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标
(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
《越绝书》史学思想初探
郭金标
(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
《越绝书》是一部历史著作,它的史学思想内涵极其丰富。其主要表现为:重人事,但始终没有摆脱尊天命的禁锢;在发展观上,全书持历史循环论思想;坚持英雄史观,把国家的兴亡寄托于君主一人;在历史哲学上,坚持由天人感应为支撑的正统观的思想。
《越绝书》;史学思想;历史循环论;英雄史观;正统观
“《越绝书》年代悠久,内容丰富,是我国一部值得珍贵的历史文献。对于此书,历来有不少学者花费过大量精力,获得了许多成果。”[1]36-40作为一部史学著作,《越绝书》具有丰富的史学思想内涵,然而,从它问世之时,鉴于它的特殊性,学者们对于这部书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它的作者、卷帙、体例等方面,很少有学者去关注它的史学思想,可以说,目前在史学思想方面的研究还是空白,本文中,笔者从史学思想的角度对这本书作以分析。
成书较早的《越绝书》有那个时代并不多见的可贵精神,即在记述吴越历史时体现其对人事的重视,在探讨越兴而吴败的原因时,问曰:“吴亡而越兴,在天与?在人乎?”“皆人也。夫差失道,越亦贤矣。”[2]2而“与人同时而战,独受天之殃。未必天之罪也,亦在其将。”[2]29虽然这里的“人”、“将”仍然是国君大臣等国家的少数上层统治者和所谓的“圣人”而不是指一般民众,然而,在科学不太发达的封建社会,能敢于对天命提出挑战,能认识到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人事来决定的,这是很值得推崇和赞赏的,体现了春秋以来的社会发展和人们认知的提高。
不过,全书始终没有摆脱天命的决定论思想,或者说,全书的人事观是建立在天命论的基础之上的。“子贡与夫子坐,告夫子曰:‘太宰死。’夫子曰:‘不死也。……天生宰嚭者,欲以亡吴。吴今未亡,宰何病乎?’后人来言不死。圣人不妄言,是以明知越霸矣。”“何以言之?”曰:“种见蠡之时,相与谋道:‘东南有霸兆,不如往仕。’”[2]2“太宰嚭”的生死是由上天决定的。而这段话表明,国家的命运是由上天注定的,如此明显的天命论思想,在《越绝请籴内传第六》中依然体现“天若弃之,吴必许诺”[2]35,请籴之事夫差必应,因为天亡有罪之人,夫差的言行也是由上天所决定的。“昔者上苍以越赐吴,吴不受也。”[2]39当夫差被擒之时,吴王曰:“闻命矣。”[2]76所谓“知天命”,而公孙圣亦称“命属苍天,不可逃亡。”[2]74后遭到“王乃使力士石番,以铁杖击圣,中断之为两头。”的结局。
全书中所记载的无论是诸侯国的命运还是君主和大臣个人的命运都是由上天注定的,可谓是“天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天要亡君,君不得不亡”。《越绝书》虽然很强调成事在人的观念,但始终没有冲出其所处时代的樊篱,这是在所难免的。同时,也说明了史学思想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进步是密切相关的。
“关于历史的走向问题,古代哲学存在着严重的循环论倾向,习惯于把人类社会的历史视为周而复始的循环。”[3]而历史循环论就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周而复始、简单的重复轮回的历史理论。它是循环论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运用,是一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历史观。循环论典型代表是齐人邹衍,《越绝书》的很多地方提到五德终始说,如计倪对曰:“太阴三岁处金则穣,三岁处水则毁,三岁处木则康,三岁处火则旱。日月、星辰、刑德,变为吉凶,金木水火土更胜。”[2]31
不仅是王位,还有自然界、社会的发展中的历史循环论思想在全书都有充分体现,越将称霸,范蠡谓大夫种曰:“三王则三皇之苗裔也,五伯乃五帝之末世也。天运历纪,千岁一至。黄帝之元,执辰破巳。霸王之气,见于地户。”(《越绝书·外传记范伯传》)尧舜禹是“三皇”的重复,而春秋五霸则是“五帝”的来世。“天下六岁一穣,六岁一康,凡十二岁一饥,”[2]30范子曰:“天道三千五百岁,一治一乱,终而复始,如环之无端,此天之常道也。”[2]93纵观汉代的学术发展,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学术大一统思想,要到遥远的吴越的影响,而董仲舒继承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在汉代产生的影响更为深远,全书多次提到此说也说明了这一点,这些在汉时期的学术文化中有明显的体现。
《越绝书》的主要内容是叙述吴越争霸的历史过程,涉及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著者以越国为中心,以越王勾践为主角,叙述了越王称霸的经过和艰辛,突出越王的正面形象,而以吴王夫差作衬托。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来突出勾践的越国英雄史。
全书共提到四个君王,作者称颂的是越王勾践和吴王阖闾,而以反面形象出现的是楚平王和吴王夫差。先说楚平王,人品极差,好色进而夺子之妇;听信谗言,杀害无辜之臣——吴奢,如伍子胥所言“昔者吾先君无罪,而子杀之,今此以报子也!”最后沦落“楚王已死,子胥将卒六千人,操鞭笞平王之坟”[5]的下场。而吴王夫差也是一个性格暴戾、偏听偏信的人,且好与人争,《史记》卷三十一记载“七月辛丑,吴王舆晋定公争长”的经过。[6]在《吴王占梦第十二》一卷,因其所做之梦而“觉悟而起,其心惆怅,如有所悟。即召太宰而占之。”太宰嚭投其所好,说的都是吉言,因而“吴王大悦,而赐太宰嚭杂缯四十疋”。但是,夫差的内心还是心存疑虑,于是,再召公孙圣占之,而公孙圣因说的是所占实情而被杀,这些充分体现了吴王阖闾刚愎自用的性格。在《左传》中,子西评价夫差“今闻夫差次有台榭陂池焉,宿有妃嫱嫔御焉,一日之行,所欲必成,玩好必从,珍异是聚,观乐是务。视民如仇而用之日新。夫先自败也已,安能败我?”《左传》也充分说明了夫差贪图享受,不重视人民的治国之道。
而越王勾践之所以能成就霸业,是因为他善于纳谏,懂得用人之道,懂得让臣下发挥其特长。《越绝书》中以大量的语言讲述了越王勾践对于身边人的请示和征谏。如《越绝计倪内经第五》《越绝请籴内传第六》《越绝外传计倪第十一》《越绝内径九术第十四》《越绝外传枕中第十六》都以大量的语言讲述了越王勾践对于身边人的请示和征谏,无论是对于文种、范蠡、计倪甚至是对于远道而来的子贡,勾践都以最谦逊的态度,给予最热忱的尊重,耐心听取并把有利于国家治理,成就霸业的计策、建议予以采纳。这些都需要超出常人的勇气和度量。
《越绝书》的著者以吴越贤人的身份,站在吴越的立场对春秋时期的权谋之术做了细致入微的描述。历史常以成败而论英雄,而在中央集权的封建帝王社会,国家的命运却和少数人的命运常连为一体,因为船再大,掌舵的只是少数人,因此,君主的决策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起着兴衰成败的作用,而越王勾践成就霸业的为君治国之道也会随着《越绝书》的广为流传并大放异彩。
天人感应之说,源自《尚书·洪范》。《汉书·五行志》曰:“周道敝,孔子述《春秋》,则乾坤之阴阳,效《洪范》之咎征,天人之道粲然着矣。”[7]1316认为灾异是国君失德引起的,《越绝书》师从春秋,自然传承了这种观点.在《吴内传》有“周公乃辞位……天暴风雨,日夜不休,五谷不生,树木尽偃……周公反国,天应之福。五谷皆生,树木皆起,天下皆实。此周公之盛德也。”[2]27而《宝剑篇》“阖庐无道……湛卢之剑,去之如水,行秦过楚,楚王卧而寤,得吴王湛卢之剑,将首魁漂而存焉。”[2]80-81与之相对的则是勾践任用贤臣范蠡、计倪、文种所带来的风调雨顺。以此来说明君主的盛德与上天的感应是相通的,君王应引以为戒。
中国历来是一个注重血统的民族,史学著作更是如此,“治史之务,原本《春秋》,以事系年,主宾胪分,而正闰之论遂起”,[8]1《越绝书》正统观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王位正统。全书推崇的就是越王勾践,而其王位的继承就要有合法的来源,“越之先君无余,乃禹之世,别封于越,以守禹冢。”[2]57源于“三王”因此,“夫越王句践,虽东僻,亦得系于天皇之位”[2]76因此,吴王夫差替父报仇而伐越 是违背了上天的意旨,因为越本为“天皇”正统,称霸也是必然的。二是民族正统,中国历代史学著作都“大力提倡《春秋》学中的‘尊王攘夷’,尤其是尊王,大一统的观念,修史注重褒贬书法《春秋》义例[9]130,《越绝书》也不例外,和中邦相比,吴越均为夷狄之国,故 “吴师何以称人?吴者,夷狄也,而救中邦,称人,贱之也。[2]24以至于孔子欲携弟子教化于越而终“孔子辞,弟子莫能从乎”,体现了华夷之别。
在史学界,《越绝书》一直被认为是来历复杂的著作,“其文纵横曼衍。与《吴越春秋》相类,而博丽奥衍则过之”,[10]不过它的记述有很多已得到实物的证实,而且还弥补了正史的一些不足,不过,它的史学思想的内涵却没有引起重视,笔者才疏学浅,仅作此文,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大家对《越绝书》史学价值的关注。
[1]陈桥驿.关于《越绝书》及作者[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4).
[2]袁康,吴平,辑录.越绝书[M].楽祖谋,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魏义霞.从循环论到进化论:近代与古代历史哲学的比较研究[J].哈尔滨师专学报,2000(1).
[4]班固.汉书·郦食其传[M].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2018.
[5]徐中舒.左转选[M].北京:中华书局,1963.
[6]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第六[M].北京:中华书局,1959.
[7]班固.汉书·五行志上 [M].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
[8]饶宗颐,王元化.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9]余敏辉.历史文献学散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10]纪昀,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二):史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K09
A
1671-8275(2012)01-0038-02
2011-12-15
郭金标(1980-),女,安徽泗县人,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史学史。
张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