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松涛 张 斌
(武胜县蚕桑局,四川 武胜 638400)
武胜县万亩桑园建设是在现代高效农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推进蚕桑生产走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实现传统蚕业向现代蚕业转变的有效途径。2012年,我县采取“建”、“改”、“管”并举的方式,建成了以飞龙镇、三溪镇为核心区的现代万亩蚕桑基地。就如何管理和利用好现有的桑园,发挥桑园资源优势,促进蚕农增收,结合我县实际,笔者谈点粗浅的看法。
蚕桑产业是我县的传统功勋产业。为进一步加快蚕桑基地建设,夯实蚕桑基础,推进我县蚕桑产业恢复性发展,根据省政府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我县建成了以飞龙镇和三溪镇为核心区,石盘乡、鼓匠乡、白坪乡等为辐射区的首个现代万亩蚕桑基地。
自2010年开始,我县坚持“区域集约、零整结合、成片规划、连片建设、集中发展”的思路,采取“建”、“改”、“管”并举的方式,从江、浙采购农桑14号嫁接体按照一步成园快速栽培技术,在飞龙、三溪基地村新建高标准间作桑园266.7hm2,选用嘉陵20号、湘7920、育711、农桑14号等优良桑品种在石盘、鼓匠等基地村改造、管护桑园500hm2,桑园总面积达到766.7hm2,基本实现了布局区域化、品种良种化、栽植规范化、旱地桑园化。两年来,我县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改进养蚕技术标准,探索生产经营模式,截止目前,在现代万亩蚕桑基地内新建小蚕共育室27个,建室外简易蚕棚69个、省力化蚕台614处,推广纸板方格蔟57万片,组建蚕业合作社6个。2011年实现养蚕1.71万张,产茧60万千克,蚕农茧款收入1620万元。同时,大力推广桑枝食用菌种植及“桑-经”、“桑-粮”、“桑-草-牧”等桑园间种模式和“桑-禽”等立体养殖模式,提高了栽桑的经济效益,增加了蚕农的收入。
桑园是生产优质高产蚕茧的物质基础。从我县桑园建设情况看,由于发展步伐较快,在桑园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影响了效益的发挥。
2.1.1 桑园基础设施薄弱,万亩桑园涉及的乡镇、村社,除在我县现代农业示范中心区域的飞龙镇、三溪镇、白坪乡外,其余乡镇大部分村社水利排灌设施年久失修,有的甚至没有蓄水池和排灌渠道,难以有效灌溉抗旱和排水抗洪。另外,绝大部分桑园无便民道,在雨季采桑极为不便。
2.1.2 养蚕基础设施薄弱,园内老养蚕户大部分无消毒池和专用蚕室,人蚕畜同居一室、口袋屋养蚕普遍存在,同时,新技术应用缓慢,特别是新发展的村社小蚕共育、省力化蚕台建设以及优良蔟具应用等相对滞后,原始的养蚕格局没有得到较大改变。
部分蚕农对桑园管理认识不高,光采叶不施肥、修剪不规范、不除草、不治虫,培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跟不上,直接导致树势衰弱,桑园产叶量大大降低。加之由于壮年劳力的外出务工或是全家外出,部分桑园重栽轻管,有的甚至栽了无人管,抛荒弃管,因此积极行动起来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加大对桑园管理以及流转迫在眉睫。
2.3.1 种养不协调。由于养蚕劳力的减少、养蚕能力的下降,部分农民只种桑不养蚕,只是仅仅意义上的桑农,有的每年养1~2季蚕,每季蚕期结束后,都可见成片桑叶没有利用起来,每667m2桑园平均养蚕不足1.5张。
2.3.2 间作不合理。部分蚕农种桑不间作,或者间作单一作物,造成部分桑园肥培不善,667m2桑效益不高,而一些老养蚕户习惯于在桑园内间作玉米等高杆作物,造成桑树和间作物之间相互抑制,不利于桑树生长,使桑叶产量和质量下降。
万亩桑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富民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大力配合和支持,加大投入,出台政策,落实措施,以项目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以增收为目标,加强桑园的管理,充分发挥桑园的经济效益。
3.1.1 开展以平整土地、增厚土层、培肥地力为重点的桑园耕地质量建设,完善桑园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桑园便道、蓄水池、排灌设施,实行山、水、田、路、村综合治理,基本达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要求。
3.1.2 搞好养蚕设施配套建设,抓好小蚕共育室、室外蚕棚、省力化蚕台、消毒池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为切实增加蚕桑产业经济效益,提高桑园综合生产能力,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做好桑园管护工作,达到品种优良、密度合理、群体结构良好,做到合理养型、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到位。一是做好树型的养成,新建桑园主要是进行桑树定干,养成良好树形,老桑园主要进行老树复壮、更新改造,保证每株桑树有8~10根有效枝条,达到标准化、配套化、丰产化。二是科学施肥,推广桑园春、夏、秋、冬四季施肥方式,按照N:P:K=10:4:5比例施入氮、磷、钾肥,春肥以施入速效性氮素肥料,夏、秋肥以施入尿素或碳酸氢铵为主,冬肥以施堆肥、厩肥等迟效性有机肥,重点搞好新建桑园的追肥,促进新芽早发,培育壮树。三是加强耕耘除草,每年进行2~3次,改善桑园土地的理化性质,为桑树根系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四是做好病虫害防治,建立健全桑树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加大统防统治力度,注重防治桑螟虫、桑瘿蚊、桑天牛、桑尺蠖、桑萎缩病、桑炭疽病等病虫为害,提高桑叶产量和质量。
规模经营是实现蚕桑产业化的基础,在传统分散饲养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以专重户为主体的蚕桑生产模式。
3.3.1 搞好桑树流转,推行集桑养蚕。建立桑园转让、转包、股份合作等合理流转机制,推进桑园经营权的有效流转。实行栽桑与养蚕分离的“小规模,大群体”新型蚕桑生产模式,大力引导养蚕能手与有桑但无条件养蚕的桑农签订桑叶供给协议,由养蚕能手实施规模化、集约化养蚕。
3.3.2 培育养蚕大户。积极宣传蚕桑在农村经济项目中规模效益的比较优势,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通过“政策搭台,能人唱戏”方式,积极培育年养蚕10张以上的专重大户,通过几年的努力,使户均蚕桑规模适度化,逐步实施蚕桑产业化、规模化经营。
3.3.3 组建蚕业专合组织。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蚕桑产业化经营模式,依托蚕业合作社全面开展桑树统一管理、养蚕统一消毒、统一供种供药、统一小蚕共育、统一售茧行动,提高蚕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实现蚕桑产业发展的市场化、产业化、标准化。
以管好桑园、搞好桑园综合开发为目标,充分挖掘桑园、桑叶、桑枝的利用价值,探索一条桑园套种、桑叶养蚕、桑枝加工的综合发展之路,提高栽桑的经济效益。
3.4.1 全面推广桑园间作模式,让群众自发地调整粮桑产业结构,把栽种大行桑、密植桑与间种粮经矮杆作物、蔬菜、牧草相结合,推广“桑 -经”、“桑-粮”、“桑-草-牧”桑园立体套作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立体循环蚕业,以提高桑园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3.4.2 大力推广“桑-禽”等桑园套养经营模式,发展桑树林下养殖土鸡、土鸭等,提高667m2桑效益,增加蚕农收入。
3.4.3 搞好桑枝的开发利用,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利用其桑枝生产食用菌的研究成果,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桑枝大球盖菇、金针菇、木耳等食用菌的种植规模。
3.4.4 打造观光旅游蚕业,在万亩桑园核心区域,加强桑园管理,完善配套设施,形成田成方、土成形、路成网、渠配套、桑成园的新农村景象,着力培育几处以蚕桑为背景的“蚕家乐”,吸引游客前来品桑叶茶、吃蚕家菜、喝桑葚酒,体验蚕桑文化。
万亩桑园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使桑园盛产充分发挥效益,还需要大量后续资金投入作保障。要按照取之于桑,用之于桑的原则,逐步建立以政府引导投入、项目资金辅助投入、企业和蚕农主体投入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结合新农村建设、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以及水库移民等工程,对万亩桑园基础建设予以重点倾斜。积极争取省、市蚕桑产业项目资金补助及其它项目资金用于万亩桑园养蚕配套设施建设。引导龙头企业以订单蚕业、利润返还、补助奖励等形式,增加对蚕桑生产基地的投入。县委、县政府设立蚕桑发展专项资金,并根据财政收入情况逐年增加。同时,金融部门要从信贷方面支持蚕桑基地建设,对有条件的蚕业合作社和农户给予贷款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