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2012-08-15 00:48:40王德广许雪婷
关键词:竞争力办学培育

王德广,许雪婷

(三峡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宜昌 443002)

当前地方高校情况复杂,类型多样,既有多科性的,又有单科性的;既有地市办的,又有非地市办的;既有公办的,又有民办的;既有办学历史长的,又有办学历史短的;既有老牌本科院校,又有21世纪初才专升本的院校。毕业生有几百万涌入市场,其核心竞争力优势大都不明显,因此,在就业上造成了不少的社会问题,并陷入重重困境。这些困境已经成为制约地方高校发展的瓶颈,比如,大学生毕业时在人才就业市场选择岗位或参加国家公务员竞聘考试等环节中,整体核心竞争力优势不明显,不能顺利就业和满意就业,而继续升造或考研的人数也相对较少,因此,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大。此类问题若不加以关注并给予解决,势必会影响地方高校的持续发展,甚至会动摇地方高等教育的根基。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育面临的困境

其一,办学理念模糊,导致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优势不明显。自1999年以来,我国地方高校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承担了繁重而艰巨的扩招任务,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一些地方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在毕业就业时的核心竞争力不突出,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即使有一些毕业生找到了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社会交际能力低下,敬业精神和责任心不强,更谈不上有什么创新力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办学理念模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对人才培养的去向不能准确地把握。地处省会城市以外的绝大部分地方高校,由于受到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与市场对接和交流困难等特殊地域环境的制约,再加上长期囿于专科层次、专科教育的思维定势之中,有的甚至还在沿用专科教育的管理思想与人才培养模式。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普通教师在长期的教育与教学过程中始终坚守某块内容或某块阵地,从而导致学校的职能与责任弱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培育状况可想而知[1]。

其二,发展目标定位过高,造成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育质量下滑。目前有许多地方高校均已成为多科性院校,其特点是“学科全、专业多、综合型、多科型、规模大、速度快、质量低、没保障”,培养出来的学生核心竞争力优势不突出。其主要原因是发展目标定位过高,而且混乱;不顾学校自身的办学资源、师资队伍状况等基本条件,一味地追求所谓的“高、大、全”,不断地扩建基础设施,扩展学科领域,增设新兴学科专业和边缘学科专业等,从而导致学生规模不断扩张或膨胀,少则2万~3万人,多则5万~6万人,并以此为“优势”想尽办法拓展新校区,从而加剧了办学资源严重紧张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造成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育质量下滑。

其三,办学层次定位过高,导致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育价值取向错位。一些地方高校从一开始就将自己的办学类型定位为教学研究型大学,从而使得人才培养目标不明,出现了“重学术型人才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象,导致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陷入真空地带;还有的则一味模仿北大、清华办学模式,追求高层次的教育,积极申办硕士点和博士点;一些申请到硕士点、博士点的地方高校又想进入“211”;进入“211”后的一些地方高校又想竞入“985”高地等。总之,定位不明,层层攀高,是当前地方高校培育大学生核心竞争力面临的一大难题;不能找准自己的优势,培养不出具有核心竞争力优势的特色人才,则是一些地方高校的通病。

其四,学校服务面向模糊,从而导致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育缺乏目标和动力。地方高校的主要服务面向应该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信得过”的具有强劲核心竞争力优势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应该把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为主要的服务面向,从而进行学科规划与建设和特色专业设置,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然而,一些地方高校由于自身服务面向的模糊,既没有很好地突出服务面向的“地方性”本质特征,又没有把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强劲核心竞争力优势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贡献率进行明确定位;既没有准确地把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与地方经济建设或地方企业对人才类型的实际需求“对接”,又没有摆脱或诀别与名校强校“同质化”竞争的怪圈,因而造成了学校培养的人才毕业后其核心竞争力优势不明显。虽然也有一些地方高校提出了人才培养要“立足某市、服务某省”的服务面向,但“立足”和“服务”的涵义与优势究竟是什么,非常模糊,到底是立足和服务于区域整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全方位需要,还是立足和服务于区域发展对某一方面人才的需求等都没有明确界定;还有的地方高校则提出人才培养要“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服务面向,到底如何“面向”,如何“走向”,人才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培养定位到底在哪些方面,其依据是什么?缺乏明确的服务面向定位与培育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优势的基本思路,从而导致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目标不明,成效低下[2]。

其五,办学“雷同化”现象严重,从而导致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整体优势的缺失。首先是学科专业设置雷同。不少地方高校不是根据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和自身实际情况来设置专业,而是赶时髦,抢市场,遇到热门专业就一哄而上。从而导致这些专业毕业生的整体核心竞争力优势的缺失,到用人单位后也不是很受欢迎;二是人才培养目标雷同。不少地方高校将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高层次的学术人才层面上,大多重学术轻应用,重理论轻实践,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口号几乎都是整齐划一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不仅宽泛,而且空洞,并没有结合地方高校各自的优势和培养目标设定具体的育人规格与模式,导致在人才市场上的地方高校毕业生几乎是“千人一面”的现象[3]。

其六,专业设置狭窄,师资力量存在着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大学生的“知识力”与“专业力”等硬实力太软。时下,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中硬实力的提升主要受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制约或影响:一是专业设置狭窄或设置粗糙过时,从而导致本专业、本学科的前沿知识与体现当代科学发展的多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交叉不足,造成学生的专业知识面狭窄,学习基础不够宽厚扎实,从而影响或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发挥;二是教学中的软硬件投入和师资力量有着许多严重不足,尤其是缺乏既精通业务又有雄厚专业知识并善于通过先进的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强劲核心竞争力优势人才的“双师型”的师资力量,这已经成为制约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瓶颈;三是教学内容的陈旧与教学方法的落后,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中的硬实力的培育与提升。据笔者在调查与座谈中发现,一些地方高校在教学实践环节中,虽然具有连贯性与系统性,但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并依然采用以灌输式或填鸭式为主的落后教学方式,绝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不仅忽视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而且放弃了大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一来,学生始终年复一年,月复一月地处于机械被动的学习状态,加上一些教师由于本身创新能力或创新教育能力不强,使得学生程度不同地出现了创新思维不活跃、创新欲望弱化的现象[4]。

二、地方高校培育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与策略

当前地方高校应该积极采取规避措施,加大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力度,充分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开辟一条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努力提高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与影响力。

第一,在人才培养服务方向定位上,要牢固树立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下得去、用得上、信得过、留得住”的优秀人才的意识。一是立足于地方经济建设,无论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还是社会服务,都应该解决好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全面培育与“面向、结合、服务、提高”等问题;二是学科和专业建设一定要紧密围绕地方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与自身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育内容进行“对接”,进行调整或优化,并将重心落实到大学生的“知识力”和“专业力”的培育与提升上;三是科学研究务必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着力选择一些应用型和开发型的研究项目,抓开发、搞转化,将着眼点放在大学生的“应用力”和“创造力”的培育与提升上。总之,地方高校只有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环节上突出并抓准提升大学生的“知识力、专业力、应用力、创造力”等核心能力培育这一主线,使我们培养的大学生让地方和企业用得上,满意程度高,这才算得上是真正提高了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和影响力,也才有可能获得地方政府和地方企业的大力支持,这是地方高校赢得自身健康快速发展的基本条件或根本保障。

第二,在办学类型定位上,地方高校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重点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力、应用力、创新力”等核心能力,并突出“地方性”,努力实现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的多样化。一是在制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实施培养计划时,应抓准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为地方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二是在培养规格上,要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应用型、重实践、强能力”的培养规格去制定配套措施,并加以实施;三是在培养模式上,笔者认为,地方高校万万不要模仿名校强校模式,可以借鉴吉首大学模式。吉首大学位于湖南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山区,在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育上,不去盲目追赶中南大学、湖南大学,而是充分考虑到学校在面临特殊的地域环境导致的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与市场对接困难等实际情况,并顾及到学校自身有近80%的学生来自农村、有43%的贫困生的生源群体弱势和区位劣势环境等诸多因素,非常明智地诀别了与名校强校的“同质化”竞争,坚持走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寻找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合作教育伙伴。他们把学校自身全部的存在逻辑、全部的特色内涵、全部的功能与价值取向,都集中体现在为湘西民族地区与贫困山区的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科技发展支撑、先进思想与文化支撑的“不可替代性”上。这些诸多的“不可替代性”就是吉首大学培养的学生能在湘西地区甚至整个湖南地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不可替代性,因此,吉首大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的社会公认程度高,备受湖南人民的欢迎,甚至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赏,其主要原因就是该校的大学生们具有强劲的核心竞争力优势。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湘西地区50%以上的县级官员和40%的地级官员都是吉首大学毕业的学生,中小学75%的教师是吉首大学毕业的高才生,就连唱歌、跳舞的也是吉首大学的毕业生[5]。由此可见,地方高校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主战场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合作伙伴,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实验基地、就业基地、教改基地、师训基地”,实现“四地一体化”培养,并将着力点放在大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的培养上,逐步形成产学研结合培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机制,使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够及时直接地在企业生产实践中得到恰到好处的应用或“中试”,从而提高地方企业与社会对自身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公认性和公认度。

第三,在办学层次和水平定位上,地方高校应该以“教学型”和“应用型”为主;在科学研究定位上,应该以“应用型”研究和“开发型”研究为主,并将教学和开展应用型、开发型研究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从而重点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优势的“应用型”和“开发型”高级专门人才。在应用型和开发型研究内容的选择上,首先要紧密结合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以及地方经济建设或地方企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技术难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并通过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带动自身学科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促进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第四,在办学特色定位上,地方高校要实事求是地找准自己的特色和特色类型领域,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育与提升指出明确的奋斗方向。笔者认为,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特指地方高校在长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独有的、优于其他学校并受到教育系统内部和社会、用人单位等外部公认的优势和特性的总和。高校办学特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公认性。公认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公认性;二是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公认性。外部公认的内容主要是大学功能的履行与发挥,即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高效益的社会服务等。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公认的内容既包括自身公认的内容又包括社会公认的内容,即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办学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与管理制度、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对外交流等内容。地方高校打造办学特色应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它应该而且必须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以及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具有巨大的作用力。它既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又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结果。地方高校只有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深化自己的特色,才有可能逐步形成大学生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地方高校也只有保持并不断地强化培育自身已有的特色,才有可能形成和提升自己的综合核心竞争力[6]。因为核心竞争力是大学办学特色的重要标志,特色又是核心竞争力的一面旗帜,它们水乳交融,密不可分。评价一所大学是否有特色,其实就是评价一所学校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惟其如此,地方高校应按照地方经济建设和人才市场实际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新型专业,开设相应课程,把打造特色转移到培育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优势上来。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自身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7]。

第五,地方高校应尽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富有活力并集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应用开发和实践经验丰富于一体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提供强有力的导师队伍保障。首先,地方高校要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既要抓好新任教师的职前培训,又要加大在岗教师到大中型企业挂职锻炼的力度,也可以通过在职培训和鼓励年轻教师与社会各部门或企业开展技术合作,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将理论与解决企业技术前沿难题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提升年轻教师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培育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提供经验借鉴;二是通过引进兼职等途径,聘请大中型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逐步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既有较高学术水平又有较强应用能力的教师队伍,以满足培养具有强劲核心竞争力优势人才的需要[8]。

第六,指导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尤其是要多读、多背中国精典著作,不断增加他们的阅读量,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拓宽人文知识面。要培养大学生健康的读书兴趣和高尚的读书品位。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所收获,能够进一步开启大学生创新的心智。培养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兴趣与习惯,加惠于他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情感的陶冶,最终将会落到多思、深想和创新的层面上,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多想出智慧,多背能创新。比如,从《论语》中,大学生们可以学到智慧的提升并追求高尚道德情操;从《史记》中,可以学到严肃而又厚重的历史责任感和创新激情;从《正气歌》里,可以学到人格的刚烈与尊严;从鲁迅先生那里,可以学到批判现实的创新精神等。总之,大学生可以从读书中学会为人处世的方法与技巧,尤其是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们的著述中不仅可以学到他们高尚的人格,还可以学到许多创新的思想和方法。

第七,认真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品质,精心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育与提升提供精神动力。一是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思想政治品质决定了大学生今后发展的方向和服务方向,也决定着大学生未来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取向;二是培养严谨的科学道德品质。科学道德品质培养将对大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进取精神和价值目标起到科学的校准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解放学生的思想,使学生敢于向传统挑战,不迷信权威,不轻信已有的结论;三是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这是一个成功者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集“意志、兴趣、情感、性格、专注力”于一体的综合心理品质。创新活动需要充分发挥高度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要能动地发挥创造力,必须有优良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这是一个人创新的原动力和内驱力。

[1]姚加惠,潘懋元.新建本科院校的现状分析与准确定位[J].龙岩学院学报,2006(4):113.

[2]董泽芳,刘桂生.地方高校发展目标定位刍议[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5):99.

[3]潘懋元,车如山.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5):38.

[4]陈 澎.构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模式[J].科技广场,2007(4):198.

[5]王德广,田秋雪.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育实效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111.

[6]李志平,魏永健.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的理论基础与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7):22-23.

[7]刘万伦,王传旭.论新建本科院校的科学定位[J].中国高教研究,2005(7):85.

[8]王义遒.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面临的挑战[J].中国大学教学,2007(2).

猜你喜欢
竞争力办学培育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6:32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南风窗(2015年11期)2015-09-10 07:22:44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中国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 14:44:39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