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云霄 韩彦江
(河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河北·保定)
(一)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当前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与形势和任务的发展要求存在着差距。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讲授理论和自身现实生活中行动存在言行不一,个别的则在上课时不知不觉地流露出一些不正确的观点。而在学校中,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相对来说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
(二)校园文化活动重文化重娱乐,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结合欠缺。现有的校园文化活动,较为偏向于学术科技类活动与娱乐经济类活动,专业知识与技能讲座、各种类型的赛事往往更受学生青睐。而马克思主义教育类活动,往往活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乐于参加此类活动的学生少之又少,这就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一大阻碍。如何提升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层次,创新活动形式,扩大受众人数就成为校园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相结合的重中之重。
(三)党团建设推进处于瓶颈期,寻求突破较为困难。高校学生党团建设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实施教兴战略、人才强国的基础工程。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切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高校党团建设,目前在高校主要表现在推优入党,以党建带动团建等方面。因为党团建设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有其发展的严谨性,故活动主要集中于召开党支部大会、团校培训等。活动形式单一,参加强制性较为严重,寻求突破较为困难。
(一)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动摇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信息网络化时代的社会现象、社会行为越来越以综合化的形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一些大学生在信息的高度图像化面前越来越习惯于形象思维,从而影响了他们的思维和理性向深度发展,阻碍他们对客观事实作出全面的、科学的判断;同时,他们对理想信念和自身行为的选择日趋非理性,对各种信息来不及加以判断、选择,就予以吸收、接受,从而极易导致理想的动摇和信念的滑坡。特别是当前,社会矛盾不断凸显,最让大学生们反感的分配不公、贫富悬殊、腐败现象等还不能一时完全解决;最让大学生担忧的就业竞争会愈益激烈,一部分大学生往往从理论与现实的负面效应中思考问题,进而质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加之网络上的信息常常良莠不分,一些不健康的、虚假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内容,可能造成严重的信息污染,降低正确信息的清晰度和效用度。特别是经过了精心包装的西方霸权主义文化和政治理念,更是模糊了大学生们的视线,对其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传统的道德伦理、民族精神形成冲击或潜移默化的侵蚀,造成其文化家园的迷失和文化根基的断裂,诱发严重的信仰危机。
(二)正确认识网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网络给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工作阵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网站,对用户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来提高用户的思想觉悟。如,开设网上论坛,通过留言板和电子邮件来就大家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自由讨论等。由于互联网的自由性和开放性,人们可以畅所欲言,理论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出现的问题来有的放矢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可以利用论坛、博客、电子邮箱、QQ等各种手段引导网上舆论,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正确认识网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网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一定要牢牢把握网络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阵地,充分运用网络开展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把网络这个阵地建设好、使用好、维护好。
(三)家庭教育对马克思主义教育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家庭环境已经成为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的重要外部条件之一,但在实际中对于家庭环境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一是家庭环境的重要价值远未得到广泛而充分的认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只是相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的,一般不包含高等教育,而高等教育也不把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列入教育工作中来。从学校方面看,很多人觉得高等学校与家庭环境关系不大,是可有可无的因素,只起到补充性作用。从家长方面看,有人认为大学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理论性、学术性强,普通学生家长的言行已经影响不了知识和认识水平比较高的大学生了。有人认为现在大学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只是一些普通的课程,与学生的成长进步、前途命运已经没有什么必然联系,是否沟通意义不大。因此,家庭环境对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的影响可以淡化或忽略不计;二是家庭环境状况未能走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工作日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而学生的政治思想起点与其家庭环境的影响息息相关。但在高校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教学工作中,家庭环境一般都没能融入正常的工作日程中来。高校的主管领导、辅导员或班主任能够全面、准确、细致地了解学生家庭背景状况的人还不多。一般都只是从学生档案中简单看一下基本情况,很少有人深入了解家长对学生的要求、期望。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教学的专职教师对学生的家庭状况更是很少了解,也缺少与家长定期沟通的渠道和机制。少量来校的家长一般是有具体的事情或为了看望子女,很多人也不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师有什么联系。实际上,往往是家庭了解学校、老师多,学校、老师了解家庭、家长少。
[1]汪文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灌输论的反思[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王新刚.思想政治教育物质环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
[3]郭建宁.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几个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