为一个国家、民族若要实现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青年一代的价值观念如何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大众文化是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之下所产生的并与市场经济和商品社会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为支撑、按商品市场规律去运作的、旨在使大量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的日常文化形态。改革开放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在中国急速膨胀,迅速壮大为与来自官方的主流文化、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构成三足鼎立之势,并不断向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场域急剧扩张。无论是从其市场化程度、流动范围、受众人数,还是从对大众的吸引力和所产生的娱乐性方面,大众文化都远远超过其他文化。”[1]对生活在今天的年轻一代来讲,大众文化的空前影响使它毫无疑问地成了“教化”他们成为今天的 “社会人”的教科书,成为他们价值观形成的文化环境中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如何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并科学构建青年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研究主要采取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形式,辅之以文献研究和参与观察。问卷调查共分两次进行,分别为试调查和累计在半年内完成的正式调查。两次调查都围绕“青年价值观”这一概念展开。试调查的地点选择在湖南长沙某高校,问卷发放100份,收回95份。经修改的正式调查主要是在长沙、株洲、湘潭、衡阳五个地方的高校,共发放问卷1 000份,回收854份,回收率85.4%,基本符合社会科学研究大样本的要求。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笔者基于半开放无结构的访谈形式,从长沙某一本院校的10名在校学生那里获得了关于大众文化对当代青年价值观影响状况的更深入翔实的资料,继而梳理出消费时代大众文化影响下当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了解国际国内形势的途径
调查显示,大学生“了解国际国内形势的途径”已经逐渐从教师转向了媒体。我们给出了四个选项,可以进行多项选择。根据所选项进行统计发现,居第一位的是电子媒体(网络、电视、广播等),达80%,书籍和报纸的影响力也有45%,教师为12%,同辈群体30%。可见,电子媒体是当代大学生国际国内形势最主要的来源。
(2)对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的判断
在问及“你对中日钓鱼岛纠纷的看法”时,100%的大学生认为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领土,87%的大学生认为中国应用武力马上收回钓鱼岛,13%的学生表示要慎重处理,不要陷入美日阴谋。当问及“社会主义一定能战胜资本主义”时,25%的大学生对此表示不同意,47%的大学生则表示说不清。在被问及“你对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差别已在逐渐缩小,世界正慢慢走向大同”时,有35%的大学生认为不正确,8%的大学生同意这种观点,有57%的大学生认为该观点有一点道理。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肯定是爱国的,在有关国家主权尊严方面持坚决维护的态度。但是,不少大学生对政治问题是模糊的态度,存在着大量的 “说不清”,不明朗、摇摆不定,政治情感不稳定,政治理论不确定。
(3)有关集体与个人
在问及如何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问题时,回答“集体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的占65%,回答“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的占28%,回答“集体利益无条件服从个人利益”的占5%,未做回答的占2%;关于如何处理与他人关系:回答“利己但不损人”35%,“先人后己助人为乐”20%,“他人自己尽量兼顾”37%,未做回答的8%;问及“在择业时主要考虑去向”问题时:回答“兼顾国家需要与个人兴趣”52%,“到有利于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地方去”30%,“到经济收入高的地方去”8%,“服从国家需要或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仅10%。可以看出,在回答这样一些有关集体、国家需要的问题时,当代大学生更偏向于个体、自我的需要,自我意识、自我实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部分学生甚至只关心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则无所谓。应该说,这种重个体轻群体、重部分轻整体、重自由轻纪律的价值观也是对传统价值观的一种矫正,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就是这种价值取向会使青年大学生产生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国家集体利益的错误思想,最终国家主权意识、国防安全意识会消失殆尽,动摇对本民族文化认同,影响民族价值观形成。
(4)有关理想、信仰、愿望等问题
对“既然已经成为一名大学生了,你是否已经计划了你的未来”这个问题,回答 “有计划并正在实施”的占38%,“想过但是还没有进行具体规划”的占了49%,“还没有想过”占 13%;对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你是否有信仰,回答“有”的占52%,回答 “没有”的占40%,未做回答的占8%;当问道您的信仰是什么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占40%,“佛教” 占8%,“基督教” 占2%,“无信仰” 占50%;在问及你今后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时,回答 “有一份体面安稳的工作”占55%,“品格高尚学识渊博”30%,“家庭幸福,有理想的伴侣”15%。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工作后的生存压力面前大多变得已经只注重经济生活条件的提高,而对理想、信仰、未来的追求都有弱化的倾向,而我们知道,信仰和理想是个人成才的动力,它们也与价值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听任理想淡化、信仰缺失的状况继续存在下去,今天的天之骄子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很快就成为物质上不再一无所有但精神上却极度贫困的人。而一个精神极度贫乏的群体是不可能担当建设祖国、维护祖国的大任的。
(5)有关经济来源及时尚消费问题
在问及日常开销的主要来源时,回答 “父母供给”的占80%,回答 “奖学金、助学金”的占8%,回答 “勤工俭学”的占5.5%,回答 “借来的或别人赞助的”占6.5%;当问到日常生活中除了基本生活费用外的主要花费时,“买书籍报考证等发展性消费”的占28%,“上网”占4%,“谈恋爱”占13%,“吃穿玩乐”占45%,“十分节俭,没有其他花销”的占10%,有的同学在这些选项里同时选了几项,如选“谈恋爱”的也同时选了 “吃穿玩乐”;在问及对时尚消费的态度时,有60%的同学表示 “只要经济条件允许就买”,有15%的同学选择“如果赚到了一笔意外之财就买”,有8%的同学表示“即使经济条件宽余也不买”,还有17%的同学表示“买不买都无所谓”。可见,今天的大学生绝大部分是认同时尚消费的,认为时尚消费是个人社会地位、品味的象征,同时也是个人社会价值的强悍标签。这与他们父辈强调的勤俭、内敛的价值观有很大的差别,这有进步的一面,说明年轻人追求多彩多姿的生活,希望在生活方式上能紧跟时代潮流,渴望展示自我。但是,对这种追求如果不加引导,青年一代很容易迷失在消费主义陷阱中而不能自拔,甚至有可能为了过度消费而铤而走险。
从上述调查现状来看,现代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在促进当代大学生个人意识日趋强烈的同时,也诱发了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意识的滋生和膨胀,大众文化在引导人们生活方式变革时,也加剧了年轻一代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倾向,电子媒体、书籍报纸等大众传播工具使当代大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全球意识的同时,也使他们的价值观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当前青年大学生在价值观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现代化是一把双刃剑,为我们创造幸福生活的同时,我们也正在一点一滴地失去自我,失去个性。在文化工业的背景下,批量生产的大众文化无法代表人的个性,在丰富多彩的流行文化中,人们一步步迷失“自我”,“从众”心理成为工业社会最明显的心理状态,人们害怕茫茫人海的孤独,更渴望异质化的表现,为得到被众人发现的满足,人们的观点和行为都带有一些浓厚的个人色彩和特点,强调自己所具有的独特性。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被削弱。
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急剧扩张消解了长期以来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一统江山的局面,特别是随着国外众多的大众文化产品进入日常生活而成为大众主要消费对象后,大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相当一部分的年轻群体看来,似乎只有抓住了流行时尚才能表明自己生活在大众中,从而把自己的命运和生活投入到外在于生命的某些物和生活方式上,并造成了 “生活世界的殖民化”。而且,大众文化的消费者不单纯是消费物质,更是消费一种体验,一种身心满足的感觉,一种想象乃至一种生活方式。人们的消费和生活被市场上各种华丽诱人的商业广告控制和引导着,人们的吃、穿、住、行、游、娱等感性欲望的满足都成了消费文化的具体体现,成为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住宅装饰装修文化、旅游娱乐文化等。在这种语境下,人们不是从自己真切的实际需要出发,而是从被制造出来的欲望、生活方式中定位自己的存在方式。在这个凸显感官、视觉体验的大众文化时代,人们不再注重内在美的生成和精神生活、精神境界的提升,以往崇拜的政治型偶像、道德型偶像、神圣型偶像逐渐被各路成就型、生活型、个性化明星偶像所取代。由此导致不少大学生理想淡化,信仰缺失,对人生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物质欲望的满足上,认为物质欲望的充分满足就是人生的全部价值。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社会从某种程度上讲陷入“唯经济论”的发展怪圈,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社会公德、传统美德、社会的公平正义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权力异化、金钱异化、劳动异化、体育异化、教育异化状况严重,它与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官本位主义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滋长的拜金主义相互交织,相互强化,使得我们社会的价值观严重迷失。在知识与金钱、道义与利益、奉献与索取等价值取向的焦点上,愈来愈向后者倾斜,社会主流价值逐渐被放逐到生活的边缘。愈来愈多的大学生认为:在消费文化大肆张扬的今天,利益就是动力、“有用即是真理”,能否带来直接利益是进行一切活动的选择标准。
当今社会,大众文化对青年价值观影响巨大,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引导90后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潘维教授在他的 《回归民本主义,重建中国的政治价值》一文中谈到:“现在中国最大的问题不在于文化和精神上,中国需要的是重建政治价值。所谓文化和精神,其实只是泛泛的说法,最根本的文化是政治文化,最大的精神是政治精神,……古今中西文明的核心是政治文明、政治价值观、西方是法制加民主,中国是远古的民本主义、今天是 `为人民服务'”。[2]这里所讲的民本主义原则是执政党的政治哲学理念,强调人不仅仅是手段而应该永远是目的。权力对权利的忠诚和尽责永远是全部权力伦理的第一规范。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也是建设和享有幸福生活的主体。追求幸福,是人民的权利;造福人民,是执政党的责任。整个社会、政府倡导什么,支持什么,为谁服务,直接体现这个国家的政治价值观,它也是青少年树立良好价值观的外部环境。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存在着 “人民幸福是党和政府赐予”的错误认识,它导致特权官僚主义的出现,导致错误的权力伦理观念。尤其是作为社会的公职人员和公众人物,掌握和控制着社会公共的权力和资源,理应成为公共伦理的实践者和表率人物。如果这些外部环境不好,而只强调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结果只能是“台上十年功,台下十分钟”。
大众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造成的负面影响客观上要求对它的发展过程必须进行调节和控制,即进行内在人文价值的提升。用“先进文化”理念来规范它、影响它、优化它,使其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并不断遏制它过分追逐商业化的势头,以及单纯以肉体感官刺激来强化快感的平面化运作。并在其时尚化的运作中保留着批判的、政治的、社会的维度,以及它最初所具有的启蒙和教化功能。同时,在大众文化时代,先进文化要运用自己的创造力,以通俗直白的语言对马克思主义于普通生命体生活的意义及价值予以深刻的揭示,展现人文关怀,引领普通大众对于生活价值的感悟,并逐步向大众日常生活当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的层面靠拢。这样才能使普通民众在内容上自主选择的时候,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吸引,从而“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升青年一代的道德文化素质。
市场经济体制尤其是文化市场的兴起,以及全球化浪潮的推动,各种文化观念优劣杂陈,交相辉映,导致部分青年一切以金钱、权力作为成功的价值衡量标准。在大众文化影响下,部分青年在感官享乐、欲望满足、“超现实”的幻象中日益感到生活的无意义和自我的无力感,以颓废心态解构崇高精神,在迷茫中以对利的追求作为人生存在的标准,而无力叩问自己的精神境界,使自己的精神家园日渐萎缩甚至荒芜,成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因为说到底,精神不但是使一个人成为人的东西,而且是使一个民族成其为人群的东西。精神不但是社会的灵魂,也是文化的灵魂。一个社会没有灵魂,必然会走向崩溃,一种文化没有精神,必然会逐渐枯萎。”[3]
因此,要重塑今天青少年人文精神,还要进行大胆的教学改革。要改革目前存在的学科之间壁垒森严的课程体系,让青年接受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双重熏陶。如经典著作经过千百年的反复淘洗和检验早已被证明是人类文化的最杰出成果和人类文化的光辉范例。经典著作的传授和研读,可以使学生思想纯正,并能顺利地通达其他知识。正如有学者所讲:“近百年来美国的经验显示,以经典作为通识核心课程,是传承文化价值的有效方法—应该为知性与理性迈向成熟的大学生所共享”。[4](P117)同时,今后的大众文化产品更多的还应是在无形中宣扬和启示人们追求科学与真理,忠诚与保卫国家,思考人类生存的价值悖论,探寻着彼此的生命深渊,而走向一种深厚而温暖的人文关怀的作品。
[1]黄长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场域与路径选择[J].湖北大学学报,2008,(5):26.
[2]马 丽.要进步文化,还是要停滞文化[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3.
[3]何光沪.中国宗教改革论纲[J].东方,1994,(5):22.
[4]黄俊杰.大学理念与校长遴选[M].台北:通识教育学会,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