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咸阳712000) 邓 睿 贾蓬勃 王 华
胆漏是肝胆外科手术后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如何对胆漏进行诊断和处理,选择最佳方案以缩短胆漏时间,促进漏口早日愈合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我院于2000~2009年共行手术及非手术方法治疗胆漏患者19例,现就胆漏发生的原因和防治措施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9例患者中男7例,女12例;年龄38~79岁,平均46.6岁。原发疾病:胆囊结石10例,胆总管结石6例,急性胆管炎2例,高位胆管癌1例。当临床怀疑有胆漏后,经B超、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明确胆漏的位置。其中7例LC患者术中发现胆囊炎症较重,渗出液较多,均留置腹腔引流管,术后3d引流管有少量胆汁流出,B超证实为胆囊床迷走胆管漏;胆总管探查后放置T管胆漏3例,拔T管后胆漏4例;胆囊切除术后经ERCP证实为胆管损伤后胆漏3例,胆肠吻合口漏1例,胆总管癌切开探查后胆漏1例。胆漏发现时间,术后3d以内15例,术后2周拔除T管发现胆漏4例。治疗分为3组,其中保守治疗组8例,内镜治疗组6例,再手术组4例。
2 治疗方法 ①保守治疗:B超证实无腹腔及肝下积液,无明显发热、黄疸及腹膜刺激征,腹腔引流胆汁100ml/d以下,一般情况良好者8例,采用腹腔引流加营养支持治疗;②内镜治疗:对6例患者行乳头括约肌切开(EST)或(和)经内镜鼻胆管引流(ENBD)治疗;③手术治疗:对4例患者行胆管吻合、胆肠吻合、胆管引流术等各种术式治疗,
保守治疗8例患者中经持续腹腔负压引流加营养支持治疗2周治愈4例,3周治愈者3例,4周治愈者1例。内镜治疗6例中,2例拔T管后胆漏患者经EST+ENBD治疗2周治愈;1例拔T管后胆漏患者经腹腔引流+EST治疗12d治愈;3例胆总管探查后放置T管胆漏经腹腔引流+EST+ENBD 3周治愈。再手术4例中,发现胆总管横断损伤2例,经胆管对端吻合并放置支撑管引流后3个月治愈;胆肠吻合口漏1例,经再次剖腹探查腹腔冲洗置管引流,营养支持治疗2周治愈;拔T管后窦道破裂再行手术1例,行再置T管和腹腔冲洗引流2月治愈。18例接受积极继续治疗患者中均无严重二重感染,均痊愈出院。1例胆总管癌切开探查后胆漏患者自动出院。
1 病因分析 任何肝胆手术均可能发生胆漏,高志清等认为肝外胆道手术后胆漏的发生率为0.51%~2.4%[1]。分析本组病例引起胆漏的原因:(1)LC术后胆囊床迷走胆管漏7例,迷走胆管又称为Luschka胆管,可能系在发育过程中,胆囊窝处肝组织萎缩后遗留下来的肝内胆管,它是直接连接胆囊和肝内胆管的管道,其胆囊上的开口常位于胆囊体中下部,肝内常汇入肝右叶后段(Ⅵ段),管径1~2mm。在施行胆囊切除术中,游离胆囊床时,未能及时发现迷走胆管而将其切断,残端未加以处理,可引起胆漏、肝下感染、脓肿形成、出血等并发症[2]。本组7例术中均未发现迷走胆管,胆囊切除后,胆囊床均用电刀电凝,术后3d内出现胆漏并发症,可能是由于电凝后焦痂脱离,迷走胆管术后重新开放所致。此也说明胆囊床电凝并不能完全保证封闭迷走胆管,术中迷走胆管结扎是避免迷走胆管损伤最好的办法。(2)胆总管探查后放置T管胆漏原因:①缝合T管时上下缝合过紧过密致管壁缺血坏死,②T管材料:以前使用的T管都是橡胶管,质软,管壁毛糙,对机体组织刺激性大,容易形成粘连,极少发生胆漏,Walz等[3]报道对179例患者使用橡胶T管,无一例发生胆漏。而现在使用的T管是刺激性小的高分子聚合材料或硅胶,质略硬,与周围组织或网膜不宜形成包裹或粘连。③管的安放:T管过粗,缝合时张力高,影响胆管血液供应,致胆管壁缺血坏死;缝合稀疏,胆管壁间隙大,容易发生胆漏;管修剪不当,与长臂连接处的对侧剪除三角形小窗,如果开窗过大,缝合后周围有间隙,易导致T管周围漏。④残余结石,Oddi括约肌狭窄,胆道取石或探查时损伤胆道,使胆道出口引流不畅,胆道内压增加,容易导致T管周围漏。本组胆总管探查后放置T管胆漏3例,1例为缝合原因,1例因为T管修剪不当致T管周围渗漏,1例因胆管残余结石致T管周围渗漏。因此,我们认为缝合胆总管应黏膜对黏膜,切开处的上、下端应超越切开处缝合1针,且保证T管粗细适中,修剪合适,术中胆道造影或胆道镜作为常规是很有必要的,术后应保持T管引流通畅。(3)拔T管后胆漏原因:①T管窦道因年老体弱、营养不良、罹患肝脏疾病、糖尿病、长期应用激素等因素形成缓慢[4],拔管时窦道形成不全出现胆漏;②术中胆总管壁缝合过紧,增加拔管阻力,增加损伤机会或误缝T管,当拔除时撕裂胆总管;③窦道形成不实,当胆管内存在残余结石,胆管内压力增高时,撑破窦道壁出现胆漏。本组拔T管后胆漏4例,其中3例为窦道形成不完全以及拔T管时使用暴力所致,1例因误缝T管,拔除时撕裂胆总管致窦道破裂。因此,我们认为对于高龄、肥胖、肝硬化、低蛋白血症、贫血或糖尿病患者,应当适当延长拔T管时间,至少在4周以上更安全,拔管时要小心轻柔,不可用力过猛。(4)胆肠吻合口漏:可能是全身因素,如年老体弱、营养不良、罹患肝脏疾病、糖尿病等,也可能是局部因素,如缝合线松脱、切割,患者恶性肿瘤全身情况差,局部炎症、水肿,缝合针线针孔渗漏。本组1例胆肠吻合口漏系肥胖患者,腹腔感染严重,缝合时撕裂胆管所致。我们认为细心地使用黏膜对黏膜吻合,用3-0或4-0可吸收线缝合可以防止胆漏。
2 胆漏的诊断 一般情况下胆漏的诊断是容易的,但是流量少的胆漏有时不容易被发现,患者可能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合并腹痛,由于胆汁漏出后被腹水稀释,甚至没有典型的腹膜炎出现,容易造成漏诊。当怀疑有胆漏时,引流管的观察或者无引流管时行腹腔穿刺是有用的。明确胆漏诊断后,应明确胆漏的来源以及胆道损伤的范围,腹腔引流是否通畅,胆汁是否能流入肠道。在检查上,无创的B超检查应属首选,结合MRCP和(或)ERCP可明确胆漏的部位及范围,常可为进一步选择处理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3 处理对策 胆漏的处理应依据病情的不同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以缩短病程,促进早日愈合。①胆漏后如果出现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或进行性明显黄疸加重表现,则一般要尽快再次手术,而且手术要越早越好。Sicklick等[5]报道对175例胆道损伤进行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本组2例胆总管横断损伤,1例拔T管后窦道破裂,1例胆肠吻合口漏,均出现全腹膜炎,放置引流管后有胆汁引出,但仍有发热及腹膜炎表现,再次剖腹探查,行胆管吻合、再置T管和腹腔冲洗引流后症状很快改善,都痊愈出院,无明显后遗症出现。②拔T管后出现剧烈腹痛,有腹膜炎者,首先考虑胆漏应立即用稍小于原T管直径的引流管沿T管窦道重置引流管,越早越好,以免再次手术。如重置引流管困难或虽已重置引流管但引流不畅,体温持续升高者,仍需中转手术。对有条件医院可考虑内镜治疗,Parlak等[6]报道ERCP、EST、ENBD或胆道内支架植入术治疗74例胆道术后胆漏,疗效满意。我们对3例胆总管探查后放置T管胆漏及3例拔T管后胆漏患者施行十二指肠镜检查,明确胆漏部位,同时行EST减轻胆管内压力,使胆汁排泄通畅,对1例有胆管残余结石病例施行内镜下取石,并行ENBD,应用带有多个侧孔的引流管前端越过漏孔部位置入,减少胆汁从漏口流出,结果6例患者引流充分,症状改善明显,都在3周内治愈,疗效满意。③保守治疗:保守治疗适用于全身症状较局限,无明显发热、黄疸及腹膜刺激征,腹腔引流通畅,引流胆汁200ml/d以下,引流量逐渐减少,T管造影下端通畅,B超检查肝下积液不多的患者。在保守治疗过程中,如果胆汁引流量渐多,病情呈加重趋势,需及时再手术或选择内镜下治疗。我们对7例LC术后胆漏及1例拔T管后胆漏患者,经持续腹腔引流,营养支持治疗,经4~7d的引流后胆漏量逐渐减少,分别于2~4周愈合。
4 预 防 胆漏尽管不可避免,但可以通过一系列预防措施减少其发生率[7,8]:①及时诊断、正确把握手术时机,应尽量选择简单实效的手术方式。②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抗感染,及时处理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及糖尿病等合并症。③清醒认识胆道的局部解剖,要注意胆道的异常解剖和迷走胆管,术中迷走胆管结扎是避免迷走胆管损伤的最好办法。④分离胆囊管最好用头端较钝的直角钳解剖,避免损伤胆总管;LC时掌握好电凝钩的方向和力度,分离胆囊三角应尽量避免使用电凝电切,根据术中胆囊病变情况及时中转开腹,切忌盲目追求镜下切除胆囊。⑤探查胆总管避免解剖过度损伤胆管的滋养血管,胆总管切口不能缝合过紧过密。T管口径应小于胆总管内径,并合理修剪短臂;T管缝合固定后,必须检查其松紧度及有无渗漏;T管行程短而直,可用大网膜包裹以利窦道形成。⑥胆肠吻合口应保持良好的血运和正确的黏膜对合,要无张力、大小合适,必要时予以放置支撑。⑦胆道手术后要妥善放置引流管,特别是炎症严重,术程不十分理想的病例,这虽不能防止胆漏的发生,但可以及时发现胆漏,并早期有效地引流,使部分患者可免于再次手术的痛苦。
[1] 高志清,付由池,刘正才.医源性胆管损伤严重后果[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6,12(12):793-794.
[2] 夏穗生.漫谈Luschka胆管处理和 Mirizzi综合征的诊治[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5,3(11):148-149.
[3] Walz M,Eigler FW.Biliar peritonitis following bile duct revision with T-drainage implantation problems of choosing the rightmaterial[J].Chirurg,1990,61(5):409-410.
[4] 李可为,施维锦.拔T管后胆漏、腹膜炎[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22(7):424-425.
[5] Sicklick JK,Camp MS,L illemoe KD,et al.Surgical management of bile duct injuries sustained during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perioperative results in 200patients[J].Ann Surg,2005,241(5):786-792.
[6] Parlak E,Cicek B,D isibeyaz S,et al.Treatment of biliary leakages after cholecystectomy and importance of stricture development in the main bile duct injury[J].Turk J Gastroenterol,2005,16(1):21-28.
[7] 尤东明,樊明月.胆道手术后胆漏26例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10):73-74.
[8] 黄 权.肝胆手术后胆漏的综合治疗[J].肝胆外科杂志,2005,13(5):381-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