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环节破解双季稻机插秧推广难题

2012-08-15 00:55湖南省农机局局长王罗方
时代农机 2012年8期
关键词:双季稻插秧机株距

■ 湖南省农机局局长 王罗方

湖南双季稻生产区机耕机收水平目前已分别达到90%和60%以上,而机插水平却难以快速提升,成了制约水稻全程机械化的一大瓶颈。近几个月的调研发现,影响和制约机插秧推广因素主要有三:机耕对犁底层的破坏、适合机插的秧苗培育、插秧机株行距定制。本人认为,要以农机农艺融合为手段,从此三个环节发力破解双季稻机插秧推广难题。

机械耕整必须保护好水田犁底层

犁底层是位于耕作层以下较为坚实的土层,因长期受到耕作机械挤压和土壤随水沉积而形成。犁底层也是插秧机行驶的“路面”,保护犁底层免受破坏,就是给插秧机创造了良好的作业条件。我国双季稻区大多雨水充沛,田块多为粘性土壤,适度的犁底层有利于正常耕作。但近年来,随着大型耕整地机械的广泛应用,重压高花胎车轮的反复辗压和深耕犁刀的多次刮擦,相当多田块的犁底层遭到不同程度破坏,被碾出一道道沟槽,使需要平衡前进的插秧机“一脚高一脚低、屁股上翘前头跪”,以至出现漏行掉块、栽插过深或浮蔸飘秧等不良现象。个别农户不明白其中原因,反而责怪插秧机技术不过关,事实上阻滞了机插秧的推广。针对这一问题,双季稻区应根据水田耕作特性,有针对性地研发、选用耕整地机械或改变机耕作业方式。一应改进大中型农机具结构设计。根据土壤条件,尽量减轻辗地压强和抓地破坏力,推广使用履带自走式耕整机械及机耕船等,尽量减小机械对犁底层压强。制定相应技术规程,引导农机制造企业配套生产适应水田耕深的犁具,重点发展轻型化配套机具、耕深耕幅可调节机具以及激光平地技术,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有效保护水田犁底层。二应尽量降低大型农机的使用频次。既要考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又要兼顾保护水田犁底层。在改进技术装备的同时,大力发展联合复式作业机械,在一些大型机械上配套犁耙、施肥、施药等工作机具,力争一次行程完成多项作业,降低大型机械在田间的作业频次,最大限度保护犁底层,为插秧机正常作业创造良好条件。三应选择性调整大型农机的补贴范围。应组织专家仔细慎重研究论证,将那些不符合水田作业技术规程要求、对犁底层有明显破坏作用的耕作机械,调整出本地购机补贴产品范围。同时根据平原区、丘陵区及山区等不同情况,分区域限定一些大型农业机械的补贴比例,以控制此类机具的推广使用数量。

用机插秧必须为机器育好秧

“要机器插秧,就必须为机器育好秧。”这是插秧机推广的成功经验总结。机插用秧需要盘根以形成毯状,谷种必须撒播均匀而又密度适中,才能保障机器抓秧的数量。因此在育秧方面,农艺应当适应农机,我们必须树立起“为机器育秧”的思想。目前,双季稻区多用“软硬盘+基质”模式育秧,如果秧苗根系过于发达或泥土粘性过强,机械取秧时就会难以分开进而伤及秧根,给禾苗的返青活根和生长发育带来一定影响。如果秧苗根系发育不良或育秧基质过于松散,则会出现抓秧不牢或大块掉落的现象,给均匀插秧造成不利影响。要解决好这道难题,必须在“基质选用、均匀播种”等环节寻求突破。一要选用优良的育秧基质。抓紧研究制定机插育秧技术规范,积极开发和推广适合机械化育秧的基质和辅助材料,确保秧根盘结、确保分秧顺利。洞庭湖农机种粮大户夏根固,试用塑料软硬盘作床、“麻杆生物地膜”铺底、轻型腐殖质作育秧基质,保肥保水性能好,秧根发育盘结空间大,麻杆生物地膜被秧苗吸收转化为肥料,没有任何污染。初步观察,这种方法育出来的秧苗生长状态好、机插分秧效果好,非常适应插秧机作业。此“夏根固育秧法”,可以在总结完善的基础上加以推广。二要推广均匀精量播种设备。目前各地探索使用的育苗方式大体有四类:工厂多层育秧,大棚单层育秧,小拱棚带水育秧,双膜拱棚育秧。共同的技术节点是基质的选用、破碎、精量均匀播种和秧苗的毯状结构状况。要在推广使用基质破碎筛选机械化的同时,推广应用育秧播种流水线,实现均匀精量播种。与此同时,要积极研发并大力推广多用途育秧设备,提高设备的综合利用率。

保障高产必须制定合理密植规程

机插秧的行距定制是最能体现“农机与农艺融合”原则的典型事例。几十年来,专家们主要在三个方面协调与平衡矛盾:到底什么密度可以最大限度达到增产目的;什么样的株距行距最方便机械操作,且有利于病虫害防治;插秧机行距的可调性问题。目前,插秧机行距可调性在技术上早已解决,却在技术经济层面遇到了难题——行距可变可调的插秧机结构相对复杂、价格高,有的甚至售价达30万元以上,农民买不起也用不起。面对这种困局,专家们转而寻求一种经济技术合理的行距定制。多年的实践证明,对于一季稻,30cm(9寸)行距以其“宽行窄株”方式,有利于抑制病虫害,有利于水稻稳产增产,这已成为定论。但双季稻早晚两季对栽插密度有不同要求,早稻要密一些,晚稻要稀一些。据初步观察研究,30cm(9寸)行距对常规早稻来说,略显稀疏;对于杂交早稻和晚稻来说,基本合适。要解决双季稻区这个矛盾,可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科学确定株距行距技术标准。各地应组织农机和农艺专家,结合本地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种植习惯等,在广泛深入调研和科学对比试验的基础上,确定好适合本地插秧机的株行距规格,实现技术本地化和标准化。2012年上半年,湖南根据专家论证,确定双季稻区插秧机行距主推25cm(7.5寸),即所谓“小8寸”。基本思路是以窄于30cm(9寸)、宽于23.3cm(7寸)作为插秧机行距技术规范,再通过调整株距来协调早晚稻不同密度:早稻将株距调窄,晚稻将株距调宽。行距25cm定制可勉强满足机械操作的空间要求。二是适当调整机插的每穴株数。在插秧机株行距确定的情况下,可根据各地田块肥力、品种特性、栽插时间等实情,按照相关农艺要求,通过调节横向和纵向取秧量来调整每穴株数,以保证稳产高产必需的基本苗。三是协助制造商优化插秧机设计。插秧机的秧针是机械传动的刚性构件,对田面的要求较高,作业时对秧苗的损伤较大,秧苗损伤就会使有效基本苗数难以保障。农机推广部门应积极主动向制造企业反馈推广使用意见和改进要求。制造企业也应与时俱进,积极引进和嫁接智能控制技术,实现精准抓秧;配备激光智能平衡装置,增强插秧机行进的自稳性;对秧针动作进行柔性改造,尽量减少秧针对秧苗的损伤,使机械更完美地适应农艺要求。同时要重点发展以插壮秧为主的区域特色插秧机。

猜你喜欢
双季稻插秧机株距
水稻插秧机发展综述
蚕羌种植最佳移栽密度研究
海南杂交水稻双季稻单产突破1500千克
洋马高速插秧机株距调节方法
寒地水稻良种良法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超智能插秧机
巧解“植树问题”
水稻插秧机的插秧技术
咨询台 要大力发展双季稻生产
福尔沃2Z-8238插秧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