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本色是诗人——评李梓、李楠《鲁迅诗论稿》

2012-08-15 00:43王吉鹏翟偲存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著者鲁迅诗歌

王吉鹏,翟偲存

(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院,辽宁大连 116029)

·书 评·

先生本色是诗人
——评李梓、李楠《鲁迅诗论稿》

王吉鹏1,翟偲存2

(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院,辽宁大连 116029)

我的案头放着一本李梓、李楠的著作《鲁迅诗论稿》,清新素雅的封面上一只淡黄的迎春花令我眼前一亮,显然是取鲁迅“寒凝大地发春华”的诗意。此书对鲁迅诗歌进行了综合研究。由中国窗口出版社2010年11月出版,阅读此书,觉得其主要特点有三。

一、对鲁迅诗歌展开了综合研究

鲁迅一生作诗近百首,样式有古体诗、新诗、打油诗、儿歌等。关于鲁迅诗歌研究,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张向天《鲁迅旧诗笺注》[1]和周振甫《鲁迅诗歌注》[2]等做了较早的开拓,此后吴奔星、倪墨炎、郑心伶、刘扬烈、张恩和等写的一批著作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至今为止,除刘扬烈《鲁迅诗歌简论》[3]为综合研究外,多为逐篇解析。李梓、李楠的这本书为鲜有的综合研究著作之一,自有其特色。此书“导言”评述了鲁迅诗歌研究史,“结语”归纳了全书基本观点。正文为十三题,每题正标题为鲁迅诗句,副题为该节论题,很为新颖别致。前四题为前期诗作探讨,先评述早期诗篇,次讲“五四”前夕六首白话诗,再读历史小说《铸剑》中的歌词,后为二十年代几首诗的分析。中六题为后期诗作研究,怒斥反动军阀、讥刺帮闲文人、悼念革命烈士、同情底层民众、表达乡土之恋、展示亲情友情等均有所评说。后三题分别阐述鲁迅诗歌风格之独特、意境之深邃、渊源之厚实,为诗艺之探寻。全书篇幅仅十万字左右,却形成自身有特色的体系;既展现鲁迅诗歌的创作历程,又表现多方面的感情内容,使人感受到鲁迅“忧愤深广”的精神世界和“心事浩茫”的宽广胸怀。

二、较准确地把握了鲁迅诗歌的诗情、诗思和诗艺,得出了“先生本色是诗人”的精彩结论

郭沫若云:“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或则犀角烛怪,或则肝胆照人。”[4]鲁迅从本质上说确实是一位诗人,这不仅是因为他有一批精湛的诗作,更因为他理想人格和诗人情怀。“诚与真”是他的崇高人格,“忧愤深广”与“心事浩茫”是他的精神世界。他青年时代的文言文《摩罗诗力说》显示了其诗歌主张以及压抑着的浪漫主义激情;他的小说充满了诗性,多为诗化小说,如《故乡》等。又如,《伤逝》就是散文诗体小说,散文《朝花夕拾》诗情浓烈,散文诗《野草》是诗情哲理的高度融合。其杂文不仅是“匕首”“投枪”,还是“释愤抒情”[5]的产物,是他的“《离骚》”。此书正是从这一高度阐释鲁迅诗歌,很好地把握了鲁迅诗情、诗思和诗艺。在《诗性青春》一节,著者评述了青年鲁迅南京求学时期的几首诗作,指出它们或抒写离情别绪,或赞颂高洁品格,或展现民风民俗,或渴望追求新知,温情脉脉,深沉婉约,讽刺幽默,化用典故,浓郁的诗人气质已经形成。著者这样分析鲁迅诗歌创作的开端:“时代风云、社会变迁和家庭破落造就了青年鲁迅的诗人气质”,“古代诗文的熏陶滋润了青年鲁迅的诗歌才华”,“改良主义运动点燃了青年鲁迅诗歌创作激情”,“独在异地情感宣泄的欲望,产生了青年鲁迅创作的冲动”,这些都是很为精当的见解。在《恨痛交织》一节,此书评介了鲁迅二十年代的诗作,认为它们尽管内容不同,风格迥异,但感情息息相通,恨与痛的双重情感表现了一位心系民族命运和人民苦难的知识分子博大悲悯的胸怀。这一时期的鲁迅在诗歌中浸透了无限的恨与痛,这奠定了他诗歌的情感基调。此书在《无题之韵》中论述三十年代十余首无题诗时,认为其中往往寄托着作者难以言说的隐痛和莫名的情思,以及某种苦思情怀或执着追求,虽为无题,实为有“题”;然后又指出鲁迅的无题诗同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他的悲愤心绪的关系,并指出它的特点是“淡泊烟水,忧国忧民”“愤懑情深,缅怀故人”,“对比与哲理相通”,“意象为诗境铺陈”。这些概括虽然不乏遗漏,尚欠精准,但却是有所思考、有所发现。在《悼念亡者》一题中著者对比阐释了《哀范君三章》与《悼杨铨》,认为鲁迅的激愤和悲壮之情后者比前者更要浓重。作者在本节中还对比了中外悼亡诗,指出了鲁迅对它们的继承和超越,其特色为个体与民族的统一、悲情与愤怒的相汇、超然与豁达的交融、典故与意象的结合。这些经过作者深思熟虑而提炼出来的见解,是独到而准确的。在《歌女啼痕》一节中,著者将鲁迅写歌女的几首诗做了集中评述,认为它们反映了鲁迅对中国底层女性命运的关注。无论是《所闻》中的“娇女”、《无题》中的“吴娃”,还是《赠人二首》中的“越女”和“秦女”,都是动乱时期女性沦落的典型。鲁迅同情她们的遭遇,体察她们的内心,赞扬她们的尊严,称颂她们无声的反抗,表达了对中国女性的辉煌曙色的向往。此书最后三节分别论述了鲁迅诗作的风格、意境和文化渊源。著者认为鲁迅丰富的内心世界形成了风格上的千姿百态,有时雄浑悲壮、有时婉约明丽、有时调皮嘲讽。著者还指出鲁迅诗歌意境的美学境界或则崇高恢弘,或则深沉悲慨,或则清丽秀美,其特色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此书论述了鲁迅诗歌与中国传统诗歌的关系,重点论述了屈原诗歌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杜甫诗歌的悲悯情怀对鲁迅的深刻影响,并认为在意象的运用、语言的锤炼上,鲁迅诗歌深得屈、杜之风的神韵。

三、对一些少有解读或难以解读的鲁迅诗作进行了诠释和发掘

鲁迅“五四”前夕的几首白话诗,研究者寥寥。徐重庆、邓国伟等曾有专题论文对之做过评说,此后一直沉寂,此书对之又一次做了探讨,并在新的时代思潮下提出了新的见解。著者认为《梦》的主旨为揭露时弊、向往光明;《桃花》为批评世俗、抨击现实;《爱之神》畅想了个性解放的心声,同鲁迅无爱的婚姻有很大关系;《她们的花园》充满了改革精神和青春气象;《人与时》是哲理诗,是鲁迅人生姿态的表现,同散文诗《过客》异曲同工;《他》是象征主义诗篇,为朦胧诗的先驱。本书作者还对比了它们与胡适早期白话诗的“尝试”,认为鲁迅这些诗为催生新诗,不仅是“打打边鼓”,而且有开拓价值。鲁迅历史小说《铸剑》以塑造复仇者形象而广受瞩目,其中有三首《哈哈爱兮歌》,体现了一个精彩主题:复仇的头颅会唱歌。它们表现了鲁迅反抗专制和暴政的激情和意志。作者对这三首难以索解的歌词一一予以解释,认为第一首是宴之敖的歌唱,引出了眉间尺用自杀方式把青剑和头颅交给宴之敖,宴之敖也用自杀来为眉间尺复仇,说明了他们为复仇而牺牲;第二首仍是宴之敖说唱,道出了复仇者的心声,表现了其大义凛然,写了他们对幸福的憧憬和对生命的热爱,而在独夫当政的社会,为了公平正义,流血不可避免;第三首是眉间尺的头颅所唱,写出了迷

惑楚王、实现复仇之后的苍凉感,隐藏着鲁迅先驱者的孤独、苍凉和悲愤。本书作者还分析了诗歌中所体现的大爱和大憎的关系,大憎实现了大爱的宗旨。这些饶有新意的解释,在本书中还有不少,反映了本书作者较为坚实的理论知识功底以及阅读感悟能力。本书著者李梓、李楠是一对少数民族姐妹,又是两位在读研究生,分别就读于辽宁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和内蒙古民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两位青年学者悲喜着鲁迅的悲喜,歌哭着鲁迅的歌哭,将青春与热血燃烧在鲁迅滚烫的诗句之中,写出了这本专著,值得祝贺。为本书后勒口撰写评语的教授在书中有一段话令人深思,聊借为本书评作结:鲁迅身前身后屡遭攻击、贬损、误解和冷落,常常“运交华盖”。而一代代前进的知识分子同人民大众一起又总是为中国有鲁迅而自豪,以鲁迅为旗帜,孜孜不倦地学习鲁迅、研究鲁迅、宣传鲁迅、普及鲁迅,这一幅奇特而绚丽、多彩而壮丽的文化景观,令人叹为观止。诚如先生所言:“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

[1]张向天.鲁迅旧诗笺注[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64.

[2]周振甫.鲁迅诗歌注[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62.

[3]刘扬烈,刘健芬.鲁迅诗歌简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

[4]郭沫若.鲁迅诗稿:序[J].上海文学,1961(9).

[5]鲁迅.华盖集续篇:小引[M]//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012-03-28

1.王吉鹏(1944-),男,江苏东台人,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鲁迅和中国现当代文学;2.翟偲存(1987-),女,辽宁抚顺人,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石柏胜

猜你喜欢
著者鲁迅诗歌
诗歌不除外
鲁迅,好可爱一爹
《第二胜者法王宗喀巴传》著者考
参考文献著录时“等”的西文应使用“et al.”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鲁迅《自嘲》句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论文英文摘要应列出全部著者的署名
论文英文摘要应列出全部著者的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