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晶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永州 425100)
“以人为本”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可全面反映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观念,已成为近年来高校教育普遍认可的观点。“以人为本”,强调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已成为素质教育背景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大成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落实“以人为本”的观念,应积极转变传统观念,逐步提高学生主体意识,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方法、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1]。
从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发展来看,目前有一些问题与弊端有待解决。例如,教育者往往唱“独角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过于强调理论性灌输,缺乏实践,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化成长。因此,面对存在的种种问题,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构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日益发展与完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有所增强。我国大学生独生子女较多,在交往过程中,他们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性。由于他们在家庭中的角色非常重要,因此过于强调自我的主体地位,甚至不能友好地融入到集体中客观把握自己[2]。另外大学生往往过高评价自己,期待实现自我价值,有时缺乏必要的集体观念与合作意识,在集体活动中表现出一定问题。
新时期的大学生,期望有所变化,创新意识强烈,不愿意循规蹈矩,渴望获得新知识、新技能,并对新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虽然大学生开始意识到增强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主动参与各种讲座活动、科技竞赛等,但是由于他们的知识储备有限、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再加上不能客观地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只凭一股热情,难以获得理想效果,如果遇到失败,就会挫伤他们继续前行的积极性,对未来感到迷茫,甚至对自身能力产生质疑,不利于健康成长[3]。
随着大学生对社会的逐渐了解与认识,自身阅历有所丰富,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基本形成,开始表现出独立欲望,企图摆脱父母和老师的束缚,自主表达想法,并希望闯出一片天地。但是,由于大学生长期处于校园中,与社会接触较少,因此又缺乏基本的磨练,心理素质不强,缺乏与他人交往、独立生活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弱,与强烈的独立意识形成鲜明对比。
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它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做好人的工作,这一工作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这一过程中要尊重人、关心人。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要落实“以人为本”,针对学生成长实际,加强教育与引导,具有一定现实意义[4]。
当前,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再加上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步伐加快,向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教育已从过去的“精英型”转变为“大众化”模式,无论从高等教育的规模还是结构体系来看,教学管理都面临着深刻变革。因此,在这一特殊时期,高校必须积极应对人才培养的挑战,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提高知识水平、技能水平、思想道德水平等等,以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5]。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升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树立高尚的道德素质与思想政治水平。
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已面临全新形势:一方面,大学生进入高校需要缴纳学费,而不再由政府全程包办,毕业之后,大学生需要自己进入人才市场找工作,因此,从学生步入高校开始,就到处充满竞争的氛围。他们对学校能否为自己提供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教师能否提供有效的教育服务,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因此,无论是高校的管理者还是教育者,都应转变观念,要意识到“以人为本”的重要性,要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理念[6]。另一方面,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满足当前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因此,高等教育应注意培养创新人才,不断挖掘学生潜力,以全面发展作为高校教育的根本目标,保护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学习与工作过程中,独立思考、敢于创新,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一份力量。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其宗旨在于塑造人、教育人,大学生作为重要载体,只有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作用。但是,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往往教育者占据主要地位,大学生则被动接受,以机械灌输的方式,传递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不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教育效果不佳。应该意识到,主体意识就是实践的主体在发挥自身能力、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强调自觉意识;如果人们能够意识到自身价值所在,并深入挖掘,将成为一次有意义的创造价值过程[7]。因此,如果大学生失去主体意识,那么他们的身心发展也将受到限制,不利于身心平衡发展。这就要求在当今高校教育改革中,注重挖掘学生价值、尊重主体地位,强调“以人为本”的核心作用。具体做到以下几方面:
1.提升学生主体意识。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离不开教育者自身意识的提高。应该认识到,大学生作为社会一分子,具有绝对的选择权、参与权和知情权。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挖掘学生潜力,树立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2.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开展有效的师生互动活动,引导大学生以平等、自愿的原则,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自觉性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与自我管理,激活大学生主体意识,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提升综合素质与道德水平,更好地步入社会,实现自身发展目标。
3.尊重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对于大学生来说,由于来自全国各地,受到的家庭环境熏陶、个人经历、教育经历、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有所不同,因此表现出的思想动态、思想行为也有所不同。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把握大学生的个性特征,针对不同教育对象,总结共同特征与个体差异,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8]。
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是否符合当今大学生特征与社会需求,对教育成果具有直接影响。只有学生乐于接受、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对教育结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否则教育难以得到认可,甚至造成学生反感情绪,难以引发共鸣。当前,高校教育体现出开放性特征,学生获得信息的来源、行为方式、思想动态等趋向多元化、多变性,甚至存在自我矛盾心理。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所改变,尽量与学生需求相一致,符合学生心理特征与接受规律,通过采取大学生感兴趣的教育方法与教育途径,挖掘学生潜力。因此,有关教育方法的改革,应着重研究大学生的生理特征与心理特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1.注重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从过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走过场”的情况,教育过程流于形式。若想真正深入学生内心,必须构建宽松、愉悦的教育氛围,保护大学生的尊严,满足其情感需求,切实关心他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
2.提升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发挥自身组织与引导作用,转变观念、改革教育方法,加强与大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以朋友的心态面对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让他们感受到自身的尊重与理解,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另外,还应鼓励学生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建议。
3.实现现代化教育方法。在新时期,教育方法应随着科技的变化而有所改革,应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应该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或者是以座谈会、辩论赛等形式广泛地开展交流活动,不断创新和改进教育方法,增强教育的实效性[9]。
4.强调“渗透型”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应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环节,与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相关联,结合各种活动,丰富教育模式,改变过去单纯的说教、灌输模式,让学生从无形中受到教育,充分发挥自身个性和潜能。
在新时期,给大学生更多人文关怀,切实在开展教育工作中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了解学生的疾苦,可为学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这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根本所在。当大学生感受到自己受到尊重和认可,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教育活动中。实际上,人文关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以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最具代表性。
1.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随着大学生就业体系改革的深入,大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性格、特征、专业、爱好等选择工作单位、工作岗位,在就业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越来越多,表现出明显的就业岗位减少现象,大学生就业难以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之一[10]。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与激烈的人才竞争,很多毕业生表现出焦虑、紧张、恐慌的情绪。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工作的一部分,应加快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引导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提升择业能力与就业水平。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从当前大学生所处的复杂背景和环境来看,他们受到学习、工作、情感等各方面问题的干扰;社会责任和竞争压力的共存,引发了各种心理失衡或心理疾病。由于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课题。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在奠定素质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强调人文关怀,关注大学生心理素质,发挥校内心理咨询室的作用,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否取得预期效果,除了关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之外,学生自身素质状况、环境氛围等也起着决定作用。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其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进一步实现全面发展。高校作为文化知识的聚集地,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精神氛围,同时表现出强烈的凝聚力与感染力。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应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完善学校基础建设。只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才能让学生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受到熏陶,既可掌握扎实的专业功底,也可形成健康、积极的精神心态。
2.支持大学生社团。通过大学生举办各种社团活动,将更多志趣相投的学生组织起来,增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了解,提高团队协作意识,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3.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定期举办各种励志演讲、时政报告、征文、文艺汇演等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减少由于枯燥说教方式给大学生带来的反感情绪,确保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自觉、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1] 王山,付瑶.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分析与教育途径选择[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2] 李浓.和谐视野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转型的理性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3).
[3] 余尚峰,何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嬗变与回归[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4] 胡宏伟.对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哲学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7,(8).
[5] 陈来应.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6] 林贵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4).
[7] 王平.对生命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职业时空,2010,(5).
[8] 李正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原则[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9] 张雪,张丽竞.柔性管理在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J].继续教育研究,2009,(3).
[10] 王玉芬.“以人为本”理念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机制的建构[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