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
——张培基先生《狗》的译文构建

2012-08-15 00:53
关键词:习语视点原文

郭 杰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外语系,河南 郑州 450015)

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
——张培基先生《狗》的译文构建

郭 杰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外语系,河南 郑州 450015)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常用以形容文学创作,其实亦可以用之于翻译。翻译也需“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入乎其内”以求理解,“出乎其外”以求表达。理解与表达密不可分。选取张培基先生的英译文《狗》为研究对象,从视觉转换、遣词用句等方面分析了其翻译策略和技巧。并强调在翻译散文的同时,一方面译者需要深入原文,探究原文真谛,可谓“入乎其内”;另一方面,译者又需跳出原文之外,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用目标语将其忠实自然的再现出来,堪称“出乎其外”。而《狗》的英译本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再现了原文信息,很好地实现了“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翻译效果。

张培基;理解;表达;视点转换

引 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段话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论述了诗人如何对待宇宙人生的问题,把“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看作是诗人应该采取的一种基本的阅世和创作方法。

其实,翻译何尝不是如此?一方面译者需要深入原文,探究原文真谛,可谓“入乎其内”;另一方面,译者又需跳出原文之外,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用译语将其忠实自然的再现出来,堪称“出乎其外”。“入乎其内”以求理解,“出乎其外”以求表达。而翻译,无非就是理解与表达。理解与表达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狗》是巴金先生的一篇短文随笔,写于1941年。作者拖物言志,揭示了一切邪恶都是纸老虎,必须奋力反抗,不应畏惧退缩的道理。张培基将其录入《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第2辑)[1]并提供了翻译。其译文深得原文真意,读来清新自然,全无雕凿痕迹,“精神姿致依然故我”[2],可谓很好地实现了“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在译文构建中,各种翻译方法譬如视点转换、精心选词、句式整合、巧用习语等,似信手拈来,又自然无痕,足可见张先生对于原文理解之深,译功亦可见一斑。以下从翻译技巧角度分析张先生在译文构建中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一、视点转换 别有洞天

对于视点转换(the shift of perspective),柯平先生的定义是“重组原语信息的表层形式,从与原文不同甚或相反的角度来表达同样的信息”。他认为,翻译中运用视点转换这种手段的理由是“原语与译语文化之间可能存在的认知和思维习惯是的差异”[3]。正是由于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词汇、句法甚至语篇等方面的差异,视点转换成了必然。

(一)主体转换

英语中重形合,常用抽象名词、动作行为名词作主语;汉语重意合,常用人做主语。此番差异在翻译中往往需要转换一下,以求译文自然,更符合英语的行文习惯。

(1)有一天不知道因为什么,我忽然觉得怕狗是很可耻的事情。

One day it suddenly dawned on me somehow that it was shameful to be afraid of a dog.

此例中原文主语是“我”,译文中用 it作形式主语,真正的主语是后面的部分it was shameful to be afraid of a dog,虽然形式变了,但意思并未改变。

(二)正反转换

同一个意思,可正说,亦可反说。“原文正说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译者视点转换反译之,往往是出于对译语优势、可接受性和可读性等方面的考虑;反之亦然。翻译很大程度上就是原语内容和译语形式相适应的过程。”[4]

(1)它仍然汪汪地叫,可是叫声却不像先前那样地“恶”了。He kept barking but with reduced savagery.原文反说,译文用以reduced代替,可谓殊途同归。

(2)马上掉转身子夹着尾巴就跑,并不等我的第二块石子落到它的头上。

…before my second stone was to fall upon his head,quickly turned round to run away with the tail between the legs.

原文中“并不等……”在译文中成了before…,显示了英语的行文特点,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三)曲直转换

原文曲说,译文可以直说;原文直说,译文可以曲说。开门见山,直陈其事,是一种表达方法;曲径通幽,曲达其情,亦是一种表达方法。直与曲相互对立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化直为曲或化曲为直。

(3)“你的本事不过这一点点”

“Aha, he's now used up all his tricks!”

原文中“不过这一点点 ”,话语中似乎还留些余地,到了译文中就成了used up了,并化逗号为叹号,直白之至,不留余地,直指狗之“黔驴技穷”,更凸显作者的蔑视心情。

二、选字用词 匠心独运

中国古代苦吟诗人往往“吟得一字成,捻断数茎须”,甚至“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有时,巧用一字确能使整句生辉,甚至通篇皆活。翻译与诗词同理。张培基先生十分注重文字的推敲锤炼,其选字用词,精确地道,匠心独运。

林语堂认为选字用词的极致是“传神”。他提出“字神”一说,认为“凡字必有神——语言之用处实不只所以表示意象,亦所以互通情感;不但只求一意之明达,亦必求使读者有动于中”[5]。张先生的译文中深得“字神”真谛,其巧译之处,看似信手拈来,实则体现了译者对于原文的深刻理解。

(4)以后见着狗,我总是逃,它也总是追……From then on,I always played the fugitive

while the dog the pursuer.

译文中用I always played the fugitive译“我总是逃”,以the dog the pursuer译“它也总是追”,生动形象,再现了“我”仓惶而逃、狗步步紧逼的情景,可见译者遣词的功力。

(5)怕狗成了我的一种病。

I developed a canine phobia.

此处“病”指心病,确切的说是恐惧之病,phobia意指a morbid orunreasonablefearof something,用以形容这种恐惧的心情,恰到好处,并富有形象意味。

(6)有一天不知道因为什么,我忽然觉得怕狗是很可耻的事情。

One day it suddenly dawned on me somehow that it was shameful to be afraid of a dog.

此例中用somehow代替“有一天不知道因为什么”,仅仅一个单词,境界全出,既经济又不失原文意味,可谓妙译,可以想象如果不假思索译成“for some reason that was not clear”或“for some reason or other”将是多么臃肿拖沓。

(7)我讨厌这种纠缠不清的叫声。

Disgusted with the din the barks...

此处“纠缠不清”不太好译,译者却能把握这种叫声的实质,出乎其外,以“din”译出,韵味尽出。din意指 a loud,unpleasant noise that lasts for a long time,这种“纠缠不清的叫声”的确如此。

(8)而且屡屡望着我的影子狺狺狂吠

He would bark furiously at the sight of me.它望着我狂吠

He barked angrily…

它望着我恶叫

…and stood barking at me savagely…

此三例中都提到了“吠叫”,然而译者并没有简单重复,而是分别用了furiously angrily,savagely来形容bark,体现了英语不喜重复的特点,亦增加了译文的“雅”。如若只是bark到底,则未免太过平淡。

三、增益删减总相宜

西子之为西子,在乎“淡妆浓抹总相宜”。同理,由于英汉语言的差异,若能在翻译中巧妙的应用增益删减,可以更好的表情达意,使译文锦上添花。“翻译是一门艺术,当然不能原文有多少字,就译出多少字。酌情增减字数,是为译艺技巧。所谓酌情,就是增字有增字的道理,减字有减字的依据”[6]。张先生在翻译时始终是站在全局的高度上,透彻理解原文,增益和删略恰到好处,使原文深层语意得到充分演绎。如例(3)中,Aha为译者所加,更显示出作者看透狗的本质时候的得意心情。又如:

(9)后来我上了洋楼,才躲过这一场灾难,没有让狗嘴咬坏我的腿。

Fortunately,…I gave him the slip by rushing upstairs in a storeyed building,thus avoiding the mishap of having my legs bitten by the fierce animal.

此处增加了Fortunately,原文虽无其词但有其意,又省去了“狗嘴”而代之以the fierce animal,若译出则纯属画蛇添足了。

(10)我回过头。狗马上站住了。它望着我恶叫,却不敢朝我扑过来。

However,as I looked back he stopped right away and stood barking atme savagely, but dared not attack me.

此处however为译者所加,出现在段落开头,有承上启下之功用,更能显示出原文的逻辑关系。

四、句式整合 高屋建瓴

汉语和英语在语言结构和思维模式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中最大的区别在于句法方面。英语重形合 (hypotaxis),句中各意群、成分都用适当的连接词(connective)、介词(preposition)、非限定性动词短语(phrase)或从句(clause)等来表达其相互关系,其结构严谨但缺乏弹性,具有长句多的特点;而汉语句法则重意合(parataxis),句中各意群、成分通过内在的联系贯穿在一起,很少用连接词、介词,没有非限定性动词短语或从句,因此结构松散,短句多,但富于弹性,从句子整体来看,意义清楚,不会产生误解[7]。例如:

(11)它望着我狂吠,它张大嘴,它做出要扑过来的样子。

He barked angrily with his mouth wide open as if he were about to run at me.

原文三小句,是汉语典型的流水句,看似松散,实则紧密相连,有内在的逻辑关系。译文以一句话译出,用with和as if将其巧妙地连接起来,毫无痕迹,逻辑关系得以很好再现。

(12)这样地过了一阵子,我便转身走了。狗立刻追上来。

Afteratime, theminutemyback was turned he immediately followed in pursuit.

译文将原文后两小句合二为一,句式富于变化,为原文增添了雅趣。

(13)我回过头。狗马上站住了。它望着我恶叫,却不敢朝我扑过来。

However,as I looked back he stopped right away and stood barking atme savagely, but dared not attack me.

原文三句,译文一句。译者理顺了原文各个小句之间的内在关系,将其优化配置,体现了译者关心的是整个语段,而非字对句扣,依样画瓢。

五、巧用习语 意味隽永

习语是语言发展的结晶,是语言使用者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习语范围很广,包括成语、谚语、典故和俚语。习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在语言上具有精辟、生动、通俗、寓意深刻等特点。由于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各自的习语也颇为迥异,有的习语为英语所有,而汉语中却无。在翻译中巧妙地借用习语,可以使得译文更加地道,并为之增色。

(14)后来我上了洋楼,才躲过这一场灾难,没有让狗嘴咬坏我的腿。

…I gave him the slip by rushing upstairs in a storeyed building,thus avoiding the mishap of having my legs bitten by the fierce animal.

此例中to give one the slip是习语,作“趁……不备时溜掉”或“把……甩掉”解,如若译成I succeeded in escaping from him则平淡如水,借用习语妙译更显趣味,且更加地道。

(15)从此狗碰到我的石子就逃。

Thenceforth he would promptly take to his heels whenever he saw me with a stone in my hand.

此例中take to one's heels亦为习语,作to run away from somebody/something解。用在这里,可以形象地再现狗落荒而逃时的神态。

结 语

无论是什么翻译,都需讲求“入乎其内”,张培基先生的英译本《狗》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堪称译作中的经典。译者凭借深厚的学养,“入乎其内”,探求原文真谛,又以高超的技艺将其译出,译文无论遣词造句皆匠心独运,读来清新自然,很好地做到了“出乎其外”。正如朱曼华[8]所说,“如果只读《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汉英对照)中的英文,你不会觉得这是译文,不会觉得其英文是出自一位中国人的手”。译者不仅在句子层面上力求做到语言自然流畅、准确细致,而且又着意语篇神韵的再创造,既完美地保持原文的信息与功能,又译出原文的风格或味道来。

[1]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第2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刘银燕.张培基先生和他的翻译 [J].上海科技翻译,2001(1):46-49.

[3]柯平.视点转换、具体化和概括化 [J].中国翻译,1992(1):23-25.

[4]屠国元,廖晶.英汉文化语境中的翻译研究 [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4.

[5]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6]冯颖钦.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J].中国翻译,1996(1):47-50.

[7]吕俊.英汉翻译的理论与方法 [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4.

[8]朱曼华.中国散文翻译的新收获—喜读张培基教授《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J].中国翻译,20009(3):61-63.

H315.9

A

2095-0683(2012)04-0116-03

2012-05-15

郭杰(1983- ),男,河南林州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外语系助教,硕士。

责任编校秋晨

猜你喜欢
习语视点原文
视点
让你每天一元钱,物超所值——《今日视点—2014精萃》序
两会视点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
习语自有WAR
习语自有WAR
寻找新的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