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海燕
(中国海洋大学文新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中西小说史上早期女性作者群体生成状态述论*
薛海燕
(中国海洋大学文新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无论中西,女性在小说创作领域都有突出表现。但很少有学者提及,中国女性曾长期习染诗词创作,不像西方女性那样相对缺乏抒情文学写作经验,中西女性小说兴起的条件、状态、意义必然存在差异。因此,对比其中异同,不仅是小说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女性文学研究和跨国别、跨语际的性别诗学研究而言,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西小说史;女作者;生成状态
中国小说史上较早的女性作者群体出现在清末民初,而西方小说史上早期女性作者群体一般指十七、十八世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一批女小说家。本文通过比较中西小说史上早期女性作者群体,旨在分析二者生成状态所需条件、表现形态的异同。
中国古代女性其实不乏诗词创作,甚至出现过李清照等一流的作家,但几乎没有女性创作小说。清代汪端的历史小说《元明佚史》、晚清满族女作家顾太清的《红楼梦影》,是目前所知现存最早的女性小说作品。直到上世纪初,尤其是在民国初年,出现了一个写作小说的女性作者群体,其中个别作者,如黄翠凝等发表过多篇小说,且以写作小说为主要谋生方式,基本上已成为职业化的小说家。迄今主要的女性文学史专著,如谢无量的《中国妇女文学史》(1916)、谭正璧的《中国妇女文学史》(1930)、盛英的《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1995)等或未提及女性小说作者,或只介绍早期个别的女小说家,但都未提到当时小说界存在的一批女作者。“五四”运动之前的几年(1912-1919)涌现的一批女性作者虽然没有写出经典性的小说作品,但这个女性作者群体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批女作者,是过去被视为第一批女性小说家的冰心等人的“前辈”。这样一个群体的出现,在小说史、女性文学史上有着开创性的价值,但因资料有限,直到今天我们也没能准确掌握有关这一群体的更多史实。
笔者曾在《中国女性小说的起步》(2000)、《近代女性文学研究》(2004)、《民初小说界女性作者群体的生成状态研究》(2010)等文著中考证得出,“近代是女性创作小说的起点”,考证了20世纪前20年女性小说作者的人数、作品数量。[1]郭延礼教授在《新世纪古典文学研究路向的思考》(2002)、《重新认识中国近代小说》(2004)等文中也反复强调,“需要我们下真功夫,通过各种途径发掘史料,填补女性文学史的这一空白”[2]。2004年,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沈燕的硕士学位论文《二十世纪初女性小说作家研究》确认20世纪前20年有37名女性小说作家,但如其所言,“不少女性小说作家仍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3]。郭延礼教授在《20世纪初中国女性文学四大作家群体考论》(2009)、《20世纪初中国女性小说家群体论》(2011)等文中进一步提出“20世纪第一个二十年(1900—1919)在中国文学史上首次出现了一个女性小说家群,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60余人,其创作既有长篇,也有中篇和短篇”[4]。2011年,台湾中正大学黄锦珠女士向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小说分会年会提交的论文《女性主体的掩映:〈眉语〉女作家小说的情爱书写》,有意识地关注了期刊杂志与女性小说群体之间的关系及女作家小说的美学特点,为类似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但总体而言,目前所作研究对民初女性小说作者这个特殊群体的勾勒分析仍嫌浮泛简单,不足以“复原”这个女性小说作者群体赖以生成的文化生态。
早在1929年,美国女性主义先驱、著名小说家伍尔芙在《自己的一间屋》中曾说“所有女人都应在阿芙拉·贝恩(1640-1689)墓上撒下鲜花”[5](第2册,P7),因为她较早为女性争得了借写作小说表达自我的权利;而其后继者的代不乏人和不俗表现,则说明“小说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妇女最容易写作的东西”[6](P43)。但在此后大半个世纪中,无论用社会历史学方法研究英国小说史的瓦特,抑或被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点燃了对十八世纪英国小说学术兴趣的学者,更多关注的都并不是创作了早期“大多数英国小说”的女性作者,而是女性读者群体的存在之于“小说兴起”乃至文化转型的意义。女性主义批评家也多认为,应首先关注“妇女作为读者”,第二才是“妇女作为作者”(肖瓦尔特,1979)。被“第二关注”的妇女文学自身传统逐渐被梳理,“浮出历史地表”,代表作如《女性想象》(斯帕克斯,1975)、《文学妇女》(莫尔斯,1976)、《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妇女小说家》(肖瓦尔特,1977)、《阁楼上的疯女人》(吉尔博特,1977)、《妇女小说》(贝姆,1978)、《女性观察家: 1800年前的英国女作家》、《诺顿妇女文学选》(桑德拉·吉尔伯特,1985)等。其中前四部最富盛名,而其追溯的英美妇女小说源头实际上已迟至十九世纪。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她们”也很难避免以常规艺术标准剪裁妇女文学史,早期作品缺少历史经验作为参照,虽有筚路蓝缕之功,却难免粗糙幼稚之弊,容易被淡化和遗忘。
众所周知,无论中西,女性在小说创作领域都有突出表现。但很少有学者提及,中国女性曾长期习染诗词创作,不像西方女性那样相对缺乏抒情文学写作经验,中西女性小说兴起的条件、状态、意义必然存在差异。因此,对比其中异同,不仅是小说史研究的重要内容,而且对女性文学研究和跨国别、跨语际的性别诗学研究而言,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西小说史上第一个女性作者群体的出现都是在社会文化的近代转型期,都以近代报刊出版业的繁荣为背景。
如伍尔芙所言,英国十七世纪奇女子艾芙拉·贝恩通常被视为女性创作小说的先驱,其三卷本长篇小说《豪门兄妹的爱情书简》(1684-1687)等融爱情传奇和“丑闻实录”于一炉,被其后不少女作家,如德·拉·里维埃·曼利(1663-1724)、伊莱莎·海伍德(1693-1756)等效仿,给人留下一个印象:似乎英国十七世纪女小说家热衷于描写“越轨的情爱和女性激情”。英国“十八世纪的小说大部分是由妇女写的”[7](P343),据瓦特分析,一方面由于十八世纪,中产阶级妇女的生活范围日益受到限制,而束缚她们的家庭却为她们提供了独特的创作题材,使她们拥有优先的条件去处理类似素材;另一方面中产阶级妇女的家庭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也使她们有条件改善自己的写作环境,这种写作环境经过不断改进,被称之为“私室”,既能满足有闲有钱的妇女以读书读小说自娱,借以支持图书事业(尤其是长篇小说)的发展,又使某些有兴趣有才能参与写作的女性尝试练笔,借此拥有了施展才华的空间。基于此,“詹姆斯还在其它的场合更为笼统地将现代文明中‘小说的显著而引人注目的地位’,与‘妇女态度的显著而引人注目的地位’联系起来”。[7](P344)
如李舜华在《女性读者与明代章回小说的兴起》文中所言,“当前有关女性读者与章回小说之兴起的考察,明显来自西方小说理论的影响”,“一方面,重女教者鼓吹假通俗读物以教化女性,这一思潮直接影响了章回小说的兴起;另一方面,重性灵者鼓吹女性的才学,其结果却是大量女性首先折入诗文词曲的创作,她们对章回小说的影响只能是间接而曲折的”。[8]明清女性钟情诗词创作,尤其清代女性诗文集“超轶前代,数逾三千”[9](P5),与中国重诗教的传统及明清特定的文化环境有关,兹不赘述。而在清末民初,女性的阅读的确有功于报刊出版业和小说的兴盛,民初小说界主要女作者之一幻影女士在《礼拜六》第二十八期发表的《小学生语》中即曾借西人谈话提到“华人妇女好观新剧小说,实欲与剧中人作不规则之聚会,新剧小说发达,此亦一因缘”;反过来报刊出版业的兴盛也造就了一批女性小说作者,据统计,民初发表过小说作品的女性合计60余人,其中43人主要借助报刊杂志(如《礼拜六》、《眉语》等)发表小说。近代报刊出版业的兴盛,显然为第一批女性小说家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从传播载体与文学之间的关系看,近代报刊业在此方面的意义,可被看作近代传媒带动文学转型的范例。
如前所述,虽然早在明代,女性的阅读已经对章回小说的兴盛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多数女性还是倾向于创作诗词。清代女性诗文集众多,形成了女性创作的高峰,而写作小说者仅汪端、顾太清等寥寥数人。相形之下,西方早期以写作抒情文学闻名的女作者似乎并不多。西方文论家之所以形成“小说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妇女最容易写作的东西”之类将女性与小说写作密切勾连的印象,应该与西方女性文学发展的这种实际情况有关。
民初(1912-1919)女性从知识结构上看也大多习染“高等文类”诗词,报刊的启蒙姿态又无形中阻碍了投稿者对小说文化品位的认同,这成为很多女作者只写一两篇便不再涉足小说创作的一个主要原因。女性对小说的文体认同不足,再次成为其投身小说创作的阻碍。这种情况在西方小说界早期女性作者群体的生成状态中,并不典型。
从早期女性作品的价值取向上对比,西方传媒多考虑市场因素,早期女性小说常写“越轨的情爱和女性激情”;而民初传媒在市场因素之外还多持“塑造国民之母”的启蒙意愿,常采用和鼓励女性创作社会责任感较强的作品,在《礼拜六》上发表作品最多的女作者幻影女士,就经常被编辑王钝根评价为“慈光照人”。
综合而言,国内外学术界对早期女性小说家群体研究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不足:首先,中国鲜见对小说史上最早的女作者群体的专门研究,西方学者对早期女作者群体的研究也比较薄弱。其次,中国学界对中国女性小说史的源头认识不清。古代文学研究者容易忽略女性小说,而治现代文学的学者则经常将“五四”女作家视为第一批女小说家。第三,对中国女性与小说之缘的认识存在误区。研究者移植了西方女性主义者“小说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妇女最容易写作的东西”的论断,而忽略了中国女性文学曾长期以诗词创作为主的文体格局。
对此,笔者认为,对中西小说史上早期女性小说家群体深入研究应着重在以下五个方面:其一,考知中国早期(民国初年)女作者的人数、作品数量、生平交游情况。重点考察女性与报刊之间的关系,如分别倾向于向何种刊物投稿,以何种方式投稿,发表小说对其生活和创作的影响;发表女作者小说的刊物有几种,编辑意图、组稿方式如何等。其二,考察中西近代传媒与早期女性小说作者群之间的关系,如编辑与具体作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女作者对小说创作的适应程度等,比较二者的传播动机、模式、效果,概括中西女性小说兴起所需条件、表现形态、历史影响的异同。其三,分析中国早期(民国初年)女性小说相对于传统小说、同时期男性小说、早期西方女性小说的艺术个性,总结其在女性小说史上的意义。其四,考察中国诗学传统和女性文学的文体格局,分析中国性别诗学的特点。海外华人学者叶嘉莹、孙康宜曾以“香草美人”比兴传统、“声音互换”理论阐释诗词的性别诗学特色,兼顾叙事文学,可以尝试提出“声音模拟”概念,探讨中国文学相对更强的两性之间、叙事抒情各文体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其五,在中国女性文学的总体格局中审视女性与小说叙事、女性小说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思考西方学者将“女性·小说·现代性”相勾连的论断。中国早期(民国初年)女性习染诗词,其小说叙事多有模拟传统文体之处,应予以具体分析,客观全面界定其特质和意义。
[1]薛海燕.中国女性小说的起步[J].东方丛刊,2000,(1).
[2]郭延礼.新世纪古典文学研究路向的思考[J].文学评论,2002,(4).
[3]沈燕.二十世纪初女性小说作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
[4]郭延礼.20世纪初中国女性小说家群体论[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5]伍尔芙.伍尔芙随笔全集[M].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2001.
[6]肖瓦尔特.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女性小说家[M].增订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7]瓦特.小说的兴起[M].北京:三联书店,1992.
[8]李舜华.女性读者与明代章回小说的兴起[J].学术研究,2009,(10).
[9]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A Study on the Formation State of the Early Female Author Group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Novel History
XUE Hai-yan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School,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Shandong 266100,China)
Women in the novel creation field have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in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history.But few scholars have mentioned,Chinese women have long been borne poetry creation,unlike western women are somehow in the relative lack of lyrical literary writing experience.The conditions,status and meaning of the fomation stat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female novels are inevitably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Therefore,to know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each other,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novel history research,but also of great reference value on the female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cross country,interlingual gender poetics.
Chinese and western novel history;female authors;the formation state
book=8,ebook=152
I 0-03
A
(责任编辑:王建)
2012-05-18
教育部2010年度青年基金项目“民初小说界女性作者群体的生成研究”(10YJC751101)。
薛海燕(1974-),女,山东菏泽人,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理事,山东省近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中国近代文学。
1673-2103(2012)04-00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