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荣,石变梅
(1.台州学院 党委学工部,浙江 临海 317000;2.台州学院 思政部,浙江 临海 317000)
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广泛运用,在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广阔空间的同时,也使传统的党建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正如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指出:“现在信息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党的建设提出挑战,也带来机遇”。如何主动顺应网络时代发展要求,充分利用网络推进党建工作模式创新是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互联网的发展及普及不仅带来了信息传播技术的根本变革,同时也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及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网络的蓬勃发展给高校党建也带来了全方位的深刻影响。
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为高校党建在工作手段、工作方式、条件、效果以及党建的主客体方面都带来了全方位的变化和全新的拓展。首先拓宽了获取党建信息的渠道。与传统的党建工作通过从书籍、文件、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中获取党建信息相比,网络具有信息海量、资源共享等特点,网络信息集图文、声音、动画等信息元素于一体,使严肃的党建工作变得生动而有趣、丰富而鲜活,不仅扩大了党建信息的获取面,而且提高了党建工作的吸引力。其次扩大了党建工作的覆盖面。网络资源共享的特点使得党建工作的空间开放、扩大,进一步拓展了党员、积极分子以及群众之间沟通交流。最后提高了党建的工作的效率。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弥补了传统党建工作中党员常常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限性,变单向沟通为双向沟通,增强了党建工作的信息沟通以及党员的主体意识,从而有助于提高党建工作的效率。
根据2011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0年,我国网民规模继续稳步增长,网民总数达到4.57亿。从职业结构来看,学生占30.6%,从学历结构看,大专以上学历占23.2%,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1]2011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呈现加深发展态势,推动了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深层次渗透。“网络已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而且是社会控制系统的中枢。”[2]大学生由于作息弹性、上网便利等因素,因而把网络作为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对于鉴别力弱、好奇心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进而对高校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一个不小的冲击。而且,互联网又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全球性、平等性等与生俱来的特征,使得党的信息舆论主导权、整体意识形态等面临挑战。一方面,互联网成为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战”的“战场”,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自身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竭力同我们的党和政府争夺思想阵地,争夺我们的青年。美国学者已提出“战略信息战争”的概念,将其列为对国家安全最具威胁的三大挑战之一来考虑,称其为“不用枪弹的战争”。[3]另一方面,互联网增强了青年大学生的全球意识,但同时也削弱了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在此情况下,高校党建工作如果不能主动顺应网络时代发展要求,固守传统党建模式,不创新工作方式,不拓展工作领域,抢占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势必会脱离学生、脱离现实,丧失党建工作的优势,滞后党建工作成效。
近年来,高校网络党建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工作经验,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网络化背景下,党员干部对于党建工作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党建工作的效果,乃至成败。然而,目前不少高校党组织对于网络与党建工作的关系认识尚显不足,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转变滞后。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工作上仍停留在传统的简单灌输和组织命令方式,不会、不能、甚至不愿借助于网络这一科学技术手段开展党建工作,不能有的放矢地、有效地开展工作,因而不可避免地影响高校党建工作。
互联网作为新兴的信息技术,其蓬勃发展也仅短短二三十年时间,虽然网络党建越来越受重视,很多高校也相应地建立了网络信息员、管理员队伍。但相比传统的党建工作,一些高校对网络党建的认识及重视尚显不足。不仅对网络党建的内涵理解模糊,而且对网络党建的重要性也认识不足。把网络党建简单地理解为党务工作进网或党务办公网络化,认为没有必要单独进行网络党建,仅靠一两个人、一两个部门建设党建网站,存在网络形式主义,“重项目建设、轻系统更新维护,重网络建设、轻业务流程,重硬件设备、轻信息开发利用等现象”[4]。
近年来网络党建越来越受重视,很多高校也相应地建立了网络信息员、管理员队伍。但高校网络党建工作的实际发展还受制于人才、资金等软硬件等方面。目前,既精通网络技术,有熟悉党务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而资金投入的不足又严重影响了党建网站的日常维护及功能拓展,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党建工作的发展。
高校党建网站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和阵地,但事实上,高校党建网站的宣传教育功能并未充分发挥出来。党建网站许多内容仅仅是中央、地方网站或报纸的简单复制,内容重复、缺乏创新和活力。作为党建网站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本无可厚非,但是也应考虑受众的需求,单纯为了宣传而宣传,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网络舆情因其传播媒介的特性,不仅使其对现实存在的社会舆情反应更为敏捷、更为直接,而且容易产生集聚效应,迅猛推动和放大着社会舆情。因此,急需建立和完善网络的预警、监督、研判与引导机制。然而,目前对于网络舆情预警、监督、研判与引导机制方面往往仍处于被动的“消防员”状态。对于不良网络舆情估计不足,防范意识滞后,网络舆情形成后又未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判断、澄清及正面引导,而往往采取停、封、删等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
形势的变化要求高校党建工作者必须走在时代前列,主动迎接信息化、网络化的挑战,大胆探索将现代化科技成果引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机制,创新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载体,使党建工作方法与信息科学等新兴学科的方法有机融合。[5]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互联网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并成为影响深远、使用广泛的新媒体。作为主要承担技术革新和科研创新的高校,早在网络兴起的初始阶段就应该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并且牢牢把握网络时代党建的主动权,与时俱进抢占新阵地。要推进网络党建的发展,就必须打破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切实把“网络文化”建设作为新时期党建工作的切入点,为全面推动当前党的重点工作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要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完善动员体系,创新管理体制,规范工作程序,探索网络评议、网络监督、网络投票、网络考核、网络问责、网络接访等等机制,使网络成为 “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新载体,进行党员教育管理的新窗口,展示创新成果的新平台,密切干群关系的新桥梁”[6],从而从根本上推进网络党建工作。
互联网交互性强、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渗透范围广,因而可以跨越时空、地域、种族、语言和文化等等的限制,随时随地地方便人类进行信息的交流和共享。相对于传统的党建模式而言,网络党建有许多可以大展身手的地方。党员干部网络在线学习平台,可以强化党员干部的主动学习意识,保证政治学习的课时任务;远程教育平台可以方便党员干部分散学习、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移动E管家手机信息群发平台,可以方便事务的及时传达、信息的及时传播和活动的即时动员;党费缴纳系统,可以避免手工记账的繁琐、现金收取的风险,还可以极大地方便外出公干、退休在家的党员;党务管理平台,可以快捷实时地保证党员信息的输入和动态管理;党员在线QQ群、飞信群,可以强化交流、增进沟通等等。
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一种制度性的设计安排和机制化的体系建构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首先,建立网络舆情监管机制。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断言:“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世界”。[7]高校集聚着大量的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国民的思想变革,是某种意义上社会思潮的航向标。必须把网络舆情监管列为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次,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高校应主动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规范舆情监控,明确预警的层级、内容、启动程序等,建立科学可行的舆情预警机制。第三,建立网络舆情汇集机制。做好高校网上舆情的汇集,对于学校准确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情民意,因势利导做好网上舆论引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舆情信息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第四,建立网络舆情报送机制。网络舆情信息瞬息万变,在舆情信息工作的过程中,报送环节尤为重要,不仅承启上下,而且关乎全局。网络舆情报送关键是要推动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重点明确报送的内容、报送的渠道、报送的对象。第五,建立网络舆情研判与引导机制。强化对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研究把握,有助于科学甄别舆情信息的真伪、把握舆情总体态势、捕捉舆情苗头动向、预测和研判舆情的发展趋向,为拟定决策、部署工作提供有力的工作基础。第六,建立网络舆情保障机制。舆情信息工作正常运转,离不开强有力的支持,舆情保障机制,是高校做好舆情信息工作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舆情引导及处理的主客观环境,关乎“网络校园”的平安与稳定。
信息化的网络时代,给我们高校的党建工作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尽管很多高校就此进行了大胆而有益的探索,但毕竟网络党建工作是一个新兴的时代课题,不管是在内容上、形式上,还是制度体系上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需要我们所有同仁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开拓、不断地创新。只有与时俱进,前瞻谋略,科学发展,才能更好地丰富党建实践成果,营造更浓郁的党建舆论氛围,从而切实地推动高校党的建设。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research.cnnic.cn/html/1295343518d2558.html,2011-01-18.
[2][3]程浩,张健.网络传播学[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152-153.
[4]钱冠银,梁振雄.关于加快电子党务建设的几点思考[J].秘书工作,2005,(5):39-40.
[5]焦涛.拓展网络党建的六个平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6):17-19.
[6]耿喜华.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EB/OL].http://www.jyb.cn/high/gjsd/200912/t20091211_329433_1.html,2009-12-11.
[7]姜胜洪.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引导对策研究[J].理论与现代化,2010,(1):1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