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个雌性?——文化研究中的西方女性主义管窥

2012-08-15 00:43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女性主义妇女理论

刘 娜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山东青岛 266071)

她是个雌性?
——文化研究中的西方女性主义管窥

刘 娜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山东青岛 266071)

女性主义是西方一种影响广泛、意义深远的政治运动和社会思潮,其拥趸者们一直在为她们的生物性和社会性地位做斗争。这一运动已有了上百年的历史,种类繁多,流派林立,并呈多元化、跨学科发展的态势。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对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和地理位置上的三大分支进行梳理,对于我们了解并正确看待女性主义以及其多元化发展的不同流派有重要意义。

文化研究;女性主义;社会性别;父权制

“文化研究”一词出现于20世纪末,是指“结合文艺理论、电影/电视研究、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对工业社会中的文化现象的一种研究。主要针对的问题是某个文化现象中的意识形态、种族、社会阶层和社会性别。”[1]女性主义作为以社会性别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也就当仁不让地在文化研究中占有了一定领域。尤其在后现代语境的今天,性别文化日益突显,西方女性主义作为新兴的、强有力的理论力量,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向传统的、男性中心的学术观点和方法发出挑战。

西方女性主义的产生既有社会历史的原因,又和精神分析、解构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和激发密不可分,具有浓重的政治倾向性,表现出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和实践特征,成为人们看待问题的一种独特视角。本文试结合女性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不同主题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对其进行简要的叙述。

1 女性主义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

西方女性主义自发生以来已历经两次主要浪潮。[2]第一次浪潮出现在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时期。受启蒙运动和个人主义的影响,当时的女性主义者主要关注女性的自然性利、公平和民主,核心问题是争取妇女享有选举性、参政性和受教育性。刚刚登上舞台的女性主义这时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自己真正的理论,多以“妇女运动”和“妇女问题”等术语表述。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把西方广大妇女推向工作岗位时起,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开始了。此时的女性主义者开始建立自己的文化理论,并且渴望达到哲学的层次。女性主义也有了自己最重要的刊物《女性观点》。开启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的重要人物被公认为是英国的弗吉尼亚·伍尔芙和法国的西蒙娜·德·波伏瓦。在此文中,父权制的残酷性犹如冰山一角,缓缓进入人们的视线,一度被隐而不彰的菲勒斯中心主义在伍尔芙的虚构描写中显出真实的丑恶和狰狞。[3]44-51波伏娃指出:“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4]第二次浪潮的女性主义注重改造传统的学术道路,致力于女性主体的建构,女性与男性之间应该是主体与主体的对话,而不是客体与主体的关系。

2 西方女性主义在文化研究中的三大分支

西方女性主义在第二次浪潮中有了自己的基本思想,其批评和理论的发展均围绕着批判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或“他者”而展开。在文化研究中,主要有美国,英国和法国三个学派。这些学派都承认妇女受压迫的历史事实,并主张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走出文本,为结束现实社会中妇女处于“第二性别”的状况而努力。这三种流派在方法和侧重点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美国著名女性主义批评家艾琳·肖沃尔特很精辟地总结了这种方法上的不同:“英国女性主义批评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强调压迫;法国女性主义批评本质上是精神分析学的,强调压抑;美国女性主义批评本质上是文本分析的,强调表达。然而,它们都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文学批评”。[5]243-270

2.1 美国女性主义

美国女性主义注重对性别和社会性别的区别,认为前者是生理的,而后者则是历史、文化造成的;进而指出女性特征和男性特征也不是由生理决定的,而是后天在文化环境中人为形成的。因此,女性和女性特征的区别就是生理的和文化的区别。

1970年,凯特·米莱特从社会、文化、历史等外在的因素分析欧美著名男性作家D.H.劳伦斯、亨利·米勒和诺曼·梅勒等作品中对男女关系的描述,认为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构建了妇女长期的负面形象。 在对男性至上主义的批判过程中,妇女自己的文化也得到迅速恢复和繁荣。肖沃尔特认为发现了“妇女作为文本意义的生产者”,创立了“女性批判学”理论。借女性主义批评界的批评实践进一步来证明她的“女性批判学”的可行性。[7]文化主义特色浓厚的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以性别和社会性别身份为出发点,在批评实践中努力使妇女“从边缘走向中心”,具有一种美学的现实主义特色。美国女性主义也从20世纪60年代的反理论,反主流倾向走向80、90年代的理论复兴,进入主流。

2.2 英国女性主义

在19世纪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中,英国妇女就用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理论向社会显示了自己的政治化倾向。英国女性主义将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结合起来,利用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独立论、萨特的存在主义和巴尔特的符号学,在物质生产模式的范畴里发现了女性主义的定义及其以后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了英国的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新特点:即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与女性主义的性别分析法结合起来,通过对性别作为主体的质问方式来实现女性主义的批评分析。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文学集体的成员之一米歇尔·巴雷特,在《当今女性压迫》一书的第一版中认为:要么性别区分与阶级区分相分离(然而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独立论对两者都合适,男性至上主义的观念有效地复制出父性制的主导地位),要么性别区分与阶级结构结合起来,并能以此来解释阿尔都塞的物质观。[8]在20世纪80年代,英美女性主义中对男性主流的解构和新法国女性主义中后结构主义主题学的研究就都变成了显学。

2.3 法国女性主义

与英美女性主义不同,法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一直注意理论的建设而轻视文本评论。其女性主义的思想深受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雅克·拉康和解构主义哲学家雅克·德里达的影响,吸收了语言学、哲学、心理学等多种理论的精髓,使得法国的女性主义由具体的政治运动转向抽象的文化理论。

根据拉康的思想,法国女性主义者强调语言作为公众话语媒介的社会文化属性,认为我们所使用和熟悉的语言绝对是男性文化的产物。妇女在社会中的臣属地位并不是由先天的两性差异导致的,而主要是一种话语建构的结果。西苏和依利格瑞以女性区别来诘疑二元对立式思维范式的统治地位,推翻身体/妇女作为文化上的被动的、次要的种种历史与现代的文化建构。法国的女性主义采取一种激进的态度,以语言为战场建立了颠覆父性重建女性的理论。但是,有的批评家认为“将语言作为一种反对势力,或创造一种女性特殊的语言却内置了女性唯本主义(Essentialism)的危险性”。[9]95-140

3 各种思潮影响下的女性主义

从西方女性主义的历史可以看出,西方女性主义不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历经百年发展仍然庞大松散。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其它理论思潮的影响,呈现出分化和多样化的趋势。并在方法论上形成多种不同的流派,如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等等。

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修正激进主义的观点和补充自由主义的面目出现的。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深受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和马克思恩格斯观点的影响,擅长从经济的角度来剖析两性关系的实质

女性主义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当代思想的影响,其批评涉及的范围广泛,文本复杂,使得它“必定要卷入各种思想方法和批评技巧——文本间的联系,政治历史和社会文化分析,马克思主义思想,精神分析以及后结构主义的语言理论”。[10]后结构主义的女性主义用多元性和差异性来阐述社会关系,而不用同一性和统一性;关注各种“机构”的重要性,重视“结构”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对男性性力和意义进行挑战。所以在精神分析和解构主义的影响之下,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渴求这种在科学、哲学、文学艺术和女性主义本身的著作中被排斥的声音。女性主义批评把女性的再现解读为双重反映的镜子:当这些话语反映妇女遭受“失语”的痛苦时,这种否定的形象也产生镜子的功能,反映出男性主体承认自己是个整体。

“后现代主义”从解构文化开始,指出现存的思维习惯,习俗和道德等被人们当成“人之常情”的东西并不具有“真理性”意义,它们是“人”所为的。后现代主义进而解构了“人”,认为人的主体性是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地理环境以及特定的政治纲领的产物,不是天经地义的。“天赋人性”也受到了挑战。安德斯·哈森认为高级的现代主义有一部分就是通过与大众文化的并列来创建自己,后者将性别有效地划分为“女性和弱者”,只要后现代主义将这一高级的现代主义解除中心,那么大众或女性就需要“重新中心化”,不仅如此,连一般边缘化了的事物也要“重新中心化”。[11]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同样也把目标集中在相似的论题上,如注重寻求现代历史的根基和专制主义;批判西方现代(即男性)学术界的客观主义和唯理性;呼吁更换原有的或寻求表述人类知识的不同的方式及内容等。[12]101-106

4 结论

女性主义研究作为文化研究的一部分,现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尽管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理论和批评标准,但女性主义运动的浪潮已不可避免地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并产生了许多“边缘”的女性主义派别,如第三世界女性主义、黑人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后殖民女性主义,等等。所以,在后现代的文化背景下,意识到自己的“内部差异”,将后现代主义对大型历史叙事和玄学话语的怀疑与女性主义的社会批判力量结合起来,构思一套哲学的批判性理论,就成为在后现代社会中女性主义者无可规避的艰辛任务。

[1]Wikipedia[EB/OL].(2003-12-08)[2003-12-29]http://en.wikipedia.org/wiki/Cultural_studies.html.

[2]Milner,Andrew.Contemporary Cultural Theory[M].London:UCL Press,1994.

[3]杨俊蕾.从权利、性别到整体的人——20世纪欧美女权主义文论述要[J].外国文学,2002(5).

[4]De Beauvoir,Simone.The Second Sex[M].Trans.H.M.Parshley.New York:Vintage,1974.

[5]Showalter,Elaine.Feminist Criticism in the Wilderness[M]//Showalter.The New Feminist Criticism:Essays on Women,Literature and Theory.New York:Pantheon Books,1985.

[6]Millate,Kate.Sexual Politics[M].Garden City:Doubleday,1970.

[7]Showalter,Elaine.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British Women Novelists from Bronte to Lessing[M].London:Virago,1978.

[8]Barrett,Michel.Women’s Oppression Today:Problems in Marxist Feminist Analysis[M].London:Verso,1980.

[9]刘涓.“从边缘走向中心”:美、法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理论[M]//鲍晓兰.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10]Seller,Susan.Feminist Criticism:Theory &Practice[M].New York:Harvester Wheatsheaf,1991.

[11]Hyssen,Andreas.After the Great Divide:Modernism,Mass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M].London:Macmillan,1988.

[12]杨莉馨.试论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走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G112

A

1671-8275(2012)03-0030-03

2012-04-20

本文系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经费资助课题(项目编号:201009-201107)阶段性研究成果。

刘娜(1977-),女,山东青岛人,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公共外语部讲师。研究方向:中西文化对比与外语教学。

之 者

猜你喜欢
女性主义妇女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当代妇女的工作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