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教师】省农垦总局牡丹江分局政治教研团队
兴凯湖农场学校 杜俊、857农场学校 黄爱琴、854农场学校 赵熙秋、8511农场学校 李世红、856农场学校 陈立红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因此,构建生活化的思品课堂,使学生在学习内容与生活体验间建立一种彼此密切的联系,使教学内容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真正达到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从而提高思品课的教学实效,不仅是思品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教师所要追求的教学境界。
杜俊: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真正的作用,并成为真正的教育。陶老的生活教育理论要求我们教师要努力使课堂融入更多的“多彩的生活”,即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都要以生活为中心,实现来源生活——活化教学——回归生活。唯有如此,方能构建起高效的思品课堂。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首先就要进行教学前构思——备课体现生活化,预设展现生活化。就这一点,哪位教师先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李世红:我理解的备课体现生活化就是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从学生生活中寻找课堂教学的素材,捕捉生活实际,进行精妙的加工整合,这是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的载体。如我在进行九年级《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一课的教学时,针对目前有些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粒粒皆辛苦”只知道吃穿要名牌,相互送礼要档次,在学校食堂就餐,包子馒头吃一半扔一半,饭菜吃两口就倒掉的现象,我组织班里的摄影爱好者跟踪拍摄学生每日就餐、生日宴请的情况,并拍下父母在夏日炎炎的农田里挥汗如雨的劳动场景,课前将拍到的画面进行一定的加工、整合,制成课件展示给学生。学生望着一片狼藉的饭桌,再看看辛劳的父母,倍感惭愧。我抓住这一教学契机组织讨论:物质生活日益改善的今天,我们还要不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讨论气氛热烈。课后,我欣喜地发现,生活中的攀比现象明显减少,学习上的竞赛正积极展开。
黄爱琴:李老师在教学前构思中巧妙地挖掘加工整合教学资源,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我认为课前构思我们还不要忘记联系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生活,做到联系生活立体化的同时,教学预设展现生活化。我在讲九年级《投身精神文明建设》一课时,设计了如下问题:调查857农场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有哪些?我们学校及我们自己家中还有哪些不文明的行为?这些不文明的行为存在的原因有哪些?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法。857农场因我而美丽,我能为农场精神文明建设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与农场具体问题的结合,在学生调查反馈的基础上进行教材内容的学习,促进知识的迁移,达到了明理、启思、慎行、悟德的目的。
杜俊:的确,课前构思中充分挖掘教材已有资源,对已有的资源作切合实际的适当的加工整合重组,不仅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材的利用率,而且也为学生的知行融合搭起一座桥梁。但是,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课堂才是真正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平台。那么,审思我们的教学过程,各位教师在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注重课堂生成重现生活化这一问题又是如何把握的呢?
赵熙秋:我认为要想让教学中洋溢生活的气息,要在课堂上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就要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加强学生的感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思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在讲《两代人对话》这一课时,我将这样的社会现象推向课堂,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帮忙做家务,便试着拿奖金做“杠杆”来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一次两次还灵验,可以后就麻烦了,不给奖金就不干,给少了还不愿意干。家长们都抱怨:现在的孩子真不懂事。针对这样的社会问题,我将思品课设计成一堂辩论课,孩子们观点大体有3种。第一种认为主动承担家务既可以体现孝敬父母,也可以培养与父母的感情,所以他们认为向父母索要奖金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第二种认为家长以奖金做“杠杆”来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有助于从小培养我们的理财观,培养我们对劳动的兴趣。第三种认为家长的奖励不应该是物质的,而应以精神奖励为主,比如可以陪孩子旅游等。这样的精神奖励比物质奖励更为有效,我针对这3种情况,进行适时引导,让他们真正明白这件事情没有对与错之分,不管有无奖惩我们都要积极主动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以实际行动为父母减轻负担,用自己的劳动成就人生。可见超越课堂、走向生活、实现教学资源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才能体现教育的实用性。
陈立红:赵老师采用辩论赛的方式启迪学生的思维火花,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不是被动和灌输知识,而是一种在教育者的指导下,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自己去体验,去思考,去选择,去行动,突显教育效果。其实,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借助来源于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生活的喜闻乐见的生活化的活动,如情境表演、辩论赛、社会调查、记者采访、出谋划策等形式更有助于将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还能让学生发挥潜能、发展个性、实现自我价值。
杜俊:针对刚才两位老师的做法,我觉得生活化的课堂中,也不要忽略师生之间的平等与尊重,更不要忽略学生品德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须要通过连续性、渐进性、系统性的教学行为才能达到教学效果。
黄爱琴:说到连续性、系统性的教学行为,我认为,一节课的课尾不能戛然而止,而应富有创意地向生活实践中延伸。记得讲《难报三春晖》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父母的辛苦,我要求学生对自己的父母来一次问卷调查,但安排在课前还是在课后一直犹豫不决,我把想法发到网上和大家研讨,最后很多同事都认为放在课后更能使学生切身感受父母的辛苦。
这份调查报告的内容包括:
“爸爸妈妈每天早晨几点起床?“起床后干了哪些活?”“春天种地时爸爸妈妈几点起床?”“爸爸妈妈在工作中遇到哪些困难?”“爸妈最大的烦恼是什么?”“爸爸妈妈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我们农场的学生家长多数是种水田的,春育秧,夏洒药,秋收割,冬打粮。特别是春天育秧,家长们大多早晨两三点起床,每天晚上伸手不见五指才回家。学生在调查父母的工作情况后,体味了父母的辛苦与难处,课上汇报中他们深深反思自己的言行,避免了以往那种要面子的攀比心理,我进一步疏导教育,水到渠成地为布置下一步“用行动感动父母”的实践作业奠定了情感基础。
李世红:黄老师在《难报三春晖》一课中恰当地将课堂向生活实践中延伸,让我想起那句古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我认为大家在打造生活化课堂时,不要忽略了思品课的主旨体验和实践,不要忘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
杜俊:李老师说的很有道理,我们构建“生活化”课堂应该是“感悟(创设情境)—体验(合作探究)—明理(活动小结)—导行(拓展延伸)”的教学过程。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导行,布置适当的课外实践活动,延伸课堂教学,形成辐射力,才能真正实现思品课的知行统一。
陈立红:杜老师说“导行”,让我想起我们在学习《承担关爱社会的责任》一课后,我们团队的同事们相互借鉴,我采取的方式是号召学生关注弱势群体,借助“帮困结对”“赈灾助学”等活动实施教育,通过“献一份爱心”“做一日劳动”等体验活动,将课堂教育渗透到社区、家庭,鼓励学生们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把“爱心与责任”转化为自觉行动,人人身体力行、有责任感、有爱心。在爱心结对活动中,学生们淳朴的同情心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人,有的把结对学生接到家里一起学习生活一段时间,有的送去学习用品和书籍,还有的甚至利用假期体验生活,他们经常互通书信,切磋交流学习心得。在互帮互爱的交流中, 学生的思想品质得到了提升,这比简单的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
杜俊: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教研论坛暂时告一段落,刚才大家研讨中所谈的各自的生活化思品课堂三思的做法与体会,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探究、丰富、完善。最后,请各位老师用精练的语言分享一下本次研讨中你的收获与感悟。
李世红:构建生活化课堂应有3种境界:教学设备合理安排与使用的场境,师生交流的情境,营造民主和谐氛围的心境。
赵喜秋:构建生活化课堂教学内容应该体现“三适”即:适应课标,适度选材,适合教学目标。
黄爱琴:教学过程中的“三精”更能体现生活化课堂的有效性。即精心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对课堂动态生成的精当把握,精致教学中的剖解点拔,都会提升学习效果。
陈立红:生活化课堂要我们教学效果追求“三度”:教师知识宽度,学生参与厚度,师生交流中达到解放学生眼睛、双手、头脑、嘴巴、空间、时间的温度。
杜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思品生活化教学,指的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植根于丰富的生活情境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它需要教师挖掘生动鲜活的生活素材,引入品德课堂并生成活动主题,注重实践和拓展生活素材,焕发品德课堂的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让课堂教学拥抱生活,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更生动、更有效,才能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度生命的情感场,我们的生命价值也将在伴随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绽放光彩。
小结:此次团队展示从教学前的构思——备课体现生活化,预设展现生活化;教学中的审思——实施体现生活化,生成重现生活化;教学后的反思——效果体现生活化,延伸再现生活化这3个方面出发,阐述了生活化的思品课堂需要三思,以期达到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促进师生素质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