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丹薇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综合论坛·
黔东南地区苗族女大学生婚恋观研究
曾丹薇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以黔东南地区职业技术学院苗族女大学生为被试,采取问卷调查法从恋爱观、婚姻观、性观念三个维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她们的婚恋观具有理性成熟、理想化、性观念较保守的特点;同时,文化背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她们的婚恋观,但民族文化特色正在变淡。
苗族女大学生;婚恋观;研究
苗族婚姻一贯具有民族特色,如一夫一妻制、同宗不婚、舅权制约、自由恋爱等[1]380。随着苗族群体文化程度提高,苗族女性知识层也逐步壮大,形成了拥有一定规模的群体。苗族适婚女青年这一群体的婚恋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苗族婚姻价值取向,同时反映出苗族知识层家庭婚姻状况。
本文主要分以下三个维度从心理层面及文化背景方面探讨她们的婚恋观问题:
(1)恋爱观。主要从恋爱动机及影响因素、恋爱态度、恋爱途径等方面进行研究。
(2)婚姻观。主要从择偶标准、结婚准备、理想家庭模式、婚姻态度等方面进行研究。
(3)性观念。主要从恋爱亲昵程度、亲密行为态度、婚前性行为看法等方面进行研究。
1.工具
研究以东北师范大学路海东老师设计的大学生婚恋观调查问卷为基础,并加入适量文化背景因素。
2.调查的有关基本数据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法,在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随机选取200位苗族女大专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43份,回收有效率为71.5%。被试平均年龄为21岁;来自苗族聚居地的70人,占49%;来自非苗族聚居地的73人,占51%。家庭成员组成都是苗族的63人,占44.1%;由苗族与其他民族组成的80人,占55.9%。
1.苗族女大学生中恋爱现象十分普遍,恋爱观趋向成熟,且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年级、家庭组成的影响
苗族风俗的婚恋文化使得青年男女的恋爱活动一向比较自由,而女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4岁之间,正处于适婚年龄,生理、心理的发展使她们产生了恋爱的需要。本次调查显示,大部分苗族女生有恋爱经历,同其他研究中女大学生的恋爱普遍性相同。[2]108-111年级、家庭组成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她们的恋爱观。调查结果表明,苗族女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主流是纯正严肃的,81.7%的大学生都选择了“寻找人生伴侣”,在选择恋爱对象时所考虑的因素总体来说比较成熟,大多选择人品等个人因素。关于是否要求恋爱对象与自己同是苗族这一问题上,家庭组成不同的同学之间差异显著。但总体来说,绝大多数苗族女大学生都比较开明,不在意对方的文化背景。
而在对苗族女大学生恋爱态度的研究中,57.3%的同学都认为恋爱与学业同等重要,说明她们对自己所处的阶段有着正确的认识。44.8%的同学没有与大学时代的恋人结婚的打算,在这一问题上不同年级的女生之间差异显著。在“失恋了怎么办”这一问题上,71.3%的同学选择了“不能让失恋影响了我的学业”,由此可见她们对学业十分看重,在恋爱和学业间往往倾向于后者。在对恋爱时的亲昵行为的态度上,绝大多数的女生还是表现出保守的心态。
2.苗族女大学生的婚姻观具有理想化、开明的特点,对婚后居住的文化背景并无特殊要求
结婚动机指个体准备结婚的原因,即一个人为什么要结婚。它反映了个体对婚姻的理解,因而成为婚姻观的一个重要指标。绝大部分女生的结婚动机比较理想化,选择“因为真心相爱”(94.4%)。而关于择偶标准,被排在首位的是人品(86%),接下来排在第二、三位的分别是能力(68.5%)、爱情(36.4%)。由此看出苗族女大学生在择偶方面,最看重的还是人品、能力、爱情这些因素,而对于是否是苗族、有无婚史都不看重。同时,经济因素的选择率也较恋爱动机有大幅度增长,可见在论及婚嫁时她们都考虑到了现实因素。就她们独特的文化背景研究来看,她们对将来婚后的居住地的文化背景没有要求。
怎样看待爱情与婚姻的关系反映了个体的婚恋观,绝大多数的女生选择“结婚是人生中一个大的分界线与转折点”(52.4%)这一选项。排第二位的选项为“结婚是为了和爱的人一起生活的手段”(32.2%)。婚姻跟爱情的关系这一问题有58.7%的人选择“婚姻使爱情升华”,只有11.2%的学生选择“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在关于对离婚的看法这一问题上,大多数同学都表示“不维系没有爱情的婚姻”(69.9%);也有一部分同学表示会“为了孩子而维系无爱的婚姻”(26.6%),只有很少的同学表示会“即使没有爱情,也要维系婚姻”(3.5%)。由此可见,当代苗族女大学生对婚姻的看法比较理想化,并且比较开明。
3.苗族女大学生的性观念趋向保守,但也有开明的一面
在看待大学生性行为的态度上,苗族女大专生大多数还是倾向于比较中性的选择“不赞成,也不反对”(30.8%),其次是“可接受,但自己做不到”(26.6%)。在对待未来配偶以前的性经历这个问题上,绝大多数同学选择了“不在乎配偶是否有过性经历”(76.2%)。关于婚前性行为,超过半数以上的同学表明不赞成(56.6%)。关于赞成的原因,23.8%的同学认为大学生“生理心理已经成熟,有足够能力承担责任”,20.3%的同学认为“性是爱情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关于不赞成的原因,有32.2%的同学认为婚前性行为是“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23.9%的同学认为婚前性行为“易引起许多矛盾和纠纷”。由此可见苗族女大学生性观念趋向保守,但对配偶的性经历表示宽容,也有较为开明的一面。
1.苗族女大学生的婚恋观与其民族文化相符合,婚恋观趋向成熟自主的同时具有理想化、性观念保守的特点
苗族的婚恋文化向来开明,提倡自由恋爱、婚娶自主,所以到了适婚年龄的苗族女大学生也大多处于恋爱状态,且恋爱途径都倾向于自己找恋爱对象。半数以上的女生表示理想的家庭模式是核心家庭,这与民族文化有关。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这种小家庭制一直沿袭至今。此外,在苗族风俗里,离婚容易。凡性情不合、行为不端等,有一就可为离婚的理由,男女双方都可以提出。这样开明的风俗使得苗族女大学生对于离婚能够容易接受,这点也与她们的民族文化相符。
苗族女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严肃认真,在恋爱上表现出很大的自主性。她们更注重学业,明确表示学业放在现阶段的首位,就算失恋,也不会让它影响自己的学业。但由于她们都还处于象牙塔这样的净土,这为她们的少女梦想提供了土壤。她们在婚恋方面的很多观念仍是理想化的状态,而且相较于物质,她们更注重精神上的追求。她们的性观念还是比较传统、比较保守。
2.家庭民族组成与居住地区的民族文化对苗族女大学生的择偶条件造成影响,但总体上她们的婚恋观中民族特色已经变淡
大部分的学生承认恋爱的原因是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关于这种从众行为,也许是由于部分女生的独立意识较弱,易受他人影响;也可能与她们的文化有关。Bond和Peter Smith(1996)发现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个体更容易从众。[3]284苗族是一个有着朴素的集体主义的民族,在苗族的传统观念里,群体是一个远高于个体的现实存在。[4]6-7所以,不难理解有超过半数以上的女生选择了从众。
在是否要求对方与自己同是苗族这一问题上,家庭组成不同的同学之间差异显著。家庭组成全是苗族的女生受到同民族文化的影响,会更愿意自己的恋爱对象是苗族,因为苗族是一个有自己的语言的少数民族,同样的文化背景对她们来说会更容易沟通。而家庭组成为苗族与其他民族的同学受家庭影响,已经接受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生活,不会在意自己的恋爱对象是否是苗族。但总体来说,选择恋爱对象的时候,绝大多数苗族女大学生都比较开明,不在意对方的文化背景。
在结婚动机方面的“学历”这一选项上,来自不同居住地区的同学差异显著。从比例来看,选择学历的女生中来自苗族聚居区的较多,这也许是因为苗族聚居区长久以来还是处于比较落后的局面,而改造这种落后的面貌或改善自己的生活最主要还是通过知识,居住于此的同学通过自身努力考上大学,所以在择偶时对学历也比较看重。
大多数女生表示对婚后居住地的文化背景无明确要求。在婚礼的风格上,经过了高等教育的苗族女大专生吸纳了很多其他文化因素,所以持有一种开放的态度,不在意文化背景的问题。本民族的特色在她们的婚恋观中色彩变淡。
[1]李延贵,张山,周光大.苗族历史与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2]曾庆东.女大学生的恋爱心理调查及其对策--对当代女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调查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3]乐国安.社会心理学学:第四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4]张晓松.苗侗之乡——黔东南文化考察[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5]卢乐山.中国女性百科全书:婚姻家庭卷[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5.
[6]苏红.大学生婚恋观结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7]李志,吴绍琪.研究生婚恋阶值取向的调查研究[J].重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
[8]杨艳玲.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及其影响因素[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9]凌纯声,芮逸夫.湘西苗族调查报告[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D669.1
A
1671-8275(2012)01-0126-02
2011-12-05
曾丹薇(1985-),女,重庆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基础心理学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测量。
风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