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蚕桑这一块要把它放在整个农业下面来看,当前农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有几个明显的标志,一个是农业研究工作已实现了国际化,研究工作不再是一个地方、一个研究所自己搞自己的了,可以开展研究机构间的合作,可以进行研究外包,可以购买研究成果,研发已实现了产业化运作,所以,我们需要什么技术,只要上网查一查,哪个地方有,买来就是了。另一个是产业布局实现了全球化,重庆市可以在巴西租块土地来种植大豆,在柬埔寨租块土地来种植香蕉,原料生产、企业加工、物流市场都按优势来进行布局。再一个是全球化后,整个产业格局都变了,作为市场把整个物流连接起来了,再加上信息技术全面进来,农业产业链的问题显得十分重要,打造完整产业链成为了整个农业发展的主流业态。从产品技术研发,到原料生产加工,到以后的订单,直到市场销售,单独抓哪个环节都有问题,生产只是基础性的环节,市场才是龙头。在研究我们的蚕桑产业上,光看到生产,永远都在一个基础的层面上,永远都处于受人支配的地位。研究一个产业,发展一个产业,需要考虑整个产业体系,这是农业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
总体上,我国农业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处于关键的历史阶段。有几个明显的标志,一个是中国加入WTO,这是一个转型,一个由封闭的计划经济向开放的市场经济的转型。另一个是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意味着由农业扶助工业发展,到工业反哺农业,这是国家政策大的趋势,大的格局,形成了由过去农业支撑工业发展,到工业反哺农业这样一个发展阶段。还有一个标志,那就是城镇化的推进,去年全国城镇化率达到51%,也就是说城镇人口已超过了农村人口,农业机械化逐步推进已成为主流的生产方式。去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额已经达到1500亿美元,占世界第三位,中国进出口贸易是顺差,而农业进出口贸易是逆差,中国成为大豆、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的进口国。这些年对农业的投资正逐步实现多元化,政府、信贷、金融、投资多元化后,农业做什么,融资渠道较多。整个农业科技革命正在推进,许多农业科技在国际上领先,与国际上的差距农业是最小的。
蚕桑这个产业同我国农业一样,处于转型的历史时期,而且更加明显。蚕桑有过辉煌的历史,丝绸曾与黄金等价,开辟到波斯、罗马、欧洲的丝绸之路,主要以丝绸贸易为主,丝绸一直是欧洲宫廷用品,几千年来丝绸价值很高,拉动整个产业发展主要是以蚕茧、缫丝、织绸为主。特别是四川,三国时期诸葛亮主要靠蜀锦筹集财政经费,蜀锦织造业十分发达。成都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有很高的文化旅游价值,值得好好发掘。解放后,国家靠蚕丝创汇,是一种特殊的国家需求,整个体制都是围绕在一根蚕丝上,所以,看桑树长不长得大,都是按养蚕来进行剪伐,栽桑养蚕技术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改革开放后,丝绸出口创汇只有几十亿美元,已不是重要的出口物质,蚕桑产业必须转型,必须寻求新的功能。
受市场影响,蚕茧波动很大,靠国家制定一个政策来发展蚕桑已不现实,必须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顺应农业发展的趋势。我一直在推进以种植业为基础,以桑产业为基础的转型,要改变封闭的、单纯的栽桑养蚕观念,是很困难的,也是很痛苦的。我们以前建立的蚕茧生产收购体系就很封闭,茧丝销售仍以外销为主,内需没有刺激起来,蚕茧这一块是支撑不起整个产业的发展,必须把整个产业链打开,建立新的产业链,拓展新的产业,由单一依靠生产蚕茧转向多元化发展。首先,对蚕桑概念要有开放性认识,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思考以什么来带动这个产业?这个产业要立足,必须要有新的需求,一个是国家战略的需求,一个是社会需求。蚕农的收益从哪里来?国家扶持只是一点,关键要从企业的收益中体现,企业赚了钱,才有能力支持蚕农。另外要有一个多元化的发展思路,关键在于现有资源的高效利用,找到新的用途,这其中,桑果、桑叶、桑枝开发潜力巨大。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紧张,必须推进机械化、省力化养蚕技术的应用。归纳起来蚕桑产业发展的方向就是“多元化、高效益、省力化、可持续”。
抓蚕桑产业的发展一定要过渡到以农业为基础,以土地为基础,也就是说的以桑为基础的产业上来。第一,整个布局要向优势地区转移,要好好研究地区优势,这是立地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资源要向优势区域集中。第二,要建立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产业体系,通过多元化终端产品的开发,使农民实现高收益。第三,生态治理任务非常紧迫,在石漠化、水土流失,干旱地区生态治理中发挥桑树的生态恢复功能,可以说“作为经济林桑树的生态效益最好,作为生态林桑树的经济效益最高。”第四,要建立以桑树为基础的产业链。丝绸后端产品的开发还不充分,丝棉及床上用品开发拉动了内需市场,潜力还很大。桑果仍以鲜销为主,桑果深度开发还不够,在全国还没有形成一个有影响的品牌。桑枝作为生物质能源的开发才刚刚起步。第五,培育特色品牌,在产业链的延伸,新产品的开发,市场的拓展要有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