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的产生 五十年前的十月一日,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空冉冉升起。在回忆这激动人心的场面的同时,了解国旗和国歌的来历,无疑可以加深感受这种历史激情。
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五日召开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决定在常委会下设立六个小组,而其中由马叙伦任组长,叶剑英、沈雁冰任副组长的第六组,负责拟订有关国旗、国歌等方案。自一九四九年七月十四日至八月十五日,《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等报纸同时刊登了新政协筹备会征求国旗图案的通知。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四面八方的人们踊跃投稿,平均每天收到一百多张图案。国旗审查小组从近三千张国旗图案中筛选出三十八幅编成一本《国旗图案参考资料》,印发给每一位与会代表。国旗应征图案要符合三个条件,即一要有中国特征;二要含有中国的地理、历史、民族、文化等因素;三要有政权特征,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并且国旗设计要求庄严简洁,一目了然。应征稿件中,设计构思符合三项条件的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一是竖条旗左上方为镰刀、锤子、五角星或齿轮;二是镰刀锤子交叉加五角星;三是齿轮加五角星;四是旗面为红色或三分之二红色,加黄色五角星。经过反复讨论,上海曾联松设计的五星红旗图案被筹备会一致通过作为国旗图案。按照曾联松的设想,一颗大星象征领导革命和国家建设的中国共产党,四颗小星象征广大人民,包括当时的四个阶级: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他把五角星设计为黄色,不仅与象征革命的红旗颜色相协调,也表达了中华儿女黄色人种的民族特征。毛泽东在谈到五星红旗的含义时指出:这个图案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大团结。现在要大团结,将来也要大团结。因此,现在也好,将来也好,又是团结,又是革命。
国旗的升降 《国旗法》规定:升旗时,必须将国旗升至杆顶;降下时,不得使国旗落地。当国旗在2分07秒的时间内降到国旗杆底座时,一名战士迅速用双手将国旗托住,而后另一名战士将旗面均匀地打成折叠状,此动作精确在13至15把之间。
国旗的更换 《国旗法》规定:不得升挂破损、污损、褪色或者不合规格的国旗。为确保国旗的圣洁和完整,天安门广场上空的国旗基本上每天都要更换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