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晓梅 解 静
(浙江省长兴县农技推广中心 313100)
芦笋又名龙须菜、石刁柏,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以嫩茎供食用,其味芳香鲜美,柔软可口,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蔬菜之王”的美称,是当今世界发现和公认的防癌抗癌效果最好的植物。我县于2008年11月开始引种绿芦笋,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大棚种植面积达270余hm2,1年生芦笋每公顷产值近4.5万元,2年生和3年生芦笋每公顷产值近13.5万元,3年生以上的每公顷产值近18万元。按生长年限11年计算,平均每公顷产量18.75t、产值14.5万元左右,扣除大棚、用工、租金和生产资料等成本,每hm2纯效益7.8万元,产品畅销周边大小城市,成为我县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
芦笋原产于欧洲地中海沿岸,属于温带植物,是一种适应性较强的作物,在北纬20~60°均可栽培。芦笋的根分为出生根、贮藏根和吸收根;叶分为鳞片叶和拟叶,芦笋真正叶片退化成鳞片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拟叶为针状,含有大量叶绿素,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芦笋有白绿之分,刚出土的芦笋嫩茎不进行培土,受阳光照射而产生叶绿素变成绿色,叫绿芦笋。芦笋在播种育苗栽植后,在正常田间管理的情况下,第3年进入正常采收期,一次种植可连续采收10~15年。
芦笋对温度条件的适应性较强,冬季休眠期地下茎能耐-38℃低温,在37℃高温条件下也可生长。芦笋嫩茎生长适温为15~25℃,超过30℃嫩茎变细,易散头,味苦,纤维增多变硬,低于15℃,易出现空心茎。
芦笋要求土壤湿润但不耐涝,耐寒但要求强光照,光饱和点为6万Lx,如果生长期遇连续阴雨天气,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不足,光合产物就会大大减少,影响产量。
芦笋为雌雄异株作物,大多数品种的雌株与雄株的比例在一般情况为1∶1。芦笋在苗期就会开花,是鉴别雌雄株的最佳时期。
选用抗(耐)病、优质丰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商品性好的杂交一代种子,如格兰德F1、阿特拉斯F1等品种。
要求地温达10℃以上开始播种,3~10月份均可播种育苗,以大棚保护地育苗为佳。春播在3月下旬~5月底,秋播在9月~10月上旬,667m2大田需种量40g左右。芦笋种子种壳较厚,应先用清水搓洗,漂去秕种和虫蛀种,用25~30℃温水浸48h,每天换水1次,浸后沥干,即可播种。
采用大棚保护地营养钵育苗,建畦宽120cm、深10cm的苗床。选用10cm×8cm或10cm×10cm塑料营养钵,营养土选用商品育苗基质,基质湿润后装钵,钵内装1/3基质,播前浇透水,每钵播1粒种子,播后覆盖1~1.5cm厚基质盖籽。
播后浇透水,春季播种应覆盖地膜、搭小拱棚或大棚内套中棚,保温保湿;夏秋季播种不盖地膜,需搭荫棚或在棚上覆盖遮阳网降温。出苗前适当补水,保持床土湿润,见苗露土后及时揭掉覆盖物,齐苗后,揭去小拱棚膜。大棚内白天温度在20~30℃,最高不超过35℃,夜间15~18℃,最低不低于12℃。及时通风换气,晴天中午棚内温度超过30℃时,背风处揭膜通风降温。育苗期间要及时补水、除草,做好雨后排涝。秋播苗在冬季地上部枯萎后,及时割去地上部清园过冬。
注意防治根腐病、茎枯病和蝼蛄等苗床病虫害。一般于齐苗后,施用50%多菌灵600~8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1000倍液预防猝倒病和根腐病;蚜虫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防治。
芦笋应在土层深厚、疏松,富含有机质、排灌良好的砂质土壤栽培。栽前面施基肥,每667m2施腐熟农家肥3000~4000kg,深翻入土,平整土地,整成宽150~160cm、高20~30cm的栽培畦,一般6m宽棚筑4畦、8m宽棚筑5畦。在栽培畦中间开定植沟,沟宽40cm、沟深20cm。5月中下旬~6月下旬为春栽定植最佳时间,秋播育苗在来年2~3月份起种根定植。幼苗按大小分级,按级分类定植,以有3~4根地上茎、5条以上肉质根、鳞芽饱满、无病虫害的壮苗为宜。带土移栽,单行种植,株距30cm。定植时取钵体或种根置于定植沟沟底,覆土轻压至沟平,定植后浇透定根水。
定植前覆好棚膜,进行薄膜覆盖与避雨栽培;定植后及时浇缓苗水,保持土壤湿润。一般采用人工除草,尽量不用化学除草。追肥时看苗施肥,建议施用高氮、高钾、低磷三元复合肥。
2.6.1 中耕培土 中耕除草培土,以人工除草为宜,培土标准为芦笋根盘距地表土厚10~15cm。一般于4月上旬留养春母茎,每棵盘留4~5根;7月中下旬留养秋母茎,每棵盘留7~8根。棚内笋株要及时整枝疏枝,在母茎留养结束后及时去除母茎50cm以下部位的侧枝和第二拟叶,及时拔除细弱枝。母茎长至120cm左右高时,摘除顶芽控制植株高度。定植行两边立架拉绳防倒伏,立架拉绳宽度应适合芦笋生长的需要。
2.6.2 温湿度管理 采用滴灌定时定量灌水,幼龄期土壤持水量保持在60%左右,留母茎期间土壤持水量保持在60%~70%,采笋期间土壤持水量保持在70%~80%。出笋期白天棚内气温控制在25℃左右(最高不超过30℃)、夜间保持12℃以上。如棚内气温达35℃以上,打开大棚两端,掀裙膜通风降温。冬季低温期间应采用多层覆盖保温措施。母茎留养期间棚内气温达35℃以上,进行通风降温。遇低温天气,密闭棚膜保温。控制棚内湿度,加强病虫害防治。
2.6.3 肥料管理 整个生育期采取清园重下肥、春秋补追肥的施肥原则,且采笋期不施氮肥。12月中下旬冬季清园后,重施有机肥配施复合肥,一般每667m2沟施腐熟有机肥1500kg加三元复合肥60kg;夏季清园后,每667m2施三元复合肥50kg;春、秋季进行少量多次追肥,每次每667m2施三元复合肥15kg或氮肥10kg。
2.7.1 病害 芦笋病害主要有茎枯病、褐斑病、根腐病、枯稍病等。根据病害发生情况结合清园施用生石灰或石硫合剂进行土壤消毒;母茎放枝时,可用30%苯甲·丙环唑1000~1500倍液或43%戊唑醇悬浮剂1000倍液或86.2%氧化亚铜1500倍液喷茎枝预防,间隔7~10d喷1次,并注意轮换使用药剂。
2.7.2 虫害 芦笋虫害主要有夜蛾科害虫、蓟马、蚜虫以及地下害虫等。以物理防治为主,兼用化学防治。可在夏季大棚薄膜盖顶、四周防虫网隔离进行避雨、防虫栽培;或棚内每667m2悬挂30~40块黄板诱杀蚜虫;每2000~3000m2安装1盏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夜蛾科害虫,或每667m2分别悬挂1~2个斜纹夜蛾诱捕器和甜菜夜蛾诱捕器。不采笋期间可选用5%虱螨脲乳油1000倍液、或15%茚虫威悬浮剂4000倍液、或5%氟啶脲乳油1500倍液、或1%甲维盐乳油2000倍液防治夜蛾科害虫;选用噻虫嗪4000倍液、或3%啶虫脒乳油15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杀蚜虫、蓟马;地下害虫可采用敌百虫拌菜饼诱杀。采笋期间用药应注意安全间隔期。
为促进芦笋早萌发,春笋采收始期提早,成年芦笋(2年后)可提前至12月中旬母茎枯黄后清园施肥,并于12月20日前覆盖大棚薄膜,在冬季低温期间可采用多层覆盖保温。单膜覆盖的,封棚时间应适当推迟,以避开在出笋期遇上倒春寒。
芦笋长到20~25cm时,在笋头开散前采收上市。采收后的芦笋要用湿布覆盖,及时冷藏或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