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黔桂民族旅游的社会性别研究与方法论思考

2012-08-15 00:46:08李亚妮
怀化学院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妇女少数民族民族

项 萌, 李亚妮, 邓 敏

(1.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2.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北京100730)

在现代西方术语中,“社会性别” (gender)作为社会的构成,用于识别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社会与文化层面,[1]指男女两性的不同角色、责任、义务和劳动分工的社会文化建构,与表明男女生物 生理特性的性别(sex)区别开来。在国际学术界,妇女、社会性别与发展范式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此后获得快速发展并渗透到多个学科领域。90年代,女性学已渗透到西方各人文学科中,欧美许多大学和学院都开设女性学课程或设置专业,当今社会性别研究不仅包括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社会性别发展问题,也涵盖对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的妇女权益、发展等问题的研究。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女性主义学术研究的深入和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的召开,掀起了性别研究的热潮,1993年天津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妇女与发展研讨会上,“社会性别”概念首次出现。随着这一学术范式的深入影响,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纷纷开展各种妇女问题的研究,女性研究的学术著作不断涌现,延续至今,越来越多的学者们致力于实现妇女 性别社会学的本土化、主流化和学科化,妇女 性别社会学已成长为学术界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并与人类学、民族学、哲学、文学、历史、医学等诸多领域产生交叉学科,而民族国家与社会性别范畴的交互影响使得近年来民族旅游的社会性别研究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旅游业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产业,民族性(ethnicity)已日益成为吸引旅游者、为民族地区和国家创造收入和外汇的资源。[2-3]对旅游者来说,某些种族的文化异质性是主要吸引物,因此民族地区的居民和文化成为可以观察和接触的“活奇观”。[4]滇黔桂三省是我国多民族聚居的重要省份,近二十年来民族旅游业发展迅速,为民族地区带来更高收入、更多就业机会和更高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对旅游地居民尤其是妇女的经济、文化、社会地位等产生强烈冲击。来自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地理学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民族旅游的影响,其中部分学者将社会性别与发展理论应用于民族旅游研究实践中。

一、社会性别与发展理论在滇黔桂民族旅游研究中的实践

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Science Direct、Springer全文期刊等电子期刊等主要网络数据库中学术期刊和论文检索,对国内外对滇黔桂三省民族旅游社会性别研究文献的整理分析。选择滇桂黔三省研究比较主要基于:三省地理上相互接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均处于我国西南边陲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带,民族历史与文化存在某些相似性;三省均将发展民族旅游业作为民族地区扶贫和解决就业的重要手段。比较研究三省民族旅游社会性别研究动态,旨在相互借鉴和启发,推动学术界对这一学术领域的更深入研究。分析现有文献,从研究内容上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角色变迁与社会文化影响研究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云南省民族旅游业的起步和快速发展,旅游对社区社会文化的影响日益凸显,个别敏锐的学者开始关注民族旅游中少数民族的女性角色,较早有赵捷对云南旅游业中的民族女性角色进行了考察,为后来的民族旅游性别研究开辟了先河。[5]21世纪,云南省的个案研究不断涌现,刘永青以云南省宁蒗县落水村摩梭社区为个案考察旅游业发展对摩梭人社会性别关系的影响 (刘永青 《家户领域与公众领域:旅游业发展对摩梭人社会性别关系的影响—宁蒗县落水村摩梭社区个案研究》,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付保红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某村寨为对象研究民族旅游中村寨村民的社会角色变化;[6]张志勇以丽江地区宁蒗县落水村为例研究旅游对目的地少数民族妇女的社会文化影响(张志勇《旅游对目的地少数民族妇女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以丽江地区宁蒗县落水村为例》,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金少萍研究了云南少数民族妇女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7]陈斌的摩梭人家庭个案研究认为旅游业的进入强化了女性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8]施仲军考察了云南白族农村女性家庭角色变迁;[9]唐雪琼研究了旅游发展对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妇女地位的影响。[10]与云南的研究相比,对贵州和广西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如卢彦红对贵州岜沙景区女性参与民族旅游发展的障碍因素分析;[10]张瑾以贵州肇兴侗寨为个案研究了民族旅游发展对少数民族妇女影响的人类学探讨;[11]稂丽萍以山江苗族女性为例考察民族旅游中的少数民族女性社会角色的嬗变;[12]黄通过贵州黔东南自治州郎德苗寨民族旅游地少数民族妇女性别角色变迁的实证研究认为,民族旅游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妇女性别角色变迁的最主要因素 (黄《民族旅游地少数民族妇女性别角色变迁研究》,云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项萌等考察了广西龙脊景区少数民族的妇女和需求。[13]

(二)民族旅游地的文化变迁与社会性别关系的研究

民族旅游地的文化变迁是国内外学者持续关注的重要课题,以美国人类学家Margaret Byrne Swain为代表的西方女性人类学者曾在中国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进行田野调查,重点研究中国云南萨尼族妇女和民族手工艺品之间的传承关系、西南民族文化的商品化等问题。[14]杨国才通过对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考察认为传统意义上少数民族女性的知识和文化多是通过少数民族服饰和传统手工艺再现的。[15]有学者研究了少数民族妇女的生存和发展在民族传统文化建构和传承中的作用,如黄翅勤对广西民族旅游宣传中的壮族女性形象的研究(黄翅勤 《广西民族旅游宣传中的壮族女性形象》,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近年贵州大学民族与妇女发展研究中心实施完成“民族文化传承与妇女发展”项目。

(三)民族旅游业中的旅游就业效应与妇女发展问题研究

民族地区旅游就业为农民尤其是妇女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提供了重要途径。不少研究注重从旅游就业的效应去研究妇女发展问题,如吴庭菊考察了侗族妇女参与民族旅游与增收之间的关系;[16]吴忠军等、[17]、赵巧艳[18]等对广西桂林龙脊梯田景区、三江程阳景区民族旅游开发中的社会性别进行了系列研究。一些研究表明,民族旅游就业效应充分表现在对妇女等特殊人群的吸纳(贾巧云《民族旅游开发中的社会性别研究》,桂林工学院硕士论文,2007年;黄《民族旅游地少数民族妇女性别角色变迁研究》,云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社会性别不平等现象在旅游就业中普遍存在,妇女参与旅游就业的层次较低;缺乏受教育和旅游培训的机会,传统性别观念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贾巧云 《民族旅游开发中的社会性别研究》,桂林工学院硕士论文,2007年);妇女仍然从事重体力而低收入的工作。[19]

(四)对民族旅游妇女 社会性别研究的综合考察

这一类研究包括对民族旅游社会性别研究的理论探讨和研究综述。吴晓萍,何彪等首次考察了性别分析在民族旅游影响研究中的意义;[20]张燕提出了少数民族妇女权益与民族传统文化并重的双重保护模式。[21]综述类文献可查的有井莉关于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妇女研究综述;[22]钟洁对中国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问题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研究文献。[23]

二、研究现状评述与课题展望

(一)研究现状评述

滇桂黔民族旅游的社会性别研究挑战了以往男权文化下对少数民族妇女在民族旅游业中作用与经验的忽视,反映了从社会性别的角度考察民族旅游的新趋向,大量的个案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民族旅游业发展中民族—国家—个体之间的社会性别关系。对比总结三省这一学科领域的研究,存在以下特点:

1.三省民族旅游社会性别研究发展不平衡。从研究起步、研究区域和研究对象来看,云南的研究相对贵州、广西来说起步早,并且研究个案丰富,研究区域广,研究对象多,经过近二十年的积累,云南的研究已相对成熟,已形成一批专门研究民族旅游与社会性别关系的研究队伍。同时,云南有众多来自全球有关机构和组织资助的社会性别与发展项目,民族旅游的社会性别研究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建构过程。广西的世居民族很多,但是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桂北地区的民族旅游地如龙胜、三江等地,研究对象主要是壮族、侗族、瑶族,对其他民族的研究尚薄弱,特别是具有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旅游的社会性别研究还很缺乏。

2.当前滇桂黔三省民族旅游社会性别研究存在以下不足:在民族旅游地的文化变迁与社会性别关系的研究上,现有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民族传统文化这一客体,忽略对作为民俗文化传承主体即当地居民研究;在旅游就业效应与妇女发展问题研究中,现有研究注重民族旅游就业的经济功能,缺乏对旅游就业社会功能和就业主体的研究;个案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理论的深层透视,定量研究欠缺。横向对比研究不足;在研究对象上,在男女两性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研究不足,对社会性别不平等的社会机制等深层次问题的探讨不足;关于如何处理民族地区旅游就业的社会性别不平等问题,将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纳入社会发展和决策为妇女赋权的应用型研究尤其薄弱。

(二)滇黔桂民族旅游广泛纳入社会性别研究视角的必要性

“社会性别”作为当今国内外学术界重要的分析视角和分析方法,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强大解释力。当前全球化以及国家民族背景下提倡性别平等,因此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才能了解全球化过程民族旅游业错综复杂的政治、社会、文化等权力和互动关系。目前民族旅游就业的社会性别不平等问题突出,少数民族妇女的地位仍很低,影响和制约了民族旅游业的可持续和健康发展。性别视角的纳入有利于对新时期中国民族问题,特别是民族旅游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只有实现社会性别公正,才能保障妇女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推进民族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建构和谐民族社区。

(三)滇桂黔民族旅游社会性别研究课题热点展望

基于滇桂黔三省民族旅游发展和当前学术动态,并结合2009年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2009年中国妇女研究会年会暨“全球背景下的性别平等与社会转型”等国际研讨会上的研究热点,笔者认为今后滇桂黔民族旅游社会性别研究课题可从以下方面展望:

1.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文化传承与妇女的生存健康问题

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强烈冲击和社会变迁等因素对民族旅游地的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旅游业的负面影响也加剧了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当地妇女的生存、健康问题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2009年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上,一些学者以女性人类学、生态人类学、医学人类学等为学科背景,探讨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妇女与健康、生态环境、传统文化有关的观念和行为,研究少数民族妇女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民族传统医药和保健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次研究对于学界开展民族文化传承与妇女生存和健康的关系研究很有启发意义。目前,广西、贵州在这些方面的研究非常不足,深入研究的空间很大。

2.民族旅游就业中的社会性别不平等与妇女赋权问题研究

现有研究对社会性别不平等的社会机制的问题探讨不足,关于如何为妇女赋权,将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纳入社会发展和决策主流的后续应用型研究尤其薄弱,因此民族旅游就业中的社会性别不平等与妇女赋权问题研究显得尤为迫切,社会性别不平等的社会机制研究、旅游就业社会性别平等的路径研究、旅游就业社会性别平等的保障研究,在理论上可为考察社会性别不平等机制,促进社会公平、公义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和研究范式,在实践上为寻求解决民族地区旅游就业社会性别不平等问题,推动妇女赋权,促进西南民族地区农民参与旅游就业,推进民族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建构和谐民族社区提供新思路和新途径。

3.社会性别视角下对传承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主体的研究

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工作已迫在眉睫。现阶段,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模式仅注重民族传统文化这一客体的保护,而忽略了少数民族妇女为传承主体的保护。今后应更注重社会性别视角下对传承民俗文化多样性的主体的研究,强调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是男女两性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妇女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保护传统民俗民族文化和保护妇女的利益紧密相关,倡导关注、挖掘并传承妇女在这一领域的知识和经验,使其为现代社会服务,并推动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滇黔桂民族旅游社会性别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未来的滇桂黔三省民族旅游社会性别研究应更注重学科建设,力求加强理论自觉与方法自觉,拓展民族旅游社会性别研究的发展道路。

(一)积极探索民族旅游社会性别学学科建设的模式

我国性别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已取得一系列的成果,但是至今妇女学在学科规划、人才培养、研究及教学等方面均处于边缘地位。[31]受此影响,民族旅游的社会性别研究与学科建设也面临着学科边缘化、理论建设严重不足的现实挑战。滇黔桂三省中,云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女性与社会性别研究中心致力于将女性社会学应用于民族研究中,编著少数民族问题研究和女性学学科建设的著作,积极开展女性学学科建设及社会性别意识的推广,在研究生中开设女性学、性别社会学课程,对中心成员进行社会性别培训,尝试将民族与社会性别研究本土化,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一系列举措使得云南的民族女性与社会性别学科建设走在前面。而贵州、广西的民族旅游社会性别学学科建设依然十分薄弱,因此未来应加强少数民族女性学科体系的建设,形成有西南民族特色的性别理论,以“民族旅游社会性别学”为特色,树立独特的学科形象,同时探索民族旅游社会性别学学科模式,拓深未来的民族旅游社会性别研究。

(二)整合女性主义研究方法,关注本土化研究

针对现有研究中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不足、在男女两性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研究不足的现状,今后的研究在方法上应注重整合女性主义研究方法,倡导更全面深入的民族志田野调查,基于民族志资料和调查数据进行更多的定量研究;更好的运用社会性别研究方法口述史与个人生命史相结合的方法;回到女性人类学的学科本位中,侧重研究性别,对男女两性进行全面考察。在研究中应关注本土化,关注本土生活情境和女性自身的生活经验,尊重当事人的立场和逻辑,关注和倾听底层弱势人群的声音。

(三)结合民族旅游实际解决社会性别的现实问题,推动参与式社会性别的研究

民族旅游的社会性别研究应当凸显社会学的社会关怀,将社会性别作为一个实际的分析工具,结合民族旅游实际解决社会性别的现实问题。把社会性别发展作为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将社会性别预算应用于民族旅游的相关决策中,强调预算过程的性别回应性,推动参与式社会性别的研究,在传播性别平等与社会行动的互动中开展女性研究,通过项目的方式进行实际干预。如在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中,尊重少数民族妇女的生态乡土知识,并鼓励农村少数民族妇女参与生态环境治理,吸引妇女参与决策与管理,在男女平等基础上充分赋权于少数民族妇女。

(四)整合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民族旅游的社会性别研究,扩大研究和教学队伍

当前,滇黔桂三省的一些高校成立了性别研究中心,如云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妇女 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在民族与社会性别的关系研究成果取得突出成果;贵州大学妇女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针对贵州少数民族妇女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通过项目的方式进行实际的干预,寻求实际解决的办法;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成立了社会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方向包括少数民族性别平等与能力发展等重大现实问题。但是目前将社会性别理论应用于民族旅游的研究实践的学者还是少数,因此整合高校和科研机构研究力量,以高校为载体实施民族旅游的社会性别发展项目是推进民族旅游社会性别研究的重要途径。今后应鼓励更多高校开设《社会性别与民族学》、《少数民族妇女研究》等性别研究的课程,同时需要更多研究机构和学者积极参与民族旅游的社会性别研究和教学活动。

(五)建设民族旅游社会性别研究网络机制

网络机制建设对于推动学科建设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为促进民族旅游社会性别研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传播社会性别理论,在加入全国妇女学 社会性别学学科网络的基础上建立民族旅游社会性别研究的子网站;同时鼓励开展多学科、多领域、多部门的合作交流,建立与国际妇女学 社会性别学学界的联系。

(六)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推动民族旅游社会性别研究的国际化

云南、贵州等省份近年在妇女 社会性别方面与国际各种基金会、国际NGO组织等多方合作,深入基层,获得可观的成果。广西在与国际组织的合作,推动民族旅游社会性别研究国际化方面仍需努力。

[1]Kesler,Suzanne J.,Wendy McKenna.Gender:An Ethnomethodological Approach[M].New York:Wiley,1978.

[2]Wood R.Touristic!ethnicity:A brief itinerary[J].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1998,21(2):218-241:218-241.

[3]David Jamison.Tourism and ethnicity:The brotherhood of coconut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9,26(4):944-967.

[4]Pierre L.van den Berghe,etc.Introduction tourism and re-created ethnicit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4,11(3):343-352.

[5]赵 捷.云南旅游业中民族女性角色分析[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65-69.

[6]付保红,徐 旌.曼春满村寨民族旅游中村民社会角色变化调查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2,14(1):43-49.

[7]金少萍.云南少数民族妇女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55-59.

[8]陈 斌.旅游发展对摩梭人家庭性别角色的影响[J].民族艺术研究,2004,(1):67-71.

[9]施仲军.旅游发展中的白族农村女性家庭角色的变迁—以云南省鹤庆县新华村为例[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21(6):78-80.

[10]卢彦红,徐升艳,吴忠军.女性参与民族旅游发展的障碍因素分析—以贵州岜沙景区为例[J].民族论坛,2008,237(9):53-55.

[11]张瑾.民族旅游发展对少数民族妇女影响的人类学探讨—以贵州肇兴侗寨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292-295.

[12]稂丽萍.民族旅游时空中的少数民族女性社会角色的嬗变—以山江苗族女性为例[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43-147.

[13]项 萌,陈丽丽.少数民族妇女在旅游业中的角色与需求—以广西龙脊景区妇女口述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3):60-64.

[14]Margaret Byrne Swain.Women Producers of Ethnic Art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3,20(1):32-52.

[15]杨国才.少数民族女性知识的缘起和发展—以传统手工艺服饰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2):50-55.

[16]吴庭菊.民族风情旅游与侗族妇女增收[J].民族论坛,2004,(6):52-53.

[17]吴忠军,贾巧云,张瑾.民族旅游开发与壮族妇女发展—以桂林龙脊梯田景区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99-104.

[18]赵巧艳.布迪厄实践理论视角下民族旅游与社会性别的互动—以龙胜金坑红瑶为例[J].人文地理,2011,122(6):67-71.

[19]孟率宇.少数民族妇女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战略—以贵州省雷山县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0,31(6):97-100.

[20]吴晓萍,何彪.略论性别分析在民族旅游影响研究中的意义[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62-65.

[21]张 燕,等.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模式选择—以少数民族妇女权益保护为视角.西部法学评论,2010,(1):31-35.

[22]井 莉.关于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妇女研究综述[J].法制与社会,2008,(11):225-226.

[23]钟 洁.中国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问题研究进展[J].妇女研究论丛,2010,(2):83-87.

[24]温益群.全球化与本土化背景下的性别平等促进—“第三届中国与北欧妇女 社会性别学术研讨会”综述[J].妇女研究论丛,2009,(1):84-87.

猜你喜欢
妇女少数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当代妇女的工作
视野(2017年4期)2017-02-15 19:33:28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海峡姐妹(2015年3期)2015-02-27 15:09:57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