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峰
(山西省晋中市林业局,山西 晋中 030200)
红枣既是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树种,又是特色经济林树种,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山西省红枣生产规模位居全国前列,特别是红枣产品独具地方特色,在全国都享有盛誉。优先发展红枣产业,是全省生态兴省战略的决策,更是走现代特色林业发展之路的具体体现和客观要求。如何推进山西红枣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实现农民收入翻番,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枣树作为干果产业的重要树种,原产于中国,栽培历史达三千多年。在中国历史上,枣与桃、杏、李、栗一起,并称为“五果”。据国家林业局统计,我国枣栽培面积已达146.67万hm2,年产量230万t,占全世界面积和产量的99%,并占有全球100%的枣产品国际贸易市场。山西省的红枣产业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起步发展、90年代的规模扩张和本世纪以来的徘徊停滞3个阶段,现有面积26.67万hm2,年产量30万t,年总产值20亿元左右,提供枣主产区农民人均红枣收入300元左右,已成为红枣主产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红枣是山西省的历史传统产业,在地方特色农业发展和生态重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红枣以其抗逆性强、早果速丰、管理简易、营养丰富、药食同源、加工多用途和多功效的特点,迅速成为山西省独具特色、惠及千万农民、改善生态环境等多重效益的优势树种,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1.2.1 巨大的发展潜力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境内沟壑纵横,山区丘陵占全省总面积70%以上,其气候温暖,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层深厚,是红枣的优势产业带,具有发展红枣得天独厚的条件。全省国土面积1 560万hm2,山地丘陵面积1 247万hm2,在现有的254万hm2宜林荒地中,有80万hm2可以用来发展红枣经济林。省委、省政府已经提出“把山西建成经济林大省”的目标,到2015年,全省经济林总面积要达到120万hm2,农村人均666.66m2(1亩)经济林。
1.2.2 良好的市场前景
世界年人均果品占有量近70kg,而我国只有40kg,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很大。山西省虽然是全国红枣主产区之一,但人均红枣不足20kg,远不能满足省内外市场需求。我国是多种红枣的原产中心和生产中心,红枣产品多样性和生产规模独具鳌头,产量居世界首位,处于产品垄断地位或规模优势地位。我国是目前全球惟一进行红枣出口贸易的国家,在东南亚和欧美市场上,每1.0t红枣价格相当于30t苹果的价格,特别是晋中市部分县生产的壶瓶枣,精品可以卖到每公斤300元以上。
目前,红枣栽培面积大、产量低、效益差的现状没有根本转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观念落后。传统上,红枣栽植在干旱少雨、土地贫瘠的边远山区,种植户没有管理技术应用意识,基本沿用放任生长方式,靠天收获。二是缺少技术支撑。全省有一半以上红枣种植面积实行粗放经营,良种应用率低,管理技术不高,资源优势没有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
近年来,由于管理技术不配套,加上气候的变化,后期雨量偏多,红枣病害和裂果严重发生,枣农收入连年下降,红枣产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枣农一年三担心,春季担心座不上果,夏季担心枣长不大,秋季担心雨水太多收不回来。红枣生产靠天恩赐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许多枣农砍树、毁园,另谋出路,产业进入低谷。有的枣农说,政府号召栽枣树,现在变成伤心树。枣农着急,专家茫然,政府困惑。
山西省年产红枣60万t,主要用于鲜食、制干和加工,鲜果销售量约占10%左右,干枣占80%,加工占10%,年出口量1.0%左右。现有产量中优质果率不高,商品率低,在市场竞争中既没有规模效益,又不能形成品牌效应。在红枣加工方面,缺少大规模的龙头企业和精深加工企业,起不到调控市场和带动枣业发展的作用。
要树立科学发展红枣产业的观念,认清红枣产业对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和改善对红枣产业的支持与领导。一是加强政策支持。建议省里制定和出台土地、水利、农机等一系列相应的优惠政策,给果品贮藏、加工企业建设用地开绿灯,减少审批手续;林果基地建设配套水利设施要纳入水利工程建设规划,所需的农机具也应纳入农机补助名录,切实扶持红枣经济林发展。二是加强组织支持。建议成立省级红枣发展协调领导组,协调解决红枣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具体负责红枣基地建设规划、指导红枣生产、管理、加工、销售等方面的工作。红枣主产区都要设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推动红枣产业整体水平。
近年来,虽然林业部门从国家、省里争取了一些项目发展资金,有力地推动了红枣产业的发展,但从发展产业的大局来讲,仍然是杯水车薪。因此,建议省政府在红枣产业化发展中,调整地方财政支出结构,每年安排5 000万元资金用于扶持红枣产业化发展,产区市县财政安排1 000万元资金,用于红枣示范基地、良种苗木繁育、采穗圃建设和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培训等;二要制定出台红枣无公害标准化管理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使红枣无公害生产有章可循;三要建立一批科普示范基地,严格按照标准管理,实现优质高效目标。
要推动整个红枣产业的发展,不能仅仅靠几个专家、学者,而是要靠一批有素质、有技术、懂市场的农民技术骨干。一要把培养农民技术员、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当务之急。建议各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采取各种措施,尽快培养一批了解市场信息,掌握现代红枣管理技术,具有现代林业观念的农民群体,使每个村都有高素质的红枣技术员,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管理红枣的明白人,努力实现红枣产业的提质增效。二要健全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协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作用,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行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将千家万户农民联合起来共同闯市场,形成统一有序的营销团体。三要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提高信息服务质量,使枣农能够及时地了解有关信息,以便增强市场营销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参与红枣流通的积极性。
目前,一家一户、一村一社的分散经营已难以进行技术批量转化,可以由政府牵头培育一批规模化发展的大基地,扶持一批红枣深加工企业,在人才引进上牵线搭桥,在土地供应、基础设施建设等要素配套方面优先保障,在试验基地建设上加强协调、创造良好的环境。要把各级政府的扶持资金集中捆绑使用,扶持企业发展,培育一批高科技、集团化、外向型的红枣加工龙头企业,树立具有竞争力优势的品牌,保障全省红枣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