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网络舆情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2-08-15 00:52马凌锋
关键词:群体性舆情网民

马凌锋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芜湖241000)

基于高校网络舆情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马凌锋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芜湖241000)

随着网络在高校中的渗透和普及,网络舆情对“90后”大学生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分析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及其对“90后”大学生的影响,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网络舆情;“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它主要是以电子邮件、网络聊天、电子公告板(BBS)、博客等为信息传播途径,以网民为信息传播者的网络言论汇集。

据我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8次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指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4.85亿人、手机网民3.18亿人。目前网民的最大群体仍是学生,特别是大学生,95%的大学生都是网民,可以说网络的触角深入到了他们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随着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第四媒体”和以手机为载体的“第五媒体”的渗透和普及,网络越来越成为各种社会思想交锋的前沿阵地。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

在高校中,大学生网络舆情与其他网络舆情相比有其特殊性,它是特指大学生网民对网络上某一特定的人物或事件广泛关注,形成有一定影响力、倾向性的网络群体性意见或言论,并可能演化成现实中的学生突发事件的网络行为。大学生网络舆情除了具有网络舆情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

(一)时间的突发性。由于网络具有即时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当一些热点事件被发布到网上,大学生网民就会在最短的时间里浏览到这些信息,并采取新闻跟贴、论坛讨论、网上投票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他们在面对社会焦点、热点问题,尤其是对高校管理及大学生利益产生不满时,有更强烈的见诸于网络的诉求,能迅速诱发大量大学生或社会网民的普遍关注和认同,使事件的影响得到扩大,从而形成网络舆情。特别是“90后”大学生,他们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往往抱以较高的热情,并且容易受到网上舆论信息的引导,从而使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形成表现为时间上的突发性。

(二)内容的多元性。互联网是大学生获取信息、发表言论的重要渠道。“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更敏感、接受新生事物快,价值取向也日趋多元和现实。网络特有的快捷性、隐匿性、交互性、信息海量等特点,使得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内容具有明显的多元性。从校内看,食堂饭菜、寝室管理、学校收费、教师授课等;从国内看,领导干部贪污腐败、国内重要体育赛事;从国际看,总统换届、领导花边新闻等,这些都可能成为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并进而形成网络舆情。

(三)影响的广泛性。由于互联网快捷的传播速度,网络舆情的影响突破了媒介时间上、地域上的限制。主要表现为:校内舆情校际化、局部事件全国化、国内事件国际化。当一个热点问题在一所高校中展开讨论,形成舆情,这种讨论通过网络会迅速传到同一省市或国内的其它高校,甚至会流传到社会上,更严重的是一些具有不良企图的人有可能把这些讨论发到境外的网站上,从而造成国际上的舆论影响。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这些特点作用于“90后”大学生身上,必然会对他们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网络舆情对“90后”大学生的影响

“90后”大学生追求个性、追求民主,渴望被理解、被尊重,有强烈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对社会关切度高,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但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塑型期,对社会舆论的辨别力和抵抗力明显较弱。结合网络舆情的特点,“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极易受到网络舆情的多元影响。总的来看,正面和负面两个方面的影响都有,尤其负面影响更应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重视。

(一)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

1.增强民主意识,促进自我实现。网络舆情能够增强大学生民主公平意识、自由平等意识和法治观念等现代价值观念。网络对每个网民都是平等的,参与网络讨论更是如此,大学生参与网络讨论、表达意见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他们民主政治参与习惯和现代平等、自由、法制观念的培养。同时,网络的开放性和隐匿性,可以让大学生在论坛上畅所欲言,释放在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困惑,宣泄内心的痛苦和愤怒,以减轻对现实社会造成的压力和可能产生的危害,成为大学生宣泄情绪、表达诉求的聚合平台。2009年10月,在网络舆情关注及参与互动下北京市宣武区人民法院首次确认大学生劳动主体地位,维护了大学生合法权益。此类网络舆情的参与互动使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得到不断深化。

2.引领调节价值目标,评判督促价值选择。现代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网络舆情的参与广泛性为大学生提供了多元的价值目标选择,有时甚至能够引领大学生价值目标的走向。大学生在参与网络讨论、浏览网络信息的同时能够引导他们正是自我存在,从而寻求自我的意义。通过网络舆论,当代大学生更容易了解民情、民意,掌握社会思想状况和倾向,能够促进大学生与社会的融合,促发大学生自觉的角色认知、促进其对学习价值、生活价值以及人生价值等的追求。

但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的后现代性特征,使得网络舆情对“90后”大学生的影响就是一把“双刃剑”,在产生积极的正面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小视的负面影响。

(二)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1.网络舆情监督、维权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会发现当网络监督不到位、网络维权过度发展并被异化时,可能造成“绑架”媒体、煽动民愤,甚至直接左右事件结果的“网络审判”。如由于思想认识水平和信息的不对称的局限性,大学生网民在短时间内很难理清事情背后复杂的社会、心理动因和真实情况,从而被“绑架”,而一旦大学生了解了真实情况后则会他们的心理造成伤害,甚至扭曲,产生负面影响,有碍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如2011年11月12日,有网友在微博上发出消息称,海南师范大学有两名支教女生被当地两名领导轮奸,此消息一出,立刻引来众多网友参与讨论和求真相,有人认为是本身大学生有问题,有的对当地领导愤恨等等。但经过当地警方的调查之后,发现事实真相并非如此,只是由于这两名学生支教的地方偏远,手机信号不好,导致暂时无法联系而已,并未被强奸。

2.网络舆情可控性弱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正处在转型期,社会各种调控机制有待完善,网络舆情可控性弱导致的不良影响也随之暴露。大学生处于身心成长的特殊时期,社会经验缺乏,对错误思想的辨别力、抵抗力不够强。常见的网络牢骚易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塑型期的大学生产生心理阴影,质疑社会的阴暗,变得愤世嫉俗。我们往往会有这种感觉,辅导员或思政课教师在班会或课堂上的一节课的正面教育不如学生在网络上用一分钟时间看到的一则负面新闻或消息的影响力。

三、网络舆情视阈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树立阵地意识,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红色主题网站。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出现及其在中国的迅猛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改变观念,积极利用网络媒体,充分发挥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具体来说,我们要树立阵地意识,主动占领网络、通过网络来引导“90后”大学生。江泽民同志指出:“意识形态领域,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去占领。”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再次强调阵地意识,指出:“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必须坚持正确导向,互联网站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

(二)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网络道德修养。以网络舆情为视角,探究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预防和应急中的舆情状况及变动,对增强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警和应急能力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因此,高校要加强对“90后”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实现大学生网民自律。网络只是信息交流的平台,网络舆情的发起、发展,高校中大学生网民是网络世界的主体,要想从根本上杜绝网络虚假信息、过激言辞的行为,必须加强“90后”大学生网民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大力宣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宣传互联网络荣辱观,人人从我做起,文明上网,绿色上网,实现大学生网民自律。在这个问题上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要发挥骨干作用和主渠道作用,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教育。

(三)健全利益表达诉求机制,畅通校情民意表达渠道。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渠道,高校面对网络舆情的新形势、新情况,要尊重大学生民意、及时公开信息、适度开放言论自由,打开舆论监督的空间。一是要构建理性宽容的对话机制,促进公共空间内的有效沟通。高校管理部门要拓宽学生的利益诉求渠道,保护其舆情表达的权益,引导学生利用正式组织和社团等途径来表达利益诉求。如华东师大建有“学生参议制”,组织学生每月以专题形式召开参议会,配合相关职能部门、院系,对学风建设、后勤服务、学生党建、数字化校园建设献计献策。二是要积极做好大学生的情绪疏导和转化工作。网络舆情问题都是在不良情绪积聚的情况下经突发事件的刺激而促发的,因此必须重视情绪的转化及疏导工作,使大学生的不良情绪有宣泄场所并得到及时释放。三是要建立宽松的道德生活环境。建立有效的人性化的学生生活管理制度和道德评价体系,尊重学生需求,解决实际困难,加强交流沟通,为大学生个人权利的表达和实现提供空间。

(四)建立网上网下联动机制,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突出的就是群体性事件,在基于网络舆情的高校群体性事件发生后,要快速反应,积极应对,尽可能控制局势,遏制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恶性蔓延,将其影响降到最低,高校要建立群体性事件网上、网下联动的应急处理机制。一是群体性事件发生以后,高校要发动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理机构,启动网上网下应急预案,相关部门和人员按照分工和职责要求,全面投入到危机事件的处理中。二是在事件的处理过程中,要及时在网上发布事实信息、通报情况并确保信息发布的准确、客观、全面,稳定校园秩序,疏导大学生情绪,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动荡。同时要加强与社会媒体的联系,保证事件处理过程中的公平、公正、公开,消除外界民众的猜疑,维护学校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三是群体性事件解决以后,高校要尽快恢复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并在网上公布、反馈处理信息,开展评论和引导,引导大学生对群体性事件的正确认识,消除事件对高校的影响。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考察工作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掌握校园网络舆情,认真分析舆情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并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陈均土.高校网络舆情问题及其破解[J].思想教育研究,2010,(11).

[2]汤力峰,赵昕丽.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应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

[3]周斌.关于网络舆情与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10,(12).

[4]刘毅.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J].理论界,2007,(1).

[5]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8):79-82.

猜你喜欢
群体性舆情网民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舆情
密切党群关系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作用及途径
舆情
舆情
谈涉警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之策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
论网络与群体性事件
2012年上半年群体性事件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