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 敏 陈威莉 高 源
(河北联合大学 河北·唐山)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外一些专家学者在参与城市与区域开发与管理及国家创新体系研究过程中,开始关注创新体系建设与区域发展的密切关系。许多国家结合自身特色,从不同视角对区域创新体系进行研究,并且成功地建立示范区域,推动了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国外成功的经验对加速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指导地方科技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尽管目前对区域创新体系的定义和内涵,专家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但是作为科技部的“智囊库”,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们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通过在生产体系中引入新要素,或者实现要素的新组合而形成的促进资源有效配置的网络体系。区域创新体系中包括主体要素、功能要素、环境要素三个部分。其中,主体要素包括区域内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由于每个国家政治体制、区域资源、发展历史的不同,导致各国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选取了不同的主体要素(包括区域内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功能要素(包括区域内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环境要素(包括体制、机制、政府或法制调控、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功能等)。分析研究不同的创新模式可以获得有益于我国建立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的启示和经验。
1、政府主体性要素——韩国。韩国是从一个落后国家发展成为创新型国家的成功范例。它从1982年确立“科技立国”的战略开始,总统每季度主持召开一次“科技振兴大会”,制定和调整科技政策。1999年政府通过了《科学技术革新特别法》,决定设立以总统为首的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协调政府各部门提出的科研计划,强化国家对科学技术的领导。进入21世纪之后,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格局,韩国对科技创新体制和科技发展战略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明确提出了“第二次科技立国”的口号,并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宏观科技管理体制、科技研发投资体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强力推进韩国的科技振兴政策。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韩国政府这一主体要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它从宏观层次上把握和调控科技的系统化发展,充分保证韩国科技发展的连续性和速度。并且通过必要的政府鼓励和科技创新资金的支持,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了独具韩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各级政府也采取了鼓励吸引外资和引进技术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官产学研协同技术开发”行为,提高企业技术研发的水平和效率,使韩国的区域创新体系突飞猛进,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业绩。
2、企业主体性要素——美国。美国富有创新的文化传统,适应自由市场经济的政治体制,以总统为首的科技领导机构,R&D(研究与开发)和教育的高投入,以及能包容多元文化、鼓励自由思考、独自创新的社会环境系统,使美国成为一个创新型科技强国。
在美国,企业从事全国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的比例分别为85%和70%,提供的资金分别为70%和55%。近20年来,美国企业在R&D的投入占全社会R&D投入的2/3。大企业如:GE、IBM、波音、辉瑞制药等在R&D的投入在同行业中更是远远领先。此外,中小企业是美国国家技术创新不可忽视的力量。美国有一半以上的创新发明是在小企业实现的,小企业的人均发明创造是大企业的两倍。小企业的研发回报率比大企业高出14%。由此可见企业主体要素在美国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3、科研机构主体性要素——以色列。以色列不仅能源及矿产资源贫乏,也是众所周知的土地贫瘠、水源奇缺的国家,在天然资源很不“给力”的情况下,以色列人坚持走科技强国之路,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在建国短短六十几年的时间内发展迅猛,全球竞争力跃居先进行列。其中,大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色列研究机构包括农业部下属的农业研究组织(ARO)(含7个研究所、一些实验室和试验站),卫生部下的政府卫生实验室和医疗卫生机构、国家基础设施部地球科学研究所下属的3个研究所和以色列海洋和湖泊研究所、总理办公室原子能委员会下的2个研究中心和总理办公室下属的以色列生物技术研究所等。2002年起科技部在7所大学和ARO里设立了12个知识中心,其职能相当于开放重点实验室,由国家资助,可供全国的研究人员和企业来使用。大企业研发机构、外国企业在以的研发中心、约3,000家创新企业以及高校研究机构自办的公司构成了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将知识创新体系提供的技术成果转化成商品及自行从事大量研发活动。正是这种把自主科研创新能力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基本策略,以色列走出了具有本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不论高精尖技术、新兴产业,还是农业发展,以色列都创造了发展的奇迹。
近年来,随着我国区域经济整体水平的显著提升,区域创新活动显著活跃,一些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创新特色的区域开始出现,充满活力的高新区和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区域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和载体,具备了进一步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和潜力。例如,先后建成的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首的一批高新技术开发区,形成了天津物流产业、安徽汽车工业、重庆军工产业等结合区域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但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区域创新体系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存在着许多不足。
首先,政府作为区域经济创新的重要主体要素,一直在扮演着双重角色,它既是区域内经济创新政策的制定者,又是创新活动的参与者。在发展规划、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等方面,政治、科技与经济相互脱节的现象依然存在,政策环境有待优化;其次,区域创新体系的重点是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目前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比较低下,高科技含量不足,核心技术依赖于国外,企业科技投入低、科技创新水平低等;最后,区域经济创新是为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为了实现知识和技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创新离不开教育、科研机构、人才和产学研联合体等的作用。目前,大部分地方政府、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与中介机构的联系少,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滞后。
创新,对于处于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人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20多年来,我们的一切发展成就,无不与创新紧紧联系在一起。创新是区域发展的最主要动力,区域创新是区域发展的必由之路。区域创新不是仅指人们在科技等意义上所理解的自主创新,而是包括了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等。
区域创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不断坚持、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在对国外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区域创新而言,所处的阶段还不是经济增长阶段,而是产品市场、企业经营和管理人才以及政府服务的质量和方式的完善阶段。培养与引进科技人才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保证。我国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也应该充分重视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激励。
区域创新体系的成功需要成熟的市场经济土壤。区域创新系统是通过市场主体之间的不断磨合实现的,政府尚无足够的信息和资源促进网络的发展,但是政府的不合理政策却可以轻易地阻止这些网络的形成和壮大。因此,消除那些不利于区域创新系统演进的体制和政策障碍,鼓励企业创新和适度的扶持与激励则变得尤为重要。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同时也要形成一种创新文化。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创新的作用显得至关重要,而区域创新文化作为区域内文化的深层底蕴,也越来越被认识到其作用力。
总之,通过区域创新拉动国家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中国区域创新体系的建立,需要大量借鉴国外建设中的有益经验,保持优势,改进不足,根据自身特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在经济发展条件较为完善、人力人才资源充足的东部地区采取以企业为主体推动创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来逐渐摆脱核心科技依赖进口的状态;而对经济水平中等的中部地区,采取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方法,鼓励企业创新,摸索最佳激励和扶持政策来保障区域内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对于西部落后地区则采用政府主导、企业、科研机构及多方参与的途径来共同建设区域创新体系,以实现经济的发展。当然,这不是固定模式,不同地区还应根据自身特色,因地制宜,寻找适合的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方向,还要充分利用区域竞争处理好区域创新系统中各参与者间的关系,实现“人人创新,公平竞争”,更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彻底改变我国“低端产品生产国”的面貌,使“中国加工”、“中国制造”最终跃升为“中国创造”。
[1]罗天强,俞长春.日本的技术系统创新策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9.
[2]张炜.技术创新过程模武中的发展演变及战略集成[J].科学学研究,2004.1.
[3]刘助仁.韩国强化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举措[J].科学与管理,2002.6.
[4]张网成,刘畅.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创新层次与主体问题[J].经济师,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