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常保, 张宗福
(阿坝师专 中文系,四川 汶川 623000)
“中国文化在某一意义上,可谓为‘孝的文化’。孝在中国文化上作用至大,地位至高;谈中国文化而忽视孝,即非于中国文化真有所知。”[1]生活在岷江流域的羌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其在丧礼中体现出来的孝文化既与其他民族有很大相似之处,亦有其独特的民族性。羌族的丧葬礼程包括请释比、换床、入棺、夜别、盖棺入殓和送葬入墓,[2]一般为三天:第一天设灵,第二天守灵,第三天升灵。由头戴猴头帽、手敲羊皮鼓的释比经师(简称释比)来主持,“释比”是羌人对那些具有能沟通和调节人、鬼、神三者关系的民间巫师的特定称呼。在整个丧葬礼程中,释比跳着神秘舞蹈、唱诵丧葬释比经典,从各个角度展现了羌民族丰富而独特的孝文化。
一
老人病危,家人预报母舅,同时请释比。母舅到来后牵“引路”羊到弥留之际者的床前,并将其手放在羊角上,待落气后杀羊,由释比判断死因。接着便是换床,即把逝者从主屋移到堂屋新设的床铺上,放置猪油脚踏饼、银票等,并穿寿衣。之后便是入棺,同时放置相应的物品,这便是设灵。
《礼记·中庸》载:“事死如生,事亡如存,孝之至也。 ”[3]《荀子·礼论》曰“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4]同样,释比认为死者和生者的世界里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寿终正寝是回归到了同宗祖先那里,是现实生活的延续。因此,在丧礼中,孝子以死者生前的穿衣、吃饭、开支、居住等作为参照,为亲人到另外一个世界准备了极为详尽的生活必备物资。
逝者刚去,孝子给亡者洗脸、剃头后,便是按照从头到脚的穿寿衣了。释比在《敬母亲》唱到:“找一丈绸缎,做帽戴母头,再找一白缎,绿缎备一丈,做一丈黄缎,做一丈红缎,做一丈蓝缎,做一丈黑缎,红黑各两匹,都给母备好,做好身上穿,一丈一腰带,栓在母亲腰,五尺绸缠脚,一下缠两圈,两下缠六圈,脚上穿新鞋,双脚换新鞋。”[5]先给逝者用绸缎做一顶帽子“戴母头”,然后从里到外穿白、绿、黄、红、蓝、黑六种颜色绸缎制成的寿衣,衣服穿好后要在腰间系好腰带,以相异的圈数缠好脚,最后换新鞋。为了让死者在另一世界胜于人世,“麻衣将变成布衣,布衣将变成绸缎”。[6]寿衣的穿着除了“豪奢”外,还凸显人性化关怀,“身上衣物要穿够,腰带也要栓贴身,鞋子也要穿舒服。”[7]“给你穿了六层衣,脚缠丝带你穿起”,[8]等把所有装束穿着完后,孝子还要仔细检查,看所穿衣物是否“贴身”和“舒服”。最后,除了给亡者穿着寿衣外,还要把死者生前喜爱的饰物戴上,“金银首饰你带起”和“头上饰物要带走”。这样,经过孝子的精心安排,亡者穿着生前难以享受的奢华寿衣,带着自己喜欢的首饰,就会在另外一个世界过着富足的生活。
寿衣穿着完毕后,为避免在黄泉路上挨饿,还要带上足够食品、钱币。“小猪身上油,做成油饼子,双脚踩油饼,一定要踩好,备好银翅宝,备好好烧酒,本应帝王饮,拿来给你敬,九年陈猪膘,给你备一分,猪膘将你敬,花馍备五十,将它敬给你。”[9]用猪油和面做两个饼子,放在死者的脚下,身旁一次陈列银翅宝,“本应帝王饮”的烧酒,“九年陈猪膘”猪膘和五十个花馍。除了这些丰厚食物,目的是让亡者在另一个世界享受优厚的生活待遇。孝子还要为死者准备在地府的花销,避免死后生活窘迫,“金子银子送与你,阴曹地府随你花。”[10]孝子为亡者身后生活的考虑和想象,可谓周详之极,就是期望亡灵能在阴间不再遭受贫穷的折磨,完成孝子们报恩意愿,“但有吃不完粮食,有喝不完的咂酒,有穿不完的衣服,有吃不完的猪膘,有用不完的金银。”[11]
死后的富裕生活是必需的,但安居工程也不能缺少,“去处居所也备好,只要你嫌它高,高了就让它矮下来,矮了就去再升高,嫌亮就让它黑点,黑了就让它亮堂,红了就让它变黄,黄了就让它变红,清了就让它浑一点,混了让它清起来。”[12]房子做好了,怕不符合父母的要求,就以释比唱词形式告诉父母,如果哪有不合适的地方,请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修改。
二
夜别是葬前守灵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寨中及亡者亲友以歌舞形式前来祭奠。同时,释比唱诵丧葬释比唱经,孝子及前来的亲朋故友,或合唱,或对唱,或和唱,来为亡者送行。
《诗经·小雅·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扶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13]《论语·阳货》孔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14]父母对子女有生育之情、养育之恩、教育之泽,三年免于父母怀抱,十数年后才能较为独立的生活。看到养育之恩的已逝父母,想到自己对子女付出的爱,以此比彼,无尽哀思油然而生。
母亲是伟大的,无论在孕育生命,还是在哺育儿女上,付出的艰辛是难以言喻的。“怀孕之时不曾歇,灶前石梯走九转。”[15]怀孕时需要休息,但母亲为了家里日常生活而操劳,“不曾歇”、“走九转”形象而又夸张的再现了母亲在操持家务和田间劳动的场面,浮现出赐予自己生命的母亲伟大而辛劳的形象。孕育生命过程是艰辛的,养育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养儿难知娘辛苦,要说苦情说不完。”[16]一个“苦”概括了娘怀胎育儿所付出的心血,也体现了子女真挚的感激之情。十月怀胎备受折磨,婴儿呱呱落地,更要费心费力,劳心劳神了。“十月怀胎,受尽折磨;三月长牙,七月盘坐;八月狗爬,一年学走。常吃面团,体壮如山;纺锤不断,纺织麻线;且纺且织,织好布匹。清晨起床,黄昏收工;百片千片,缝成衣穿;先做头帕,再做衣服;做成腰带,做成鞋带;家人饿极,张罗做饭。”[17]“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18]在释比经师吟诵下,引导孝子回忆自己从出生到学走的一年间,母亲既经历生育之苦,还日以继夜的纺线织布,缝制衣服鞋帽,又要为家人生火做饭等家务劳动,孝子反复咀嚼母亲的养育辛劳,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表现了羌人特别注重女性在氏族生存繁衍上所做出的重要作用,歌颂并感激女性为之奉献的巨大牺牲。
父母担负着抚育子女的义务和责任,为了维持生计抚养儿女,父母一年四季不是在田间耕地锄草,就是登山采药,甚至还在农闲时候还外出打工赚钱。“春季到来父母忙,为儿为女多辛勤,高山平地把地耕,天晴三日上高山,为了养儿又养女,走遍群山把药寻,天气突然又转阴,矮山之处来劳顿,高山平地都不分,锄草挖药把钱挣,是啥苦处都吃尽,春来灌县去做活,为儿为女好辛苦,去到汉区把钱挣,春天时节耕田忙,田中扯草苗好长,父母耕田苦一场,一沟一槽一山梁,父母汗水洒其上,旷野山巍留身影,挖药打草留有伤。”[19]儿女们也许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淡忘了父母对自己付出的心血。在释比经师的唱颂下,儿女们的思绪跨越时空,回到了从前。父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干着单调的农活,为了谁?父母出外打工赚钱,又为了谁?回想起父母为子女付出的艰辛和遭受的苦难,哀思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同样的释比诵经在《羌族萨朗文化研究》中收录类同的两部经典,“在世时候,一生辛劳。天晴三日,上山挖药,山沟山梁,挖药挣钱;阴雨三天,下河捕鱼,捕鱼挣钱,养儿养女。春夏秋冬,忙碌四季,一家老小,全靠您养,怀襟藏食,忍饥受饿,勤俭节约,维持家境。”[20]“我的亲人实辛苦,四处奔波为儿女,天晴三日就上山,挖药换物供儿女;天阴三天则下河,捕得鱼虾养儿女,到口之食怀襟藏,确保儿女不挨饿。”[21]二者除了在形式上不同外,唱诉的内容基本一致,和丧葬释比经典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父母亡故后,有些子女在丧事上争争吵吵,互相推诿,甚至企图推卸送终的责任。面对这种情形,释比经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回顾父母艰辛的抚养历程的同时,谆谆教导了这些“逆子”。如在《丧事唱诵》中,释比唱到:“你家父母好辛苦,全凭双手来致富。养育你们诸兄妹,敞开衣服喂母乳,衣服撕了做尿片。一碗饭分成三碗,一份面粉吃三顿,一升面粉当三升。猫头鹰没叫归屋,猫头鹰睡仍干活,雪隆苞上现晨光,你父母还在山坡。歇气坪上也住过,地头田边也住过,篱笆旁边也住过,独木梯旁也住过,堂屋下方粮仓旁,栓狗之处猪槽边,掏粪之处也住过,父母为儿没的说,大小沟边都住过,石堆田边也住过,怀孕之时不曾歇,灶前石梯走九转,含辛茹苦养你们。”[22]释比先从婴儿时的喂奶、尿片说起,接着回顾当时父母省吃俭用的艰难日子,然后着重列举并渲染了父母为养育子女所遭受的苦难经历,最后以母亲怀孕仍然躬耕不辍作结,强调了父母养育子女的含辛茹苦。这些子女在释比的教育下,良心受到谴责,心灵得到洗礼,迷途知返,善事终老,以敬孝道。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感恩的丧葬释比,与其说是子女对父母的追思,毋宁说是羌族世世代代进行孝道教育的良好教材。
三
送葬入墓即升灵,含出殡和入土。羌人认为人有灵魂,人死之后消失的仅仅是肉体,而灵魂是不会死去的。在灵魂不灭信仰的前提下,羌民普遍认为人死后,魂魄不散。而且每个人都有三个魂魄,一魂守尸,一魂参与族神行列享受祭祀,一魂回归本部族祖先的原始出生地。父母已逝,阴阳两隔。如果不把亡魂送走的话,灵魂就会无家可归,那么它或者在生前居住和劳动的人间四处游荡,或者受到其它鬼神的欺凌,或者怨气难散而依附于活人之身,甚至还会给家人或族人降下灾祸。因此,孝子只有把父母的亡魂送到天界,落叶归根,回归祖先,才完成了孝子对亡魂终极关怀的最后关键环节。
羌族释比根据自己的认知把世界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个部分,比照人间想象并创造了与之相对应的天门、凡门和鬼门。对于亡魂而言,必须走出凡门,离开人间,避开鬼门,迈向天门,到达极乐的天界。“释比今天来,来将天门开。释比今天来,来将凡门开。释比今天来,来将鬼门开。释比用刺柴,刺柴来开道。释比用桦树,桦树来开道。门头和门尾,并没有颠倒。三道黑门进,阴间走一遭。天界有天门,即将来打开。二道通阴间,现已经打开。三道通凡间,神鬼可藏身。柴门可剖开,头尾莫颠倒。天门已打开,门开天上去。地府门打开,应回地府去。凡间有凡门,让病出门去。”[23]在出殡前,孝子请释比来做送魂法事为其开道,当亡魂在“没有什么东西能抗拒巫术的词语”的释比咒词的护送下,释比用刺柴和桦树为其开道,帮助守尸魂打开凡门,带着所有的不洁之病走出凡门,离开人间,按照死者生前的罪孽程度,或从黑门回到地府,或从天门到达天上。经过释比的一系列送魂的原始宗教仪式后,亡魂就会随着入土的灵柩离开家门,尽量避开阴界,顺利到达天界。
羌人认为阴间太黑,怕亡灵找不到回归之路,释比的法事虽然打开的回归之门,但只是为亡魂之处了一条归属道路,其间必须经过亡魂的努力,摆脱途中各种鬼神的诱惑和蒙蔽。因此,孝子必须请释比做法为死者引路,在亡魂的努力和释比的引导下,才能到达回归之门。有时,释比在己力不及的时候,以咒语遥请各地释比前来助阵,“松潘尼都释比来协助,松潘庵革释比来协助,川主寺孤汗释比来协助,平定关吾墨释比来协助,镇江关者革释比来协助,镇平地盘苦革释比来协助,沙坝地盘庵呢释比来协助,红花园地盘亚者释比来协助,后寨地盘玉尼释比来协助,癞子寨地盘里吾释比来协助,密塞尔地盘古拜释比来协助,二里寨地盘里吾释比来协助,王家沟地盘里吾释比来协助,盘龙山地盘里吾释比来协助,水源水尾一千大神来协助,千千祖师来协助,万万师爷来协助,齐心用劲来协助,齐心开路来协助,基格地盘庵呢释比来协助,纳普地盘亚汗释比来协助,永和地盘吾革释比来协助,茂县地盘庵呢释比来协助,宗渠地盘孤日释比来协助。”[24]送出凡门的魂魄若没有释比经师的帮助,就会在归途中漂游不定,稍有不慎便可能被各种鬼神设置的诱惑蒙蔽住眼睛。如果亡魂在途中遇到很大的障碍,释比一人之力难以战胜恶魔时,就会敲击法鼓,摇动响铃,口念释比,请求各路各方释比前来帮忙,通过众释比的齐心协助、合力开路,最终让魂魄找到眼光,擦亮眼睛,看清道路,直达所归之门。有时候,亡魂在回归之路,鬼神不但对之千方百计的诱惑,甚至还前后堵截,此时释比念念有词,“前面阻挡的凶鬼,挡不住您的魂魄;后面跟随的恶鬼,撵不走您的魂魄。释比为您来引路,所有邪魂被驱除。安安心心去天堂,天堂极乐好归处。”[25]通过释比的帮助,亡魂战胜了挡路的凶鬼,摆脱尾随的恶鬼,斩妖除魔,一路前行到天堂极乐世界。
“释比测算投生地,亡魂西去上松潘”,相传羌人的祖先是从松潘迁徙来的,所以阴魂在释比经师的帮助下回到远祖那里去。由于路途遥远,回归的阴魂会遇到各种鬼神的阻挠,因此,释比手执法器,摇动响盘,击打羊皮鼓,手舞足蹈,口唱释比,请求路过的各路山神开恩护送,让亡魂回归。“后村山神送阴魂,沟口山神接着送。沟口山神送阴魂,红花山神接着送。红花山神送阴魂,浑水山神接着送。浑水山神送阴魂,浅沟山神接着送。浅沟山神送阴魂,深沟山神接着送。深沟山神送阴魂,大寨山神接着送。大寨山神送阴魂,较场山神接着送。较场山神送阴魂,水沟山神接着送。水沟山神送阴魂,红花山神接着送。红花山神送阴魂,雄鸡山神接着送。雄鸡山神送阴魂,松潘山神接着送。松潘山神送阴魂,黄龙山神接着送。魂魄终于送到了,大石包难抵阴魂,阴魂从石上走了。”[26]释比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展开幻想的翅膀,想象亡魂离开自己的故乡后村,在山神的护送下到达沟口,接着由近及远的详细罗列了亡魂可能受到干扰的各处地方,用咒语请求各路山神将亡魂次第传递,精心保护,最终到达了投生之地。众山神把阴魂送达目的地后,在释比经师的指引下,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大路小路有三条,神走的是第一条,阴魂走过此路,遥遥之途见天神。山神走的第二条,阴魂走过此条路,遥遥之途见祖宗。第三条路不能走,那是恶鬼凶鬼路,阴魂过路的时候,生前的衣服帽子,生前的裤子鞋子,迟迟不肯丢下它,自己一并带上路。”[27]面对错综复杂的歧路,阴魂要凭借自己的慧眼,远望遥远的天神和祖先,摆脱战胜恶鬼凶鬼的纠缠,到达自己的投生地。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3
[2]陈兴龙.羌族释比文化研究[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7.115
[3][18]礼记正义[M].十三经注疏[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439、1438
[4](清)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366
[5][6][7][8][9][10][11][12][15][16][17][19][22][23][24][25][26][27]四川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羌族释比经典[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2009.988-989、959、959、949、988-989、938、1042、959、964、964、984、927、964、989 、994、1042、996、997
[13]毛诗正义[M].十三经注疏[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776
[14]论语注疏[M].十三经注疏[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42
[20][21]陈兴龙.羌族萨朗文化研究[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10.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