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宪 赵剑云
(1.2.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 100081)
参政党理论研究
浅析参政党社会功能与政治功能的关系①
郑 宪1赵剑云2
(1.2.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 100081)
本文明确了参政党功能内涵,分析了参政党政治功能与社会功能的关系,分析了我国参政党功能实现中存在的问题,探寻了开发参政党社会功能和促进参政党政治功能的路径,认为参政党功能开发可以夯实参政党合法性基础,为发挥参政党作用提供理论和价值支撑。
参政党 社会功能 政治功能 开发功能 路径选择
近几年,作为参政党价值重要体现的参政党功能问题,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成为拓展参政党理论研究视野、深化参政党理论研究的又一热点问题。我们选取准确认识参政党政治功能与社会功能的关系、推动二者相互促进、更好发挥参政党作用的研究视角,通过明确参政党功能的概念和内涵,辨析参政党政治功能与社会功能的关系,分析我国参政党功能实现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开发参政党社会功能、促进参政党政治功能的路径选择进行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学界。
政党的功能是政党在社会生活中应承担的角色体现,也是政党在维持社会体系结构的连续性上所起的作用。政党的功能体系大致包含代议、表达、社会整合三大部分。
根据对政党功能内涵的分析,结合我国参政党的性质、定位和政治实践,我们认为,参政党功能,是指我国各民主党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系统中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功能有机结合,通过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辅助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管理国家事务,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的作用。这种功能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归纳为利益表达、民主监督、社会整合和政治社会化四个方面。
利益表达是指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都是一定社会阶层利益的代表。从政党的政治意义上讲,只有代表了一定社会阶层的利益,从而获得该利益群体的广泛支持,政党才有可能在政治舞台上获得一席之地。因此,对于政党来说,这种支持力量是其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当前参政党的利益表达主要是协助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是就不确定群体的具体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行表达。一方面参政党协助中共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将各自所联系的阶层和群众的利益通过一定的利益综合过程,实现向核心政治系统的集中表述。
民主监督是指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在四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对“国家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重要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贯彻执行情况、党委依法执政及党员领导干部履行职责、为政清廉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政治监督,并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各项工作提出意见、批评、建议。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对执政的共产党的民主监督,是一种高层次、有组织、有着广泛群众代表性、政治性和党派性的监督形式。
社会整合是指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对不同利益集团利益诉求的收集、整理、表达,并使之能够对政府决策过程产生有效影响的政治功能。具体表现为,帮助或者代表不同的社会利益诉求获得在制度内充分表达的机会,使不同的利益群体、不同的利益诉求,都能够在制度内找回失落的自我。社会整合功能的有效前提是执政党和参政党对各自所代表的多元利益主体地位的相互认可,并确认不同的政治集团、利益群体在法律范围内的共同存在与共生进化的机制,以体现政党政治的包容性。参政党社会整合功能的最大意义在于能提供在社会结构中愈来愈有意义的差异性利益,这既是民主党派在转型过程中的价值所在,也因此对民主党派的自身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政党首先与政权紧密相关,因此,在政党的功能结构中,与政权紧密联系的政治功能无疑是政党的主要功能。然而,从政党的产生来看,政党本身是社会一定阶级、阶层利益的代表,夺取和掌握政权只是维护政党所代表利益的必要手段,而不是政党活动的全部。从政党功能的实现过程来看,通过组织政治参与,整合不同的社会利益,作为特定阶级或阶层的利益代表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要事进行协商,行使监督权利,发挥整合不同阶层利益、协调社会关系的作用,这些活动使参政党具备了其他社会团体所不具备的独特的社会功能。因此,根据我国参政党的实践活动,可以把参政党功能细分为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
1989年《意见》明确指出:“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这为我们规范参政党政治功能提供了内容和逻辑起点。通过对参政党整体功能内涵的分析并结合其政治实践,我们认为,参政党的政治功能大体可以包括政治主张功能、政治参与功能和政治监督功能。[1]其中,政治主张、政治参与功能是参政党利益表达功能和政治社会化功能在政治领域的集中反映,政治监督功能是参政党民主监督功能的本质定位。
政治主张功能是指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态势,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呼应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或者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进行政治提醒,共同致力于现代国家建设,推进人民民主。
政治参与功能是指参政党作为一个政治参与主体,在国家各个层面政治生活中都具有自身的政治地位,能够作为政党组织参与政治生活。参政党的政治参与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参政党在政治参与过程中具有平等性。其次,政治参与功能要求参政主体的政治参与过程具有开放性。第三,政治参与功能强调民主党派政治参与的组织性。因此需要把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的政治参与,与民主党派作为代表人士的政治参与区分开来,更加突出民主党派作为一个政党组织进行政治参与的政党性、组织性、代表性(请注意这里是强调,而不是指参政党政治参与的全部)。
参政党民主监督的性质是政治监督。政治监督的内容主要是:国家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重要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贯彻执行情况,中共党委依法执政及领导干部履行职能、为政清廉等方面的情况。
参政党政治监督有三个特点:首先,政治监督的重点是执政的共产党。因为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整个政治生活体系中占执政地位,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领导者;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对执政党的监督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其次,政治监督是一种纵向的双重行为。政治监督既可以从上到下进行监督,即监督各级党政机关的廉政勤政情况,防止和消除各类腐败现象;又可以是从下到上的活动,即反映参政党党员和代表所联系的群众的建议和批评,以及各种意见。再次,政治监督是组织化的有序监督。与其他监督形式相比,参政党的政治监督充分体现出其组织性和有序性。
根据参政党功能的内涵,我们认为其社会功能包括社会服务功能、社会整合功能和社会反馈功能。社会整合功能又可细分为社会管理功能和协调稳定功能,是参政党在社会领域中发挥参政议政作用的反映,社会服务、协调关系和社会反馈功能是参政党政治社会化功能在社会领域的集中反映。
参政党社会服务是民主党派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所从事的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做贡献的实践活动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表述,是我国参政党功能的特色,也是对政党功能的一个拓宽和创新,可以从多角度认识其意义和作用。比如:社会服务功能是参政党政治功能的基础和载体,是为履行政治职能服务的,是参政党政治职能的延伸和拓展。社会服务不仅是民主党派展示自我形象的窗口,是参与实践、开展调研的有效途径,也是各民主党派彰显其社会价值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参政党的重要政治任务,因而一直受到参政党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
参政党社会服务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服务相比,其特点在于:第一,民主党派的社会服务是集政治价值、党派价值、社会价值于一体的参政议政行为。民主党派通过社会服务,可以达到对外提高党派形象和影响,对内增强党派凝聚力和党派成的责任感的作用。第二,民主党派社会服务与参政议政(包括民主监督)、自身建设联系紧密。
社会整合功能是指在我国社会多元化和多样性并存发展的进程中,参政党在参与整合各阶层利益、拓展有效的参政空间、缓解社会分化、促进社会整合与互动等方面应该发挥的作用。参政党的社会整合依据作用范围的不同可分成两类,一是在各个参政党内部所联系的阶层、人群范围内,参政党进行的利益整合、意见综合的行为;二是在各个参政党之间、参政党与执政党的党际之间所进行的协调沟通相互利益、共同维护社会稳定的行为。参政党的社会整合行为在不同的范围之间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参政党社会整合功能细化,可以分为社会管理功能和协调稳定功能。社会管理功能是指参政党协助中共在社会各阶层、利益团体整合、分配市场有效资源的过程中所应该发挥的作用。协调稳定功能分两方面:一方面是沟通社会,消除摩擦;另一方面,引导民众在体制内遵守政治秩序,进行政治参与。
发挥对社会的协调沟通、维护稳定的功能,是我国参政党区别于其他国家在野党、反对党的最根本的标志,也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政党制度的重要的特点和优点,是由我国参政党的特殊属性和地位、作用决定的。
社会反馈功能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参政党各成员在履行社会功能的过程中,对存在的社会问题进行综合反馈,帮助中共科学决策以及协助决策实施的科学化、合理化。二是参政党在实施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充分吸取本阶层和群体的意见、建议,上升为本党的参政意见或主张,在多党合作制度的框架内积极地与中共进行政治协商,开展参政议政活动。
1989年《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肯定“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共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我国政党制度的内在结构进一步确认了参政党在中国政治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凸显了参政党作为一支特殊的政治力量在政治权力运行过程的重要作用,同时赋予了民主党派以参政党身份参与中国政治体系运作的政治功能。因此参政党政治功能是核心功能,决定着社会功能必须服务于政治功能。
另一方面,参政党充分发挥社会功能是其政治功能的本质要求。作为政党进行的社会实践,是参政党的政治功能在社会领域发挥作用的反映,是参政党政治功能对社会功能要求的体现。
(1)参政党社会功能是其履行政治职能、发挥参政作用的突出表现。参政党的社会功能是基于参政党作为政治组织所具备的社会属性而言的。通过社会服务、社会管理和社会反馈,达到宣传政治主张、有效参政议政、进行政治监督的目的,切实履行参政党的职能,这是参政党开发社会功能的根本意义所在,也是参政党在我国现有的政治体制内发挥作用的突出表现。
(2)参政党社会功能是政治功能的基础和外化,反过来制约和决定政治功能的方向和尺度。如果参政党的社会功能开发程度相对完备,其高层次的社会服务水平、高水平的社会整合能力和有效的社会反馈意见必定能够帮助参政党在参与国家政治、社会生活过程中占据比较大的分量;参政党政治主张水平、政治参与程度、政治监督能力都比较高,必将促进参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政治功能日渐突出。反之,如果参政党的社会服务水平低下,社会整合程度低,如文化整合、制度整合、规范整合等不完善,社会管理和社会反馈能力不高,既不能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参政党协助中共参与协调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利益冲突,又不能代表本党派成员的利益向上反映成员的诉求,以及反馈本党派所联系的那部分社会阶层人士的意见。如果参政党拿不出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科学性的主张和见解,参政党的政治监督软弱乏力,缺乏实效性,那么,参政党的政治实践就会因没有基础和特色,使其政治作用微弱,政治功能弱化,甚至会因为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无法与执政党能力的要求相匹配而被边缘化,而不得不退出政治舞台。
1、开发参政党社会功能有助于提高参政党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能力和水平。也就是说,参政党履行政治功能需要社会功能为其夯实基础,为发挥参政党政治作用提供社会基础和理论支撑。
2、开发参政党社会功能有助于坚持和完善我国政党制度。从一般原理的角度来讲,一个共同体的组成部分相互依存性越高,作为构成整体的个体部分的存在和活动就愈显其地位的重要。对参政党的功能而言亦是如此,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和效果如何,直接影响着政治功能的开发与完善。从我国的政治制度的角度来看,参政党社会功能的开发也影响着多党合作制度的发展。[2]
3、开发参政党社会功能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社会稳定很大程度上需要不同的政党表达不同的利益诉求,从而使社会不满情绪比较容易得到释放。参政党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其社会整合功能、社会反馈功能恰恰反映和代表了各自所联系群众的具体利益和要求,不但可以弥补共产党在吸纳民意方面的很多盲区,而且有利于执政党和政府更全面地了解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通过协调利益关系实现全社会利益的最佳整合。此外,在参政党的社会整合功能中,本身就具备了协调稳定的功能,在其履行职能的过程中,往往不会局限于各自所联系对象的具体利益,而是会从全社会广大民众的利益出发,为解决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建言献策,这就扩大了参政党社会整合的范围,从根本上优化了我国政党制度的社会整合功能,扩大了我国政党制度社会整合的边界和张力区。[3](P112)
4、开发参政党社会功能有助于提高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参政党不是决策者,但通过参与重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可以促进执政党民主科学决策,成为执政党的参谋和助手,让决策者能听到各方面不同的声音,广纳民意,广聚民智,从而使公共决策的质量更高,失误更少,这正是参政党政治功能的外在表现。
5、开发参政党社会功能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准确把握参政党的功能定位,正确区分和认识参政党的政治功能与社会功能,以社会功能的开发促进政治功能的发展,不仅可以使参政党成员理性地认识自身的责任,更加自觉地发挥作用,而且可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
当前开发参政党功能存在的问题可以从政党意识形态、政党组织、政党领袖和政党绩效四个方面来分析。[4]
从政党意识形态看,参政党的政党属性和政党目标遭到部分人的怀疑和否认而使其政党意识弱化,这直接危及到参政党存在的政治与社会意义,并进而影响到参政党各项功能的开发。从政党组织程度方面看,由于时代的变迁决定了参政党由旗帜性人物领导向集体领导过渡,对领导班子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而民主党派的地方组织尤其是基层组织薄弱,缺乏专职干部,缺乏影响力、凝聚力和活力,党员基层组织工作状况与民主党派事业的发展要求相比差距甚远。参政党组织的不能适应发展要求的种种问题导致了参政党的政党功能开发度受到削弱。从政党领袖方面看,随着社会发展,老一代的政党领袖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一大批新的年富力强的政党领袖走上了领导岗位。他们虽然具有学历高、视野开阔、接受能力强的优点,但同时存在社会阅历浅、缺乏行政锻炼的缺陷。从政党绩效方面,社会公众对民主党派参政绩效的认同度降低,甚至对参政党存在的意义产生了怀疑。“恩赐论”、“摆设论”、“花瓶论”等观念较为盛行。以上都是制约参政党政治功能发挥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参政党除了继续发挥其诸如参与政治过程、影响公共政策方面的政治功能外,在社会转型期,应该并必然会更加突出其社会功能,发挥其应有的优势,承担起协助执政党推进整合多元化社会、表达各方诉求、协调各方利益的使命。具体来看,开发参政党社会功能的主要途径包括如下几方面:
1、社会服务功能需要特色化、机制化。完善参政党的社会服务功能,在做好已开展的工作的同时,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建立健全参政党与其代表对象的联系机制,体现参政党社会服务功能特色化的要求。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利益表达机制。需要设计和建构一套完善的制度、程序,规范服务过程,确保利益表达的有序。要通过社会服务紧密联系本阶层群体,使参政党对服务对象有充分了解,在此基础上依据综合服务机制,创新群众利益表达载体,保证联系对象的发言权,更注重他们的利益要求和愿望能够得到通畅的表达,协助中共和政府做好沟通思想、理顺情绪的工作,促进社会和谐,从而保证参政党在履行职能、发挥作用过程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有所作为。
2、社会整合功能需要系统化、综合化。发挥参政党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整”与“合”的作用。具体来说,即一方面推进社会管理功能的系统化,另一方面推进协调稳定功能的综合化。各级参政党组织必须对收集上来的各种要求和意愿进行认真的调查核实和分析研究,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既要搞清楚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的民众各自具体的利益,更要搞清楚联系对象的整体利益,乃至社会的整体利益;既要搞清楚什么是民众的眼前利益,更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的长远利益,在参政议政时能做到把握全局。在此基础上形成本党派的政策主张和建议,并进入政治系统,影响公共决策。[5]
3、社会反馈功能需要多元化、信息化。完善参政党的社会反馈功能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方面必须拓展参政党反馈形式的多样化,建立长效信息反馈模式。做好这项工作,首先需要积极开拓信息渠道,推进信息的互动交流。在打造“电子政务”的基础上,利用网络加强党派内外的“双向沟通”效能,建设以参政党基层党组织为终端信息单元的信息采集、发布系统,形成“信息化组织平台”。另一方面必须应对信息化的挑战,探索建立符合自身定位的网络政治模式,即通过“借力”来积极参与网络政治。一方面可以利用其他社会知名网站的影响,或建立专版,或开设论坛,或接受网民对话,以及发布新闻等等,扩大自己的影响。尤其在国家重大活动中,既可以是参政党主动联系各网站,同时也可以是各网站主动追踪、报道、分析、评论各参政党的详细主张及其活动;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党派成员自身具备的高素质人才优势,鼓励成员建立个人“政治博客”,更好地参政议政、民主监督。[6]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性意见:
第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这一基本政治制度中,需要有强大的中国共产党来进行领导,但也需要有相应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一道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开发各政党功能,包括参政党功能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第二,参政党在与执政党一道努力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果中国共产党强大,而参政党发展的能力与之不相称,缺乏平衡社会的能力,那么社会和谐的理想状态就不能实现。
第三,参政党在中国政党制度框架中作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体现了我国政党政治的特征。而作为独立的政党,充分发挥参政党的政治功能是其存在、发展的根本价值之所在,其一切功能都是为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发挥作用而服务的。因此,要充分发挥参政党的政治功能,就必须通过开发参政党的社会功能为其政治功能服务,这就使得当前开发参政党社会功能的任务具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是参政党政治功能与社会功能良性互动的最佳效果。
第四,对参政党功能的开发必须建立在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之下,使其更加自觉、更加有序、更加规范地进行。我国参政党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政党类型,其理论建设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供参照,参政党的功能开发期待着更多人来思考,需要执政党和参政党一起进行“顶层设计”。
本课题仅初步分析了参政党政治功能与社会功能的内涵和相互关系,提出开发参政党社会功能的意义、存在问题和路径选择的意见。当前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还没有系统和规范的论述,我们仅依据自己的研究,对参政党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关系问题提出以上管见,以就教于学界。
[1]肖存良.参政党的政党功能开发与政党关系和谐[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33.
[2]张宏艳.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功能[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6):30.
[3]张惠康.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格局中的参政党能力建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4]柴宝勇.论中国的参政党认同:问题及对策——基于政党认同形成基础的分析[J].探索,2011,(3):72.
[5]黄天柱.多元社会与民主党派的社会整合功能[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1,(1):106.
[6]辛刚国.民主党派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路径选择[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1):8.
D665
A
1671-2803(2012)05-0015-06
2012-08-18
本文系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2011年度招标课题的成果精编稿(11ZSYZB05)。
[作者简介]1.郑宪(1956—),女,北京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教研部参政党建设教研室主任、教授;2.赵剑云(1982—),男,山西高平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主任科员。
责任编辑:王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