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理念下的德阳市林业灾后恢复重建

2012-08-15 00:43廖洪流
四川林业科技 2012年5期
关键词:德阳植被林业

廖洪流,赵 敏

(德阳市林业局,四川 德阳 618000)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的碳汇功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主要作用。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关系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严重削弱了德阳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给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和整个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隐患。

灾后林业恢复重建是建设生态文明、安全和谐新家园的重要任务,承载着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希望。低碳理念下的德阳林业灾后恢复重建,通过林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努力改善灾区林业和森林生态状况,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1 汶川地震德阳林业灾情与灾后恢复重建规划

全面、准确地认识和评估地震对森林生态环境影响,是科学制定生态重建方案的前提,也是实施产业重建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1.1 林业系统损失

“5·12”汶川特大地震严重毁坏了林地、林木等生态资源,严重破坏了大熊猫等野生动物栖息地,严重损毁了林区生产生活设施,以云湖国家级森林公园、九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沿山区农家乐等为主生态旅游景区景点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严重削弱了工业原料林、木材加工等林产业发展基础,林地受灾面积45133 hm2,森林覆盖率由38.4%下降到36%,林业系统直接经济损失21.994亿元,对德阳林业发展影响十分深远。

1.2 森林生态系统退化

汶川特大地震破坏森林植被、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森林生态系统结构明显退化,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衰退,使森林生态系统更加脆弱,水土流失更严重,森林火灾、有害生物入侵等潜在危险剧增,特别是涵养水源等主体功能的衰退,减缓次生山地灾害破坏的功能严重削弱,土壤侵蚀模数由震前的4079 t/(km2·a-1),上升到6082 t/(km2·a-1),增幅达49.1%。

1.3 野生动物栖息地破坏

汶川特大地震引起的大面积山体垮塌、滑坡及泥石流等灾害毁坏成片的植被,直接毁坏了大熊猫等野生动物栖息地面积23200hm2,造成栖息地破碎、走廊带断裂,严重影响野生动物栖息繁衍及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1.4 重建规划原则与建设内容

按照“规划先行、统筹安排、分清缓急、突出重点、低碳重建”的指导思想。德阳市坚持生态优先,分类指导原则,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长短结合的原则,坚持先急后缓、重点突出的原则,坚持整体推进、合理布局原则,坚持低碳低耗,三效兼顾的原则,把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依据上述原则及国务院生态修复专项规划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重建方案,包括:植被恢复、大熊猫栖息地恢复、林产业重建、基础设施恢复重建、设施设备重建等五大类灾后重建项目64个,规划投资71364万元,其中规划植被恢复45133 hm2,含大熊猫栖息地恢复23200 hm2。

2 林业低碳重建措施

2.1 植被恢复

根据德阳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结合地震后林地立地条件,在中高山、丘陵等区域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植被恢复,快速恢复重建森林碳汇功能。

2.1.1 封禁恢复

在海拔2300 m以上人迹罕至的高山、亚高山、陡峭山区(坡度≥45°)、大面积崩塌形成的裸岩区域、岩石堆积区等不具备人工恢复条件地区,采取封禁保护,树立固定封禁碑(牌),尽量减少人为干扰,以自然演替实现植被恢复。

2.1.2 封山育林

在海拔700 m~2300 m的山区、沿山区采用植苗、点撒播等人工促进恢复方式进行封山育林。在该区域海拔较高,裸露面积较大的地段,土层10 cm左右的滑坡、崩塌区、堆积区,缓坡等,采用乡土树种人工植苗方式营造混交林;在裸露岩石的崩塌区,陡峭裸露山坡等可进入性较差地段,采用乔灌先锋植物种子进行点撒播;其他地段实行封禁恢复。

2.1.3 人工造林

在部分海拔700 m~1500 m的山区沿山区,地势平缓,交通条件良好,土层深厚的震毁林地、曾被堰塞湖淹没的林地或因地震荒弃农耕地、搬迁后的宅基地、荒山荒坡等地段以人工造林方式营造混交林进行植被恢复,树种以杉木、柳杉、银杏、楠木、杜仲、黄柏、厚朴、核桃、梨、桦木、杨树、竹类等为主;在海拔500 m~800 m的丘陵区因地震荒弃的非基本农田、荒山荒坡等地段,采用穴状整地,树种选择杨树、桉树、柏树、竹类等树种,并结合林业产业发展选择适合当地的优良核桃、枣树等。

2.1.4 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

开展生态廊道建设,营造与留存相同的生境,将野生动物的活动区域接连成片,积极恢复现有的大熊猫、扭角羚等濒危物种栖息地。合理调整或扩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范围,向地震受影响较小区域延伸,并加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力度,强化栖息地保护与管理。

2.1.5 水源涵养地恢复

森林在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方面的具有重要作用,地震灾区尤为迫切需要尽快恢复森林在治理水土流失、过滤水源、清洁水源方面的功能。结合植被恢复项目我市优先开展河流流域、水库库区、农村居民点等重要水源地段受损植被恢复与重建,启动水土流失治理,把这些关键敏感区域退化地段植被覆盖率提高到30% ~50%,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能力提高20%~30%,基本遏制重点区位的水土流失恶化趋势,为居民提供安全、洁净水源。

2.2 生态旅游恢复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前,全市农家生态旅游发展较好,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助农增收的重要途径。震后共恢复农家乐797家,新增农家乐79家,接待游客412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16亿元,带动就业8.8万人。以绵竹市沿山区为例震后恢复生态农家乐400余家,创造工作岗位2600余个,为乡村旅游提供农副产品的农户约200余家,仅2009年梨花节就接待游客57.8万人次,旅游收入9016万元。预计灾后重建完成后全市农家乐将达到976家,乡村旅游收入将达到21亿元,旅游人次达到450万人次,新增就业岗位6000个,带动农副产品经营1000家,产值6300万元。生态旅游的恢复和进一步发展,打造生态旅游点线精品,对实现森林的复合价值具有重要作用。

2.3 建设农村新能源

大力发展沼气、节柴灶、农村用电等新能源和节能方式,减少林区群众以森林植被作为能源的直接依赖。自灾后重建以来我市利用人、畜禽粪便,秸秆和秕壳等农作物的残余物为原料已完成农村沼气池82549口,今年计划实施83000口,已有82549户农户,24.77万人从中受益;林区发展节柴率为55%的节柴灶33090座,已有33090户农户,9.93万人从中受益;另外还在林区大力提倡使用电磁炉、电热器等设备,以电代柴减少薪柴使用。

2.4 发展林业产业

在努力推进生态重建的同时,为解决林区群众的生计和经济发展问题,巩固生态重建成果,实现低碳重建和林业可持续发展,我市结合生态重建大力发展林业产业。

震后新增各类工业原料林基地11846 hm2。其中杨树、桉树等短周期原料林9928 hm2,银杏、楠木、香椿等珍贵树种500 hm2,慈竹、杂交竹等竹质原料林1418 hm2。震后新增核桃、大枣等特色经济林基地31840 hm2。注重林下立体开发,震后发展以粉葛为主的乙醇燃料原料种苗木繁育基地10 hm2,示范基地300 hm2,其栽植成套技术研究已经完成,已具备推广条件;发展蕨菜、折耳根等森林蔬菜,丹参、黄连等林下中药材。发展木竹人造板、木竹藤家具等企业190家,实现林产品产销一条龙服务,2009年加工产值达7009万元。此外我市还成立特色水果、花木、加工等专业协会和组织8个,有1039户农户入会。

2.5 完善林业发展机制

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解决投入与产出矛盾,提高林农积极性。建立林权交易中心,鼓励林权依法规范流转;根据灾后重建对林业行政审批的需要,出台审批简化措施,集中办理,缩短周期,提高效率,减少成本;依据灾后重建对木材需求,改革和完善采伐制度,调整采伐限额,缓解极重灾区木材供求矛盾;加强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确保避免或减少灾害损失。

鼓励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企业、NGO等海内外投资者参与生态恢复重建,引导和培育多元化的灾区生态建设投资主体,积极争取中央及各级财政对灾区生态建设投入,多渠道解决灾区生态重建所需的资金,建立多元化的生态建设投融资体制。

3 坚持可持续发展、低碳重建理念,推进林业灾后重建

德阳始终将可持续发展、低碳重建理念贯穿整个林业灾后重建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们有几点体会:

3.1 尊重科学、因地制宜、大胆使用先进技术

通过遥感、航拍、卫星照片掌握整体情况,通过实地调查掌握具体情况、典型事例。规划中要考虑地震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还要结合当地的产业特点,林业生产传统习惯,做到现时与长远相结合,系统与重点相结合,区域与整体相结合,优先恢复涉及生态安全的城镇村落附近、水源地、重要交通沿线、工矿区等关键地段的植被。在重建中充分发挥传统和先进林业技术的基础上,大胆使用农业、交通、水利等相关行业新措施、新技术。

3.2 将灾后重建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在低碳经济理念指导下,德阳充分挖掘本地产业优势、资源优势,抓住灾后重建的大好时机,大力发展特色林业产业,实时调整产业结构,实施低碳重建。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快速进行植被恢复,大力推进农村沼气、节柴灶等节能措施,积极探索加快发展粉葛等生物质能源,减少林区对林木为燃料的依赖,加强林区农村生态旅游发展,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结合,实现农村产业转型,充分实现森林的复合价值,这样既达到节能降耗目的,又充分保护森林资源,而且还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确立自然资源价值观,实施生态补偿机制

地震灾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服务功能重要,在灾区生态重建过程中,要根本转变自然资源无价值、低价值的思维定式。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生态环境的价值、促进灾后生态恢复重建,发挥灾区生态功能,实施生态补偿机制,除国家对重点公益林给予补偿外,我市已建立对市级重点公益林进行生态补偿机制,纳入市级财政,每hm2每年150元,我市中江县依据“开发者付费、保护者获益”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矿产、水、生物等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收费制度,要求生态建设地区的企业、经济单元在资源利用中对生态环境和资源损耗做出经济补偿,对县级重点公益林给予每公顷每年75元的补偿。

3.4 现实与长远利益相结合

地震发生时直接破坏了森林、植被、水体、土壤等生态环境要素,其影响还以灾害链的形态产生,比如地震发生后地质环境稳定性变差,滑坡、崩塌、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隐患增多,水土保持等重要生态功能退化等,这种继发性、持续性的链式作用对灾后重建工作有很强的制约性和破坏性,且容易被忽视也很难有准确的评估和规划,这使得灾后生态修复、环境治理任务艰巨。对短期内没有条件恢复得岩石崩塌区、悬崖绝壁、人迹罕至的地区我们要考虑以封育为主的长远恢复计划,待土壤母质形成,肥力基本恢复后加以人工促进恢复。另我们要加强对生态系统的监测,关注和研究退化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

灾后重建两年来,德阳地区植被恢复进展顺利,为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奠定坚实基础,林业基础设施、队伍建设等自身能力得以加强。森林生态功能的恢复与重建是一件庞大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植被生长、生态系统演化需要较长的时间,地震灾后植被恢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任务、新课题,需要不断探索、研究,建立长效机制,才能确保德阳林业灾后重建任务圆满完成,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新德阳,为重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做出更多的贡献。

猜你喜欢
德阳植被林业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基于植被复绿技术的孔植试验及应用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land produces
三线建设时期的中国城市化——以四川德阳为中心
绿色植被在溯溪旅游中的应用
车祸
基于原生植被的长山群岛植被退化分析
德阳现代城市规划的源起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