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托尼·莫里森小说死亡主题的分析

2012-08-15 00:52马兰
关键词:赛斯美国黑人宠儿

马兰

(兰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730030)

对托尼·莫里森小说死亡主题的分析

马兰

(兰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730030)

托尼·莫里森是一位有着强烈种族意识的作家,面对黑人的过去与现实,在作品中倾注了自己对同胞命运的关心和同情,始终把黑人的历史和前途作为作品的主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死亡主题是作者始终怀揣在心又未直接表露于笔端的内容。本文通过分析莫里森小说中死亡的不同表现形式和对社会的批判来发掘这一主题的深层内涵,从而更好地了解作品以及作家的写作意图。

托尼·莫里森;死亡;黑人;文化

一、引言

自上世纪以来,美国黑人作家在美国文学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她们对推动美国文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长期以来,美国黑人一直处于政治经济受压迫的状态之下。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黑人传统文化也面对着白人社会文明的严峻挑战。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正处在战后重建时期,这一时期的黑人处于政治上被种族隔离并剥夺了公民的权力,经济上遭到剥削,还有针对黑人的种族暴力的状态中,这些都使得黑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也正是托尼·莫里森开始创作的时期。

托尼·莫里森,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被公认为当今世界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她本名克勒伊·安东妮·伍福德 (Chloe Anthony Wofford),1931年2月18日出生于俄亥俄州一个黑人家庭,父亲是造船厂的焊接工人,母亲是唱诗班的一员,她从小就受到黑人文化的影响,对非洲文化遗产和文学有着浓厚兴趣。1949年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当时专为黑人开设的霍华德大雪,攻读英语和古典文学。1965年,莫里森开始担任蓝登书屋出版公司的高级编审,这份工作使她有机会更多地接触美国黑人社会。瑞典文学院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中这样评论她的作品:“以其非凡洞察力和诗情画意的小说把美国现实的一个重要方面写活了。”作为一个黑人作家,托尼·莫里森用其独特的思考方式和文笔不断向世人展现出美国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其作品也凸显出在白人文化冲击下她对黑人文化的固守和召唤。代表作品有:《最蓝的眼睛》(1970)、《秀拉》(1973)、《所罗门之歌》(1977)、《宠儿》(1987)等。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她的前三部小说在中国翻译并发行以来,受到了国人对她的关注并开始对她的作品进行研究。托尼·莫里森是一位有着强烈种族意识的作家,面对黑人的过去与现实,在作品中倾注了自己对同胞命运的关心和同情,始终把黑人的历史和前途作为作品的主题。写黑人在美国社会的生存困境,揭示蓄奴制和种族歧视对黑人的精神摧残,写白人的价值观念使黑人人性造成扭曲,也写黑人社会内部对自己同胞的排斥和伤害。她写人的精神世界、心路历程,内心的创痛、骚动和渴求,写对自我的寻找和对自己文化之根的追寻。黑人要实现自己的生存价值,要找回尊严和独立的自我,必须保持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从而才能有真正的生活。本文将探讨莫里森小说中的死亡表现形式,进而揭示作者对社会的批判;探讨黑人文化在白人文化的包围中为了生存是如何使自己异化、斗争、寻根、找寻自我最终超越自我,认识生与死的。

二、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死亡表现形式

(一)自我毁灭

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黑人小女孩佩科拉一直渴望得到一双蓝眼睛,因为在她看来能够拥有一双和白人孩子一样的蓝眼睛就可以拥有像她们一样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她们的认可和关爱。然而,在被自己的父亲强暴后她怀孕了,而她的孩子也夭折了。皂头牧师欺骗她说只要给他家的狗喂上这个东西吃她就会有一双蓝色的眼睛,于是她就那样做了,可是当她亲眼看到因为吃了自己给狗喂的东西致使那条狗痛苦死去的时候,她的精神彻底地崩溃了。从那以后,她以为自己真的有了一双蓝眼睛,整日像行尸走肉般穿梭在街头。她的肉体虽然没有被折磨致死,可她的精神灵魂早已不属于她自己。黑人女孩这生不如死的悲惨遭遇鲜明地揭露了在白人文化的包围下,黑人无法得到认同,他们的价值观也被白人的同化了。[1]

(二)为拯救而死

在小说《宠儿》中,赛斯这位黑人母亲不遗余力地保护她的孩子,当面临白人要伤害她们的时候,她不得不采取杀死自己的孩子的极端方式来维护孩子生存的尊严,免受白人对孩子的毒害。母爱是伟大的,在这部小说中的母爱并不是畸形的而是让人痛彻心扉的。死亡成了黑人反抗白人的一种极端方式;也反映出在白人的残酷对待下,黑人女性所表现出来的宁死不屈的精神。[2]

(三)超越死亡

《所罗门之歌》突出了一个黑人男性青年寻求自我的成长过程和一个黑人家庭百年来历时演变的记录。小说以奶娃的人生历程为主线,以戴德一家的生活为切入点,塑造了奶娃的祖父梅肯·杰克、父亲梅肯·戴德和姑妈彼拉多和奶娃本人及他的朋友吉他三代人地各自不同的形象。第一代显然是奋斗者,同时也是种族主义受害者的形象,祖父遇害身亡和外祖父破产抑郁而死是最直接的证据;第二代情况比较复杂,父亲对金钱的追求和富裕之后依然遭到白人主流社会的排斥反映出了20世纪前半期黑人中产阶级的尴尬境地,彼拉多的形象也许是最有典型意义的,她可以说是哈莱姆文艺复兴之后黑人民族意识觉醒的一代人的代表;第三代人是作者的希望所在,这一代黑人青年由于环境和思想的差别走上了不同的人生之路,吉他的暴力主义并不是作家肯定的,但认定他是个有主见的一代新人,奶娃从混沌到觉醒,从懒散自私到醒悟振奋也许是莫里森刻意描写的关键。[3]

(四)重获新生

《宠儿》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赛斯的女黑奴,她在19世纪60年代南北战争结束之后的“南部重建时期”从南方奴隶主庄园逃到俄亥俄州辛辛那提与女儿丹芙(Denver)生活在孤独封闭的状态之中,然而她所居住的布鲁斯通路一百二十四号的农舍却整日闹鬼。作品以哥特式的恐惧描写,衬托出赛斯虽然逃离了奴隶主的魔爪,但内心依然沉浸在往日的阴影之中。十八年前赛斯从“甜蜜家园”逃到一百二十四号的一个月后,“学校教师”突然带人闯到院子里前来抓捕,情急之中,赛斯奔进棚屋将刚会爬行的幼小女儿扼杀在地上,为的是不让孩子发出哭叫声使他再入魔爪。十八年后宠儿出现在一百二十四号院子里,她说自己也是一名女奴隶,赛斯总以为宠儿教师自己十八年前杀死的大女儿阴魂的复生。她突然消失在黑暗之中,而当年赛斯就是在这屋子里杀死自己的孩子的。宠儿与赛斯形影不离,亲如母女,她说她流浪到一百二十四号门口就是为了来看看赛斯的面孔,她甚至声称:“我要呆在这里,我属于这个地方。”[4]这部小说不仅象征着母亲赛斯对女儿宠儿有负罪感,而且象征着美国白人社会的负罪感。宠儿重返人间一方面揭开了人们心灵中的伤疤,将人们重新带回到那段让黑人屈辱的历史;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宠儿是过去的象征,她的重生意味着对未来的希望。在小说的结尾,宠儿已经出落地聪明漂亮,样子像一位怀孕的妇女,她笑容灿烂满怀着希望。

三、死亡主题与社会批判

(一)美与丑

从《最蓝的眼睛》中黑人小女孩佩科拉一直想得到一双蓝眼睛说起,来说明黑人用白人的审美观作为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不但白人认为黑人是丑陋的,连黑人自己,黑人母亲对自己的孩子都认为是丑陋的,无法忍受的。可悲的是他们自己无法认识到黑人传统文化的优点,发现自己身上的美,而是一味地用白人的眼睛来看待自己,评价自己。殊不知,美与丑并不总是表面的东西,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黑人小姐妹让我们觉得既单纯又可爱,美与丑也是不可能通过死亡来转化的。

(二)善与恶

在托尼·莫里森的这几部小说中描写了20世纪上半叶美国黑人生活的情况和他们的遭遇。在这些故事中,善与恶交织,让我们觉得悲愤交加的故事多,值得我们同情的人物也很多。在小说《秀拉》中,主人公秀拉是一个被周围的人认为是邪恶、下流和被人唾弃的一个人,但她却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恶人。她是一个集善与恶,敢于向自己的命运挑战的女性。她的死既说明了正义战胜了邪恶,又证明了在那样一个白人和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黑人女性是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的。

四、结语

作者托妮·莫里森向我们展示了黑人的黑暗的社会生存环境和地位。在白人处于统治地位的美国现实社会,黑人这个群体长期处于社会的边缘,被主流社会所排斥,经济和政治上的压迫使他们长期处于阴暗和沉默之中。他们中的一些迷失了自我,最终走向死亡;另一些人用极端的杀人的方式来争取自己的权利;还有一些人为自己寻找出路但又走得太远,最终丧失了自己的文化郁郁而终。黑人要实现自己的生存价值,要找回尊严和独立的自我,必须保持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让所有的黑人团结起来,不屈不饶地去争取自己的社会权利,才能迎来新的生活。否则黑人曾经所遭受的一切来自白人的精神摧残、人性扭曲还有黑人同胞内部的排斥和伤害就会依然继续存在。只有让过去“死”,才能使希望“生”!

注 释:

[1][2][3][4]毛信德.美国黑人文学的巨星——托妮·莫里森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28,33,65,88.

[5]杜志卿.《秀拉》的死亡主题[J].当代外国文学,2003,(3).

[6]王守仁,吴新云.性别 种族 文化——莫里森的小说创作[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朱荣杰.伤痛与弥合:托妮莫里森母亲主题的文化研究[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8]王玉括.莫里森研究[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9][美]托妮·莫里森.所罗门之歌[M].胡允桓,译.南海出版社,2010.

[10]Toni Morrison.宠儿[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赛斯美国黑人宠儿
20世纪前后美国黑人的真实处境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中的空间建构
THE JAZZ AGE
花卉的宠儿——吴昌硕
库里兄弟 相爱相杀
短视频因何成了宠儿?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驯马师也能是时尚宠儿
从《宠儿》透视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
失业贺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