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旅游教育发展瓶颈的思考

2012-08-15 00:50文/王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2年5期
关键词:院校人才旅游

文/王 辉

(青海民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青海·西宁)

旅游作为一种“玩”的人类行为,古已有之,但是现代旅游作为一种深刻影响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大规模的人类行为却是自“二战”后逐步兴起,至今不过百年的历史,就已在世界各地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并跃居为当今世界第一大产业。

在我国,旅游业从最初获取外汇收入的方式以及外事交流的辅助手段,到如今已成为社会经济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这一新战略,表明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06年世界旅游与旅行理事会(WTTC)在北京发布了一份报告,预测中国将在十年内成为世界上第二大旅行和旅游经济强国。

一、旅游教育发展现状

人才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有着高度的关联性。旅游经济强国的核心资源是人才,旅游人力资源素质的高低,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旅游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在数量与质量方面都处于一个高速上升期,社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扩大,然而种种数据表明,中国旅游行业人才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旅游高校教育所面临的培养规格与需求类型之间的矛盾,旅游人才的培养逐步成为制约国家或地区旅游业长足发展的瓶颈问题。

1、院校教育总体规模快速扩张,单体规模发展缓慢。我国开设旅游专业的院校数和旅游专业在校生数迅猛发展。据统计,1990年我国仅拥有旅游院校215所,在校生49,022人;到1995年,增长了近两倍,院校数和在校生数分别达到622所、139,260 人;2010 年又有较大增长,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只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1,968所,其中高等院校967所,中等职业学校1,001所,在校生突破100万,达到 1,086,358人,其中旅游高等院校 596,095人,旅游中等职业学校490,263人。2010年院校数和在校生分别是1990年的9.15倍和22.16倍。从旅游院校多年来的发展历程看,我国旅游院校教育走的是一条“外延式”发展路子,而不是“内涵式”的发展。比如,1990年校均在校生为228人,1995年为224人,五年之间不但没增长,反而有所下降。到2010年只达到552人,也仅比1990年增长了143%,远远低于院校总量的增长速度815%。可见,总体规模在快速扩展,但单个旅游院校的规模发展缓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旅游院校综合实力的增强。

2、旅游院校结构总体趋于合理,但教育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我国设有旅游专业教育包括研究生、本科、专科(含高职)和中等职业教育四个层次,在2001年统计的1,152所旅游院校中,开展旅游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有33所,占总数的2.8%;开设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高等院校有95所,占8.2%;开展旅游有关专业专科教育的院校216所,占18.7%;开展旅游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含中专、职高和技校)841所,占73%。高、中、低各个教育层次由少到多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形结构,层次结构总体趋于合理。同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开设旅游专业的院校,旅游院校的分布和各地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基本相适应,即旅游热点地区规模大、数量多,旅游“温”、“冷”点地区规模小、数量少。但旅游院校设置中横向与纵向结构的日趋完善并不能说明旅游教育水平的发展实质性提高。在我国现有的旅游教育中,还存在着高层次教育的实力不强、教学内容偏重理论而与实际脱节、办学定位不准、师资建设不足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

3、旅游教育成果不明显,旅游业出现人才供需错位现象。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旅游学院饭店管理系的毕业生中只有不到30%的人尚留在饭店工作;广东某全国重点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1998届35名应届毕业生中,仅有8名学生到酒店行业就业;在针对湖南省三所高校的2004届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的问卷调查中,有32%的人选择了旅游行业以外的企业就业。一方面我国旅游教育为旅游行业培养了100多万名专业人才,但是绝大多数的旅游院校专业方向雷同,课程设置缺乏特色,培养的人才与行业需求脱节,形成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难的问题,继而旅游或饭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不选择旅游行业或饭店作为就业单位,这对于旅游业本身来说也是一种人才的流失。这种潜流失的影响不光是针对某一家旅游企业而言,而是对整个旅游行业都存在的;另一方面目前旅游行业劳动力资源短缺,人才资源更为匮乏,旅游业中旅游从业者的素质普遍不高,旅游专业人才比例偏低。据统计,旅游饭店中仅有36%的总经理所学专业与旅游相关,中层经理一级的旅游相关专业比例高一些。旅行社人才中,旅游专业人才比重较高,超过了总量的一半,旅游景区中非旅游专业占81.7%,旅游行政管理人才中非旅游专业高达90%。可见,旅游业急需大量的有旅游专业背景的人才。同时,随着社会中旅游需求数量的不断增加,这种对人才的急需愈加迫切。

二、旅游教育发展所遭遇的瓶颈

从各种统计数据来看,目前我国旅游教育发展出现瓶颈:

1、旅游行业的职业认可度偏低。旅游行业属于服务业,其经营的成果主要是为游客提供用以满足旅游需求的各种物品和服务,这其中,劳务性服务是旅游行业产品的核心内容。但是,由于中国传统观念认为从事服务工作的职业低人一等,这种旧意识对大学生择业会产生影响。故而造成各类旅游院校在招生时生源不理想,大量专业毕业生在舆论压力或父母压力下放弃在旅游业工作的现象,人才大量流失;另一方面行业本身管理不规范也造成行业社会形象较差的结果。以导游为例,导游工作是旅游行业中普通而又重要的一项工作,说它普通,是因为旅游活动中所包含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各种要素都必须经过导游工作的分配、协调和衔接才得以实现;说它重要,是由于导游服务的质量不同会影响旅游产品价值的实现,没有导游讲解,旅游景点往往会显得索然无味,而生动形象的讲解介绍不仅能令游客对景点印象深刻,还能提高游客对整个旅游行程的评价。按照社会劳动的一般价值理论,导游工作涉及多种工作技巧和专业领域,应该有较高的工作回报,然而现实是导游的真实劳动力代价和收入完全不成比例,行业内只有少部分旅行社对导游采取依据工作日计薪的方式,工资水平仅为一天10~30元,大多数旅行社对导游的工作不但不提供相应的劳动报酬,反过来还要向导游收取一定数量的所谓“人头费”,至于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更难以得到落实。在劳动报酬不能得到客观兑现的情况下,导游只能通过不择手段拿回扣、提成,尽可能多地带团进购物点,以满足自身的需要,维持自己的生存,在工作中少顾及甚至不顾及游客的实际感受。这种愈演愈烈的行业风气使得人们谈导游色变,对旅游行业的认可度也日益走低。

2、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缺乏沟通。旅游行业作为服务性行业,必须时刻了解掌握市场需求变动和走向,而为旅游行业培育人才的相关教育也应该紧贴市场,突出行业的实践性和信息化。但是,不少院校在进行旅游教育时忽视了行业的特殊性,采取关起门来办学的方式,与行业管理部门、旅游企业等联系很少,使得旅游院校教育中本科教育“理论化”、专科教育“本科化”、职业教育“普教化”的状况较为突出,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脱节现象严重,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有不少院校逐渐认识到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充实行业发展信息对教学质量以及后期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性,开始逐步与一些旅游企业加强合作,采取不同方式把课堂的理论教学和企业的实践教学进行结合,以提高毕业生在行业中的就业率。这样的做法的确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目前国内旅游企业的规模都相对较小,行业发展又存在管理混乱、人才短缺、竞争激烈的局面,各类旅游企业对于校企联合培养专业人才问题的考虑上,多是出于生存的因素而不是发展的因素,大多把进入企业学习的在校生视为一种廉价劳动力,用相对于全职员工更便宜的薪酬水平将学生设置在技术要求很低的岗位上,只对学生做出任务成果要求,以保证企业经营的顺利实现和利润的最大化,却从不或者很少对学生的实际工作进行指导和评价,更不会制定出系统的教学安排和计划;对于企业而言,最大限度地获得学生实践学习的机会就是最大限度的压低成本。而院校也往往会忽视强调企业在教学培养中应承担的责任、工作细则及对教学成果的承诺。

3、旅游教育处于“大产业、小专业”的境地。旅游行业一直被作为一种赚取外汇和经济利益的手段来运用,于是相应地,旅游教育就被定位为培训旅游服务业管理和服务人员的职业教育,不支持从事学术性研究活动,即使随着行业规模的扩大对于行业理论的发展要求不断提高,也只是借助旅游学科边缘交叉性的特点,对相关的发展较成熟的学科理论进行套用,走了一条理论发展的捷径。

由于旅游学科体系并未建立起来,旅游学科显得并不完全独立,国家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对旅游专业的设置也一度遇到阻碍,只能达到二级学科的地位,各类院校在兴办旅游专业时,主要是依托管理学、地理学、建筑学、林学、汉语言文学等专业增设培养方向,训练旅游专业人才。统计各高校本科阶段开设旅游专业的院系名称,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旅游管理教育所依托的学科背景状况。

这种方式下的旅游教育与理论研究只能揭示旅游活动的一个侧面和部分规律,而难以形成系统化的理论解释体系,这很大程度上又加大了旅游学科体系建设的困难,形成学科建设中的恶性循环,更无法提升旅游学科的地位,导致我国目前的旅游教育处于“大产业、小专业”的境地。优秀师资流失、缺乏学术或学科带头人、旅游专业特色被其他强势专业所掩盖,国内许多综合性大学甚至知名大学的旅游专业面临着停止招生或招生规模下降等不容乐观的局面。

三、旅游教育发展的思考

旅游教育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瓶颈是许多方面原因叠加在一起所致,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社会多方面共同努力。

1、人才的培养是为行业发展服务,人们在接受教育之前也往往会考量行业的社会地位和发展潜力。而旅游行业在未来的发展空间毋庸置疑,所缺失的是良好的社会形象,所以要坚定人们进入和从事相关职业的信心,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来改善旅游行业的社会形象,提高从业人员的社会认可度,扔掉扣在旅游从业者头顶上“欺骗”、“肤浅”、“青春饭”的帽子,建立知性、友好、传达真善美、值得终身从事的职业评价,为旅游教育的发展赢得良好的社会环境。

行业发展中,要采取一系列的改革,尽快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各种旅游企业的管理归属,让各类旅游企业可以在监督管理之下有序合法地经营,避免恶性竞争的发生;明确行业内各工作、职业的责任、义务和权力,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适当的激励机制、薪酬制度和保障机制,以激发从业者的工作热情,特别是对于导游这样一项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于一体的专业性很强,同时又要求有能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较好的知识素养和身体素质才能胜任的职业,急需提高进入门槛,借此提高旅游行业整体服务水平。

2、旅游教育发展一定要和旅游业的发展相适应,甚至适度超前发展。旅游院校一定要密切注意行业发展动态,了解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旅游院校的素质教育一定要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能力与态度、教学与实践的关系。在校企联合培养教学中,要注重与具体企业长期规范化合作方式的发展,建立具体的企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明确企业教学培养中具体的权力、责任和义务,制定详细的企业培养计划、操作规范、培养目标、教学成果评价,并注意校企合作中对在职培养与在职就业的结合,使院校教育真正有利地促进行业人才的有效使用。

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从统计的数据来看,我国旅游院校师资来源有一半以上是从高校接受了传统的专业教育,毕业后直接到校任教,或“半路出家”,从其他专业“转行”的,没有行业背景或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不到15%。而从国外院校师资队伍情况看,发达国家从事旅游教育的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普遍占教师总数的50%以上,有的几乎达到100%。目前,我国旅游院校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要建立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专业教师要朝“双师型”方向发展,以提高课堂教学中实践培养环节的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行业认知和适应能力,也有利于在企业实践教学环节中更多地培养出行业急需的高级专业人才。鼓励教师把自己对旅游事业的热爱融入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3、旅游院校中开设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还应承担起旅游理论研究的重担。目前,有关旅游研究成果不仅见之于旅游报纸杂志专著,还散见于相关学科的文献中。旅游研究几乎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研究活动。但人见人爱的旅游研究多趋于微观业务研究,多产旅游应用性研究成果,有关旅游学基础理论、学科性质、方法论研究成果却寥寥无几。据国外博士学位论文抽样调查表明:199篇与旅游题材相关的论文中,与基础理论相关的仅9篇,占4.5%。可见,旅游学理论研究业绩远不及旅游应用性研究。考察国内外旅游研究的历史进程,不难发现旅游学理论研究具有明显的三维滞后性,即时间维、质量水平维、业绩维都远滞后于旅游应用性研究。察看实践发展有理论指导才能得以腾飞的普遍规律,旅游学理论研究是当前旅游学术界迫在眉睫的课题。随着理论研究滞后与旅游发展呼吁同步理论指导的矛盾不断尖锐升级,解决这一矛盾,是旅游经济腾飞的催化剂,是建立旅游学科的独立性,提升其学科地位,提高科研实力,积聚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理论研究是当前旅游学界应给予足够重视的课题,更是高等院校旅游教育应承担的责任。

行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随着全球旅游经济一体化,不论是国家之间的旅游竞争,还是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都表现为人才的竞争。人才是旅游竞争制胜的重要因素。而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旅游教育在促进行业发展,增强国家产业实力中的作用也日益凸现出来。然而,当行业教育出现危机,行业的发展也会随之亮起红灯。关注行业发展状况,关注国家产业体系的实际竞争力水平,应该从行业教育质量开始着手。理清教育发展中的障碍,才能给行业发展,给国家经济建设源源不断地带来更多更优质的人力资源。

[1]秦岭南.从旅游学的研究角度看旅游高等教育[J].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19.

[2]吴必虎,黎筱筱.中国旅游专业教育发展报告[J].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9.

[3]吴巧红.从供需错位看旅游院校人才培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2.

猜你喜欢
院校人才旅游
人才云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