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宇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4)
道教乃中国之本土宗教,产生于东汉末年,距今近两千年。道教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饮食禁忌,这些禁忌反映了道教的基本观念、信仰和中国其他思想文化的影响。
禁忌是宗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而饮食是宗教禁忌的十分关键的组成部分。不管是否信仰宗教,饮食都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所谓“食、色,性也”,即饮食是人的基本需求,是人类生存的前提条件。宗教禁忌通过对饮食的内容、进食的方式的限制,规定出宗教生活的边界。对于道教而言,饮食禁忌尤为重要。因为道教包容性很强,较之其他宗教道教的边界更为模糊,所以饮食禁忌使修道之人的生活变得神圣。
关于道教禁忌的研究成果至今仍不多见。2001年丁常云道长发表的《道教的禁忌》是较早的简单介绍道教禁忌方面的文章。2005年唐大潮教授发表的《道教禁忌略谈》,以时间顺序详细严谨地介绍了道教的禁忌种种。两篇文章对道教禁忌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因为它们以道教禁忌为考察对象,虽然涉及到饮食禁忌,但重点不在此,未进行道教饮食禁忌的专题考察。朱越利教授主编的《当代中国宗教禁忌》也提到了道教的饮食禁忌,但并未展开讨论其成因。至于道教饮食方面的研究,大多数文章着重于养生方面的考察。有硕士论文考察了魏晋至唐宋道教饮食的养生方面,涉及到服食时的饮食诸忌、服气时的饮食宜忌、日常及斋醮时饮食场所及方式上的神学禁忌,是道教饮食禁忌的断代研究。但并未细致地分析道教饮食禁忌的成因。本文拟从道家道教饮食思想、道教信仰和儒释二家的影响来分析道教饮食禁忌的成因。
众所周知,道教在理论上吸收了先秦道家的大量要素,并且将道家创始人老子奉为道教的教主。因为在道教理论中有大量的道家思想,以理论指导的实际生活中,自然会表现出这种思想倾向。道教一些饮食禁忌的形成则因为道家思想的影响。
道教禁忌道士追求精致的饮食。这一禁忌是道教各派共同遵守的,在道经中时常可见。《正一威仪经》是天师道的道士开始住观以后规定道士生活方式的经典。其中有:“正一饮食威仪:道士饮食满腹而已,勿求精细。”[1]《老子说法食禁戒经》:“凡道士皆当随分精粗,不得心生贪求甘美诸味。”[2]这个禁忌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因为道家认为精美的食物会让人迷失自我,分辨不出真味。真正有道德的人不会贪恋美味。道家创始人老子在《道德经》说:“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王弼注曰:“爽,差,失也。失口之用。故谓之爽。”即,饮食并非是视觉和味觉的享受,因此不要去追求食物的精致和美味。在道家另外一个重要代表人物庄子留下的《庄子·天地篇》中有:“德人者,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四海之内共利之之谓悦,共给之之为安;怊乎若婴儿之失其母也,傥乎若行而失其道也。财用有余而不知其所自来,饮食取足而不知其所从,此谓德人之容。”成玄英的疏曰:“故寡欲止分,故财用有余;不贪滋味,故饮食取足。”[3]可见,受庄子推崇的德人不贪恋滋味。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庄子的名篇《逍遥游》中曾经提到神人的形象:“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于四海之外。”这几乎成为后人对神仙的一致印象,其形象要点在于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并且可以自由飞行。汉代时经典《淮南子》更清楚地提出食用世俗食物的弊端:“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土者无心而慧,食木者多力而拂,食草善走而愚,食叶者有丝而蛾,食肉者勇敢而捍,食气者神明而寿,食谷者知慧而夭,不食者不死而神。”[4]对道士而言,日常食物无非谷类、蔬菜,有的道派可以食用部分肉类。而谷类和蔬菜会让人愚蠢和早夭。日常食物既然对人有害处,那么只要能够果腹就可以了,无须吃得太多。道教转而追求对非世俗食物的追求,如风、露、玉英等,由此发展出一套辟谷之术。
另外,有的道经还禁忌食用肉类。有的经书禁食六畜之肉、有的禁食自己和父母本命之肉,有的禁止十二辰肉(十二生肖动物之肉),有的禁止一切肉。其原因之一,在于道家道教的天人万物一体的观念。中国古代元气论认为,天地万物皆由气而生,“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而庄子提出齐同万物,“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即万物都是一气所化,无所谓贵贱。列子更是明确提出:“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5]既然万物与人同类,那么同类自相残杀则是不合情理的。因此《化胡经十二戒》中说:“戒之不食肉,心当莫念煞。含血有形类,元气所养活。”[6]867动物有血有灵气的,受元气所养,人类不应该起杀心贪吃动物肉。虽然并非所有道教派别都禁止一切肉,但是无疑,道家道教的天人万物一体思想是禁忌食用肉类的一个重要原因。
道教对肉类的饮食禁忌中,有一些是禁忌食用父母本命兽肉、己身本命兽肉和十二辰肉。《太微灵书紫文仙忌真记上经》❶朱越利《道藏分类解题》认为此经为六朝上清经;丁培仁《增注新修道藏目录》认为此经产生于东晋南朝时。记载了食用父母本命及自己本命兽肉的严重后果:
第五,勿食父母本命兽肉,则元形丧始,根本亡度,胎神号啕,绛君叫慕,三魂惨毒,魄索丘墓。此肉入口,命坠长夜。
第六,勿食己身本命兽肉,则形神犯真,泥丸减落,三宫闲门,婴儿交错,魂爽飞逐,魄求棺椁。[7]
本命信仰是中国较早的信仰之一。将十二辰与十二兽相配至迟在东汉末年就出现了。王充的《论衡》中有:“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丑、未,亦土也,丑禽牛,未禽羊也……亥,水也,其禽豕也。巳,火也,其禽蛇也……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申,猴也。”[8]148-150“辰为龙,巳为蛇。”[8]957根据人出生年份的地支,可以知道自己的本命兽。至晚到唐代时,就出现了禁忌伤害自己本命兽的信仰,柳宗元写到有人“以为己生岁直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蓄猫犬,禁僮勿击鼠”[9]。不伤害自己本命兽,就包含了不食用本命兽的含义。宋代的《夷坚志》记载了禁忌食用本命兽的故事,说有一个叫做穆度的人很喜欢斗鸡,曾经因为自己的鸡输了比赛后生气地将鸡虐待至死。后来梦到北斗七星所化的七道人责备他:“其一人曰:‘汝生于酉,鸡为属相,何得残暴如是? 今诉于阴司,决不可免’。”[10]因此,穆度一生都不再吃鸡。
道教吸收了中国传统信仰形式,认为本命神掌管着、主宰着人的性命,本命兽是本命神的象征。
出于对本命神的尊敬,也应该善待本命兽。《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凡人性命五体,悉属本命星官只所主掌,本命神将、本宿星官常垂荫佑,主持人命,使保天年。”[11]347出于对本命神的尊重,更为了避免食用本命兽肉带来的严重后果——魂飞魄散,命丧黄泉,所以要禁食本命兽肉。至于禁食父母本命兽肉,则因为害怕食用了父母的本命兽肉,会威胁到父母的生命。禁止食用十二辰肉,则一是因为除父母之外,我们还有很多至亲好友,他们有着不同的属相,为了避免给他们的生命带来伤害,因此禁食。从理论上讲,更为重要的是本命兽是本命神的象征,那么十二本命兽——无论是否是自己的本命兽——都有着相同的神性,应该避免去伤害它们。因此有的道经禁止食用十二辰肉,如《正一法文修真旨要》:“欲行先约束病人三日,断五辛十二辰肉。”[12]禁食自己本命兽肉、禁食父母本命兽肉、禁止食用十二辰肉,都是道教本命信仰的表现。
除了对饮食的内容有所规定,道教对饮食的仪范也有规定。道经中禁止北向而食。《禁忌篇》:“凡人不得北首而卧,卧之勿留灯,令魂魄六神不安多愁恐。亦不得北向吃食,北向尿,北向久坐思惟,不祥起。”[6]788那么道教是不是规定所有的行为都不能向北呢?道经中有:“凡书符当向北。”[6]741道教并不是禁止所有行为向北,而是有所区分,有的行为应当向北,有的行为要绝对禁止向北。睡觉、吃饭和大小便是日常生活中的代表性行为,书符是道教宗教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二者相比较,可见,应当向北的行为与神灵、信仰密切,禁止向北的更多与日用常行相关。学者们倾向于将世界分为两个维度,一是神圣的,一是世俗的。“迄今为止对宗教现象所下的全部定义有一个共同之处:每个定义都用自己的一套方式表明神圣的、宗教的生活就是世俗和现实的生活的对立面。”[13]1北方通常与信仰、神灵相联系,与日常行为所断绝,按照神圣—世俗的二元划分,应为神圣的空间。而“神圣空间的观念包含这样一种想法,就是重复那个原初的神显,这个神显将这个地方标志出来,切断与周围世俗空间的联系,从而使这个地方神圣化了”[13]347。道教禁止北向而食、北向而尿,正是通过切断这些世俗事务与北方的联系,达到凸显出北方之神圣性的目的。而为什么是北方,而不是其他方位具有这种神圣性呢?
《史记·天官书》中有:“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中宫天极星”即是北极星,太一常居于北极星,因此,北极星可以象征太一。《春秋说》给出了“北极”其名的解释:“北者高也,极者藏也,言太一之星高居深藏,故名北极。”[14]太一是什么呢?太一是战国时期的最高神,《楚歌·东皇太一》记录了对太一的祭祀过程。王逸注:“太一,神名,天之尊神。”[15]宋玉《高唐赋》云:“进纯栖,祷璇室,醮诸神,礼太一。”刘良注云:“诸神,百神也。太一,天神也。天神尊,敬礼也。”[16]而在汉武帝时,每年都要进行大型的祭祀太一神的活动。而在另外一些文献中,太一神又是道的代名词。《吕氏春秋·仲夏纪》:“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彊为之名,谓之太一。”因为太一是道的代名词,而北极星又代表着太一,那么北极星象征着道——不可言说的生命之根万物之源。另外,在五行与五方相配的传统观念中,北方与水相配。而水在道教信仰里十分特殊,道教经典《道德真经》云:上善若水。道教的早期信仰中水和天地并为三官,为道教的重要信仰对象。道教对水的信仰,在一定程度上神圣化了北方。
北极星由于被众星围绕,因此被认为是天枢,是气之主。“北极为天枢,以居其中不动,为炁之主,故众星环绕而归向之。”[17]实际上在道教中,北辰、北极、北斗常被视为同一的,实际上,它是人的本命神:
老君曰:北辰垂象,而众星拱之,为造化之枢机,作神人之主宰。宣威三界,统御万灵。判人间善恶之期,司阴阳是非之目。五行共禀,七政同科。有回死注生之功,有消灾度厄之力。上至帝王。下及庶人,尊卑虽则殊途,命分俱无差别。凡夫在世,迷谬者多,不知身属北斗,命由天府。有灾有患,不知解谢之门,祈福祈生,莫晓归真之路。致使魂神被系,祸患来缠。或重病不痊,或邪妖克害,连年困笃,累岁迍邅,冢讼微呼,先亡复连。或上天谴责,或下鬼诉诬。若以此危厄,如何救解?急须投告北斗,醮谢真君。及转此经。认本命真君。方获安泰。以至康荣。更有深妙。不可尽述。凡见北斗真形。顶礼恭敬。[11]347
禁止北向而食,归根到底是避免得罪本命神,以达到自己长生久视的美好愿望。
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和中国其他传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儒、释、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分支,“三教合一”在明清之际已经形成。因此,道教的发展必然受到儒、释二家思想的影响,其饮食禁忌也能看到儒、释二家的思想痕迹。
受佛教影响最大的道教饮食禁忌当数禁食一切肉类。前文已述,道教禁食一切肉类是因为万物齐同、天人一体的宇宙观。但是因为道教禁食肉类的所指说法不一,因此早期教派对此禁忌执行得并不是特别严厉。直到王重阳创立全真道后,这一禁忌才变得严格起来。全真道力主“三教合一”,吸收了很多佛教的戒律,当然更多的是汉传佛教中的戒律。汉传佛教中有禁止吃肉的规定,这源于南朝梁武帝为了培养佛教徒的慈悲之心而提倡吃素,之后逐渐形成忌食肉类的禁忌。这一禁忌是汉地佛教饮食禁忌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条,被佛教徒严格执行。受佛教影响较大的全真道,也严格地执行了禁食一切肉的禁忌。王常月的《初真戒律》中说:“一者不得杀生,二者不得荤酒,三者不得口是心非,四者不得偷盗,五者不得邪淫。”[18]他将禁止吃肉放在第二条,其严重性仅次于杀生,重于偷盗等世俗认为可耻的行为,可见,全真道禁肉的严格性。
据说,道教正一派有“四不吃”的规矩,即不吃牛肉、狗肉、乌鱼和鸿雁❶笔者所见到此说法的最早版本是1989年发表在《中国道教》上的一篇文章《张天师四不吃的传说》。据作者称,此说法由曾经任职于天师府的厨师提供。后来很多道教方面的书籍使用了这一说法,但笔者未见道教经典记载“四不吃”的禁忌。。“其原因是:(一)牛。一辈子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终生劳作,普济众生,它太辛苦了,不能吃。(二)乌鱼。人们通常说:‘乌鱼精最可恶,连自己的亲生子都吃。’但天师道友的说法与此恰恰相反,他们认为:乌鱼一到产卵期,两眼昏花,什么也看不见,只待饿死升天;乌鱼鱼崽最有孝心,宁可自己游入母嘴,给娘充饥,也不能让娘饿死,精神可贵可佳,吃不得。(三)鸿雁。失偶孤雁,终生独居,处境凄凉,矢志不渝,不再婚配,精神可嘉,不该吃。(四)狗。古往今来,人们常说:‘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终身随主、为主效劳,不可食也。”[19]笔者未见道教经典中将此四物并称的记载,仅见《虚黄天尊初真十戒》中有不食用牛、狗、雁的原因:“如牛之有功,犬之有义,雁之有序,鲤鳝朝斗。此等之肉又安忍食之?”[20]《虚皇天尊初真十戒》为宋代道书,它解释不吃牛、狗、雁是因为它们有功,不忍心食,而并没有赋予它们更多的伦理意义。明代胡文焕编纂的《新刻类刻要诀》辑录的《孙真人卫生歌》中提到不吃雁、犬、黑鲤的原因:“雁有序兮犬有义。黑鲤朝北知臣礼。人无礼义反食之,天地神明终不喜。”[21]这些动物的行为符合传统儒家道德的规范,如果人食用它们的话便是违反了礼义道德,会遭到天地和神明的抛弃的。新近的“四不吃”虽然出现时间比较晚,但获得了道教内外广泛的认同,它将儒家的忠孝仁义观念与四种动物相匹配。不吃牛,是因为它仁,吃草挤奶,辛劳众生,普度众生。不吃乌鱼,是因为它孝,舍身救母。不吃鸿雁,是因为它忠,矢志不渝。不吃狗,是因为它义。这样儒家提倡的忠孝仁义,通过道教的饮食禁忌而得到弘扬。
综上所述,道教的饮食禁忌众多,通过对其成因的论述,可以深刻地认识到道教徒心灵深处的信仰。
[1]正一威仪经[M]//道藏:第十八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257.
[2]老子说法食禁戒经[M]//敦煌道藏:第四册.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9:2161.
[3]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442.
[4]何宁.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343-345.
[5]杨伯峻.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79:269-270.
[6]张君房.云笈七签[M].李永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3.
[7]太微灵书紫文仙忌真记上经[M]//道藏:第三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402.
[8]黄晖.论衡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9]柳宗元.柳宗元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535.
[10]洪迈.夷坚志[M].何卓,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1235.
[11]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M]//道藏:第十一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347.
[12]正一法文修真旨要[M]//道藏:第三十二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578.
[13]伊利亚德.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M].晏可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4]阮元.十三经注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2324.
[15]朱熹.楚辞集注[M].蒋立甫,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32.
[16]陈宏天,赵福海,陈复兴.昭明文选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1025.
[17]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注[M]//道藏:第十七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16.
[18]王常月.初真戒律[M]//藏外道书:第十二册.成都:巴蜀书社,1990:17.
[19]剑耕.张天师四不吃的传说[J].中国道教,1989(3):57.
[20]虚皇天尊初真十戒[M]//道藏:第三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404-405.
[21]胡文焕.新刻类刻要诀[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