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工信息
杭州市被授予“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杭州又获得了一张“金名片”——“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据悉,我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已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2011年底,全市有效发明专利13204件,百万人有效发明专利量1916件,均居省会城市第一位,副省级城市第二位。2011年,313家市专利试点示范企业单位共有17225件专利实现产业化,专利产品销售收入达1694亿元,实现利税563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24572件和18274件,分别增长43.56%和26.38%。杭州还被评为中国城市总体投资环境最佳城市、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荣获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试点城市、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以及中国电子商务之都、中国十大创新城市等荣誉称号,并有一批国家级试点和基地。
日前,杭州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会上通过了杭州《关于实施创新强市战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发展创新型经济的若干意见》(审议稿)(以下称<若干意见>),计划到2015年,基本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具有杭州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率先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
《若干意见》在鼓励科技科技成果入股创办企业、建立创新成果首购首用风险补偿机制、人才激励力度更大科研创新也有“名分”、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及资金扶持转为间接为主力求凸显杠杆作用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
在国外,如何让发明者更富有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科研人员在市场经济中地位的认可。而在我国科技管理体制中,职务发明的所有权和收益权大部分归所在单位所有,这次《若干意见》在科研人员与科研成果的市场价值上也有所突破,受到了企业的普遍支持。
《若干意见》第4条中,鼓励科技人员以自主科技成果入股创办企业。以专利、非专利技术出资,最高可占注册资本的70%。
列入国家“千人计划”的科技人员在杭创办独立纳税企业的,可由在杭高校聘任为教授,给予至少1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100万元科研创新资助,以及创业场地、实验室和人才公寓各100平方米的支持,重大项目资助实行“一事一议”。
科技创新最重要的部分在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但是一个新产品的推广和应用需要一个强大的营销团队和正确的营销策略,不少企业对于国内自主创新成果应用也心存疑虑,针对这一情况,杭州在《若干意见》中也强调了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
《若干意见》第9条,搭建信息平台,发布本地产新技术、新产品推荐目录。制定自主创新产品的认定标准、采购清单和指南,在政府采购和公共资源交易中,不断提高自主创新产品应用比重。
建立首购首用风险补偿机制。对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或通过省级以上鉴定的市内新产品新技术,3年内,按首购首用单位纳税额给予适当的风险资助。
企业成长初期可能面临较高的失败风险,一旦渡过这样一个阶段,创业成功的概率就会成倍增加。面对这样的风险,很多高校院所的科技人员担心一旦创业失败,会影响个人的晋升和职称的评定,而杭州出台的《若干意见》中对于这方面的相关政策获得了高校院所的认同。
《若干意见》第12条,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将科技成果产业化业绩作为应用性研究人员职务晋升的主要依据。在专业技术职称评聘中,确保10%以上名额用于参与技术转移和产业化的人员。
在杭高校、科研机构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取得的收益,高校可按60%~90%的比例,科研院所可按20%~50%的比例奖励有关贡献人员和团队。
创新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某一个部门或者某些人的事情,而是需要整个社会共同来完成的一个系统工程。结合国家创新大会及相关文件精神,杭州也在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合作、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制订了新的政策措施。
《若干意见》第13条,国家和各级政府投资的科研设施应向企业开放,作为技术研发的公共平台。国家和各级政府支持的科研活动所获得信息资料,应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公开。
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采用市场化方式,向企业开放各类科技资源,鼓励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为企业提供检测、测试、标准等服务。
5.资金扶持转为间接为主力求凸显杠杆作用
结合科技成果从研发到产业化资金需求逐步加大的实际,杭州计划对应用类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方式转为间接资助为主,逐步提高创投基金、风险池基金等资助比重,力求凸显杠杆作用。据财政局初步测算,目前可用于间接扶持的资金有5.27亿元,可放大带动社会资金约88亿元。
《若干意见》第15条,各专项资金中的间接扶持资金比例必须达到30%以上,到2015年要达到50%以上。
《若干意见》第16条,设立40亿元的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引进国内外投资机构合作设立子基金,重点投向十大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扩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加大对初创企业的支持力度。对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按规定抵扣应纳税所得额。
近日市经信委组织召开2012年上半年杭州市化工行业经济运行分析会。会议交流了2012年上半年行业经济运行情况、特点及相关热点问题和2012年下半年市化工行业运行管理的主要目标。各企业相关负责人还分别对企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节能减排等方面的的思路、进展情况、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及有关技术改造、产品研发、管理创新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重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了交流。
会议通报了我市石化行业运行情况。2012年上半年,杭州化工行业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是生产、销售增长趋缓,世界经济受欧债拖累复苏乏力,国内市场需求增长度远不足以弥补国际市场萎缩态势,加之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压力不断加大、对企业生产经济水平提出更高要求,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紧迫性增加。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化工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55.15亿元,同比增长10.88%;完成工业销售产值860.68亿元,同比增长10.19%;实现利润44.36亿元,同比增长3%,产品产销率为100.08%。
面对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和产业绿色低碳、安全、和谐发展的要求,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我省海洋经济、临港化工迅速崛起的机遇和挑战,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将是杭州石化行业工作主线,并贯穿整个“十二五”甚至更长的时期。2012年下半年石化行业管理工作思路:要着力发展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抓好行业重点项目实施、促进产业加快升级;加强统计监测和调研,做好产业发展服务工作;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管理与技术并重,提高产业综合实力;继续做好禁化武履约工作。
2010年初,为了贯彻国家人才战略,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在杭州余杭区建设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在省委组织部牵头下,海创园迅速启动。2010年3月,海创园选址;同年7月,园区正式挂牌;同年12月,由政府投资的首期工程37万平方米科技物业启动建设;2011年4月,海创园与北京、天津、武汉等地科技人才基地一起列入全国四大未来科技城。
两年多来,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接踵而来,快速集聚。截止7月底,杭州未来科技城累计接待来访海外高层次人才800余批,引进人才288名,落户项目14个。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6名,省“千人计划”人才14名,另有3位国内外院士领衔的项目落户,1个由诺贝尔奖得主加盟的海归企业已经入驻。
杭州未来科技城以浙江经济特色为核心支撑,支持研发项目与民企、民资合作,形成“人才+资本+民企”的创业特色,引领海归创业本土化发展。比如,引进的星月生物得到了民企星月集团的投资。
杭州未来科技城坚持将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作为首要任务,赴硅谷、波士顿、纽约、新加坡等地举行海外推介会20余场次,并与浙江大学联手在旧金山等地建立7个海外联络站。
据透露,杭州未来科技城37万平方米首期工程年内将全部投入使用,届时将有98个海归创业项目入驻办公。相关的人才公寓、医院、学校、商业综合体等城市配套也在加快推进中。一座人才引领、科技支撑的未来之城即将在杭州西部拔地而起。
近日,由浙江尖峰药业有限公司和浙江工业大学承担的省重大科技专项农业项目“菊花与葡萄中抗氧化功能因子提取分离与新产品中试”顺利通过省科技厅验收。
该项目通过开展菊花和葡萄中抗氧化物质的提取分离研究,功效成分制剂成型研究,产品的质量标准研究、功效试验及安全性评价试验、功效成分检测及理化、稳定性检测、人体试食试验等研究,建立了菊花、葡萄籽乙醇回流提取及抗氧化功效成分的分离工艺,自乳化软胶囊的制备工艺以及菊花、葡萄籽提取物软胶囊的企业标准;建成了软胶囊剂保健食品生产线,生产能力达3万粒/小时,通过了GMP认证;舒尼美牌葡萄籽提取物软胶囊,取得SFDA的批准文号,实现产值728万元;舒尼美牌菊花提取物软胶囊已完成产品研制;申请发明专利3项,发表论文2篇;培养本科生9名,硕士2名。
菊花与葡萄为天然食品,其黄酮及原花青素类成分的抗氧化活性功效已得到普遍证实,对人体有良好的抗氧化保健作用。菊花为我省特色农产品,葡萄在我省产量较大,充分开发其功能成分,生产高附加值保健食品,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重要意义。
近日临江工业园区与中国绿辰股份有限公司举行签约仪式,中国绿辰醇醚燃料产业总部基地项目签约落户临江,这是临江发展总部经济又一突破。
中国绿辰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多家海外华商共同组建成立的一家国际化投资公司,中国是其对外投资的主要国家。2011年,该公司在华投资项目总资产已达到21.27亿元人民币,未来5年的年产值预计将突破1800亿元人民币。
据了解,此次临江项目是由中国绿辰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醇醚燃料清洁汽车专业委员会共同投资建设的,项目占地48亩,总投资5.8亿元,计划3年内建设完成,建成后5年内可实现产值1000亿元。项目落成后,还将建设国内醇醚燃料行业最权威的技术研发机构,同时成立国内最大的期货交易中心及国内甲醇燃料的检测中心。
不必加入防老剂,橡胶可以直接在油介质中,青岛科技大学自主研发出耐油耐高压的新橡胶——羧基丁腈橡胶。近日,该产品在山东省淄博投产后产能达到4000吨级,不仅填补了国内一项技术空白,而且缓解了我国高品位丁腈橡胶依赖国外进口的局面。
青岛科技大学开发的超高耐油性羧基丁腈橡胶是目前国内首先研制成功的四元共聚丁腈橡胶,其耐油性优于硅橡胶、氟橡胶,主要用于高温、高压环境下的耐油密封。目前我国只能生产中低档羧基丁腈橡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橡胶及胶乳的要求越来越高,大量依赖进口。青岛科大研发投产的新橡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市场需求,打破了国外公司的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