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种南瓜白粉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2012-08-15 00:51:12周爱军
上海蔬菜 2012年2期
关键词:白粉白粉病南瓜

周爱军

(甘肃省张掖丰乐种业有限公司 734000)

南瓜白粉病俗称白毛病、粉霉病,是一种分布广泛、发生传播范围广、速度快的病害。由于白粉病靠风雨传播,不存在无病区,几乎危害所有制种瓜类,以南瓜、西葫芦、冬瓜等大叶型瓜类为主,黄瓜、甜瓜次之,侵染严重时可侵染地边杂草、葵花等植物。所以,防治南瓜白粉病应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控制。现将制种南瓜白粉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 危害症状

南瓜白粉病菌主要侵染叶片、叶柄,茎蔓也常受害,果实受害较少。发病初期,叶面产生白色圆形或近圆形的小粉斑,以后逐渐扩展成1~2cm的圆形白粉斑,白粉在叶片的正面比背面多一些。初始白粉可以擦去,底部区域组织仍为正常绿色,严重时白粉斑迅速连成一片,致使全叶布满白色粉状物,叶片的正面及背面长出小圆形白色粉状霉点,不久逐渐扩大成较大的白色粉状霉斑,以后蔓延到叶柄和茎蔓甚至嫩果上。特别严重时,整个植株叶片被白色粉状霉层所覆盖,叶发黄变褐,质地变脆。后期有时白粉层中出现散生或堆生的有性世代的闭囊壳,先为黄色,后变成黑褐色的小粒点,直观表现为叶片可变成灰白色或红褐色,最后逐渐变黄、卷缩、枯萎,但不脱落。

2 病原特征

南瓜白粉病病原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菌纲,白粉菌目,白粉菌属或单丝壳属。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30.2~39.5)μm×(7.38~22.12)μm,分生孢子梗圆柱形,不分枝,无色。闭囊壳褐色,球形,直径67.5~122.41μm,壳内有一倒梨形子囊,内有8个椭圆形的子囊孢子,无孔口,表面有附属丝。该菌系专性寄生菌,只在活体寄主上存活。

3 浸染规律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或在温室植物上继续危害越冬,并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第2年春末夏初,气温上升到20℃以上时,它便从闭囊壳中释放出子囊孢子,靠气流传播,落到寄主表面,又开始了新一年的寄主生活。白粉菌主要侵染寄主的叶片,在寄主叶片上完成大半个生长发育阶段,吸收了很多叶片营养,同时寄主叶片也到了发育后期,因此提早枯黄。

4 发病因素

影响白粉病发病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湿度。

4.1 温度

孢子萌发的温度条件为10~30℃,以20~25℃最适宜。白粉病始发期在5月下旬~6月上旬,此期气温适宜,早晨露水多,田间湿度大,有利于白粉病发生。进入6月下旬以后,随着气温升高,白粉病处于潜伏期,进入7月中下旬,白粉病迅速扩展蔓延,全田感染,防治不及时,7月下旬即出现全田倒秧。

4.2 湿度

白粉菌比较特殊,它不像其它真菌那样需要较大的相对湿度。较大的湿度(例如有水滴存在时)反而使孢子吸水膨胀而破裂,丧失生命力。适宜相对湿度为35%~45%。

综上所述,白粉菌对温湿度的要求是不冷不热、不干不湿。

5 防治措施

南瓜白粉病流行快,传播范围广,易产生抗药性,采用单一的防治方法、单一的药剂防治效果不理想,因此,南瓜白粉病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创造不利于白粉病发生、有利于南瓜生长发育的条件,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控制。

5.1 农业防治

5.1.1 适期早播,减轻白粉病危害 针对白粉病在6月中旬发生、7月中下旬蔓延的特点,在气候条件、技术手段等允许的情况下,适期早播,争取在白粉病爆发前果实成熟,以减轻危害。不同品种的组合,父母本播期不同白粉病危害程度不同,从河西地区来看,父本播种期以4月15~25日为宜,母本以4月25日~5月1日播种为宜。

5.1.2 播种及移栽前的正确处理可降低发病率 播种前或移栽前,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或沤肥,然后深翻土地,促使病残体分解,减少病原和虫源。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虫严重的田块,在播种前穴施或沟施灭菌杀虫的药土或使用经包衣处理的种子。育苗移栽时,在苗床床底撒施薄薄1层药土,播种后用药土覆盖,然后在移栽前喷施1次除虫灭菌剂。

5.1.3 早期摘除子叶、基部叶片,延缓发病期 经多年观察发现,白粉病最早发生于子叶及第1、2片真叶。6月上旬,结合整蔓及早清除子叶及第1、2片真叶,可减少病源,延缓发病期,有利于果实成熟。避免在阴雨天气整枝,减少病菌传播及入侵,及时防治害虫,减少植株伤口。发病时及时防治,并清除病叶、病株,带出田外烧毁,病穴施药或生石灰。

5.1.4 合理灌溉施肥,提高抗病性 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开好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达到雨停无积水,大雨过后及时清理沟系,防止湿气滞留,降低田间湿度,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南瓜叶片大,田间遮蔽程度高,容易感病。播种水要浇透,前期控水,授粉前灌1次水,控制南瓜前期长势,以提高抗病性。严禁连续灌水和大水漫灌,浇水时防止水滴溅到叶面上。在肥料使用上,强调重施基肥,每667m2施腐熟农家肥4方、多元复合肥25kg;授粉后及时追肥,以氮磷钾多元复合肥为主。

5.2 物理防治

发病初期喷施27%高脂膜乳剂80~100倍液,可在叶片上形成一层薄膜,不仅可防止病菌侵入,还可造成缺氧条件使白粉菌死亡,隔5~6d喷1次,连续喷3~4次。

5.3 化学防治

目前尚未有防治白粉病理想的药剂,一般多选用粉锈宁、烯唑醇、硫磺、石硫合剂、甲基托布津、百菌清等,个别的使用石灰、草木灰防治。根据2000~2002年在生产应用中比较,各类药剂对白粉病的防治效果为:石硫合剂>烯唑醇>粉锈宁>硫磺。采用石硫合剂防治南瓜白粉病,其倒秧较其他药剂晚15~30d,烯唑醇晚8~20d。使用草木灰,由于其碱性太强,南瓜叶片易失水干枯,施用后3~5d即造成倒秧。因此,应根据不同的时期采用不同的方法、选用不同的药剂防治白粉病。经多年实践,可将防治白粉病的药剂分为三类:(1)预防性药剂:包括石灰、草木灰,可利用其碱性强的特点,用于地埂边或植株周围,以防止病原侵入。(2)早期防治的药剂:包括烯唑醇、粉锈宁、硫磺、甲基托布津、百菌清等。一般在6月上旬整枝结束后,选用70%甲基托布津1500~2000倍液或45%烯唑醇1000~1500倍液等叶面喷雾防治。(3)后期防治的药剂:主要是石硫合剂,兼有杀菌杀虫效果,早期使用容易造成药害,多用于授粉结束后,浓度要求在0.2~0.3波美度,连喷3次,到8月中旬不再使用药剂。

5.4 无公害防治

发病初期可喷洒45%噻菌灵 (特克多)悬浮剂1000倍液、2%抗霉菌素(农抗120)水剂200倍液、2%武夷霉素水剂150倍液、0.25%帕克素水剂40~60倍液、25%阿米西达悬浮剂1000~2500倍液防治,每7d喷1次,连续喷2~3次。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改用12.5%腈菌唑乳油2000倍液,防治南瓜白粉病速效、持效期长。也可选用62.25%腈菌唑·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0%二氯异氰脲酸钠可溶性粉剂400倍液,或10%噁醚唑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混用防治,效果优异。

5.5 保护地熏治

播种或定植前,棚室内用硫磺熏蒸,每100m2用0.3~0.52kg,加适量锯末,点燃闭棚,闷24h后通风播种,隔7~10d再熏1次,连续防治2~3次。

猜你喜欢
白粉白粉病南瓜
蔬菜白粉虱 秋防正当时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48
一到春季就流行 蔬菜白粉病该咋防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南瓜灯
南瓜
大灰狼(2018年10期)2018-10-31 14:47:16
保护地蔬菜白粉虱的发生与防治
新农业(2017年2期)2017-11-06 01:02:23
拉萨设施月季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西藏科技(2016年8期)2016-09-26 09:00:21
白僵菌防治温室大棚白粉虱药效试验
黄瓜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现代农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40:49
南瓜车开动啦
八十三团红提葡萄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