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地方高校学报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2012-08-15 00:52温优华
关键词:办刊学报栏目

温优华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广东 潮州 521041)

论新时期地方高校学报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温优华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广东 潮州 521041)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冲击、国家出版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地方高校学报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和焦点。新时期、新形势、新要求迫使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对地方高校学报的发展进行前瞻性的思考。地方高校学报应开放办刊,以质量求生存;准确定位,以个性求发展;整合资源,以服务为依托;转变观念,以队伍建设为根本。解放思想,审时度势,努力探索出有效的方法,推动高校学报可持续发展。

新时期;地方高校学报;可持续发展;策略

地方高校学报是我国重要的学术阵地,在促进人才培养、科研水平提高、学术的传播、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冲击,国家出版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地方高校学报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和焦点。

一、地方高校学报的现状分析

地方高校学报的办刊宗旨是反映本校教学和科研成果为主的学术性刊物,在推动高校科研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国内外学术传播与交流、为地方经济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从数量上看规模庞大,几乎每个高校都有办学报,早在2002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袁贵仁充分肯定我国高校学报的成就:“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社科学报的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学报的数量不断增加,质量明显提高,一些重点大学的学报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成为国内外教育界、学术界和相关方面了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的重要信息来源。 ”[1]5-13

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地方高校学报的“同质化”问题已饱受学界诟病,也是地方高校学报发展的瓶颈,集中体现在“全、散、小、弱”,低水平重复,发行量小,市场占有率低,双重效益低下。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长期以来用稿的封闭性,由于过分强调为本校教师服务,少用外稿,甚至有的大学规定学报第一作者必须是本校教学科研人员优质稿源不足限制了学报学术水平的正常提升封闭性也导致编辑的危机意识、学术意识淡薄。地方高校学报难以跻身核心期刊之列,相对于其他全国综合性大学、专业类大学,地方高校的办学层次和规模、质量和专业学科都处于弱势,其科研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能力相对不足,学术竞争力较弱,稿源渠道有限,视角相对狭小。而学报的论文作者大多是以评职称、课题结题、研究生毕业等等为目的的教师和科研人员,以刊评文,和“以数据论英雄”等情况下,导致地方高校高质量的稿子少,稿源的质量直接影响了学报质量,社会影响力下降又反过来影响了优质稿源和作者的投稿积极性。为了提高刊发文章的转载率和影响因子,一些反映本校优势和地方特点的论文优势就难以显现,具有地方特色的稿源就会限制发表,这种矛盾性问题使地方高校学报难以把握和取舍。其二是综合性问题,我国地方高校学报大部分为“拼盘式”的综合性刊物。办刊宗旨、主办单位、作者来源、期刊的设计、编辑模式等等基本一致,大都雷同,缺乏个性,所刊论文涵盖文、史、哲、经、法、理工、农等本校所有学科。“千篇一律”、“千刊一面”不利于科研成果的有效传播与国际交流,导致学术水平低,而且出版周期长,学术时效性差,缺乏对读者的吸引力,社会影响力偏低。

地方高校学报的发展与社会科学研究的进展不同步,产生了颇为严重的不相适应的情况,这些足以引起我们地方高校学报办刊人员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必须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扭转这一不利的被动局面,消除高校学报中低水平重复问题,明确高校学报的发展定位,以此推动和促进我国高校学术期刊出版的健康、有序的向前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策略

高校学报作为综合类学术期刊,要走出目前的发展困境,需要寻求新的发展途径。柳斌杰署长明确指出:“科研部门和高等学校主管主办的非独立法人科技期刊、学术期刊编辑部,将另行制定具体改革办法。”[2]在此背景下,地方高校学报要有前瞻性的认识,壮大自身实力,谋求持续良性发展之路。

(一)开放办刊,以质量求生存

首先是要转变观念,坚持开放办刊,严把质量关。论文的学术质量是衡量学报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关键,也是学报追求的永恒课题。这就需要编辑转变办刊理念,主动、积极、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多方搜集有关学术前沿信息,掌握前沿研究动态,刊发优质稿件,给学报注入新的血液,活跃学术气氛,拓宽作者视野,使校内作者形成一种竞争感、危机感,促使他们将优质稿件投给学报,造成一种良性循环,促进本校教学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增强学术刊物的吸引力。其次是编辑不能坐等来稿,而是充分发挥编辑的创造力和个人策划能力,面向社会捕捉社会热点,强化学报的社会职能。再次,高质量的学报要有严格的审稿制度,坚持稿件三审制,严格把关,提高稿件学术质量。总之,在审、编、校流程严格把关,做到编辑工作现代化、装帧设计国际化、版面布局多样化以及文本格式规范化。

(二)准确定位,以个性求发展

准确定位是提升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前提,是地方高校学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唯有找准自己的位子,看到自己的优势,树立个性化发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邹韬奋说过:“没有个性或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了。”个性和特色是刊物质量的本质所在。“我国高校数量众多,但类型、层次各有差异,学校之间专业特长、学科力量各不相同,高校各自分布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经济差异显著,奠定了高校学报构建办刊特色的基础。高校学报只有不断把握时代的脉搏,建立品牌栏目办出学报特色,才能在市场化的改革过程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特色鲜明、主题连续,是期刊持续吸引读者、提高期刊影响力的关键。对于近千份的高校社科学报来说,都要树立一个特色化的发展理念,相当一部分刊物要走特色化的发展道路。”[1]5-13目前,绝大多数地方高校学报都是多学科的综合性期刊,要大刀阔斧地改革走专业之路是不可能的,也违背了学报的办刊宗旨,尽管特色化发展受到学者的质疑,难度也相当大,而在综合性基础上办出自己的个性特色也是比较切实可行的选择。①如尹玉吉的《大学学报“特色论”不能成立》,《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李登叶、吴凌霄的《特色栏目:不能承之重》,《昌吉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等文章中对高校学报的特色化提出了批评。康敬奎的《高校学报市场化的困惑出路》,《学术交流》2011年11期,朱剑的《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与集约化、数字化发展——以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中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等文章对特色化给予肯定。地方高校学报的栏目设置雷同单一,个性不突出,地方高校学报编辑要深入挖掘所在地方最独特的历史人文以及经济特色,寻找有学术价值的“点”通过独特之点展开学术研究,形成学报独特的特色栏目,因为每所高校都有各自的优势,可根据自身地域、学科、专业、人才、文化等优势,主动揽稿精心设计,朝特色化方向发展,特色化“并非仅限于选题,在选题以外,期刊的编辑意识、整体策划专栏设计、学科优势、研究方法、行文风格等诸多方面”[3]都可进行个性定位与设计,从而彰显自己的个性,这是学报走出困境的可行之道。

栏目是期刊的窗口,也是体现办刊宗旨和编辑思维的呈现载体。品牌栏目设计是期刊个性化的直接体现,只有不断拓展选题视野,优化栏目设计深化特色栏目,才能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因此地方高校学报首先要做好选题策划,选题策划是提高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期刊以质量求生存的关键。当下期刊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要强化选题意识,追踪热点,把握前沿,突出选题的创新性针对性。不但要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各种优势条件,创办出地域特色的栏目来,而也应该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热点,创办一系列的社会热点和焦点栏目,使学报在某一领域里有话语权,有领军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扩大学报在学界的影响力。目前综合性的地方高校学报在特色栏目建设方面,成绩斐然,如广州大学学报善于关注社会热点,其“廉政论坛”栏目主题明确,有其理论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持续发展前景。滨州学院学报的“孙子研究”栏目积形蓄势,守正出奇,扩大了学报的知名度。闽江学院学报的“闽文化研究”栏目,激活传统、服务当代的理念,使其更加专题化和专业化,为海峡两岸经济区文化的繁荣做出贡献。守土卅年,蔚为大观的韩山师范学院学报“潮学研究”栏目,依托兼有海洋文化因素的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成为潮州地方文化研究的重要园地,有力地推动了潮汕地区地域文化研究的发展。龙协涛说:“有些高校是普通学校,有些学报是普通学报,但它们的某一两个栏目却办得极不普通,形成了鲜明的文化个性和特色,引起国内学术界乃至国际学术界的强烈关注。这是培育期刊品牌的可喜开端,是打破千刊一面僵局而凸显独特的‘就一个’的生长点,是有望在期刊之林中实现‘万绿丛中一点红’效应的必由之路。 ”[4]总之,整体上做到有主有次,结构合理,突出重点栏目、特色栏目,扩大学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全面带动学报发展。

打造出特色化的栏目内容,也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提升学报呈现度,扩大学报传播途径,加强学术的推广。数字化出版的不断深入,地方高校学报也应加速数字化转型,提高运作效率,通过多种传播媒介,如全媒体传播、开放存取、按需印刷等等方式,值得地方高校学报得以借鉴,来提高学报的呈现度,提升学报的影响力。

(三)整合资源,以服务为依托

增强服务意识,秉承“服务至上“的理念。首先是根据学校自身学科优势、专业优势、人才优势,强化为读者服务、为作者服务的意识,从而促进教学改革、科学研究成长,推出教学和科研的最新成果,发展和繁荣学术事业。加强和作者、读者的交流,仔细研究读者的需求,适当调整选题方向,追踪国内外研究的最新动向,组织、策划和发表代表学科前沿发展的权威性文章。其次是找准切合点,服务地方社会,使学术性与应用性理论研究融合并举。地方高校学报既要利用本校优势学科建设,推出教学和科研的最新成果,积极宣传地方政府关于经济发展的思路,为政府做好资政服务,为产业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好追踪调研,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使学报成为“产、学、研”结合的平台,为地方经济作出应有贡献。同时又要关注社会改革,结合地方经济建设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与地方科研部门、企业联合开辟栏目,使其研究成果能够得到传播与推广。“地方性普通高校学报并非担负国家宏大发展规划、尖端科研课题的纯学术研究机构,因而符合地方社会建设需要的学术性与应用性理论研究融合并举,对于地方性高校学报来说才更有现实意义,也才有条件、有空间去争取良好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有效地为地方社会发展服务。”[5]产学研相结合,不仅是科教创新的根本途径,更是作为地方高校学报提高竞争力的不二选择,各地方高校学报完全可以将自身的学科优势与所在地方相关产业紧密相连,从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完美结合。

地方高校学术条件普遍比较薄弱,各地方高校学报既有许多可以共享的资源,又有相互需要的许多办刊要素,这种条件下,整合资源,调整结构,实现集约化发展也是可行的。地方高校所处的地理优势,其对地域的经济文化的研究必然会推动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为地方的发展提供信息和智力的支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数字化出版的不断推进,地方高校学报可加强与各种媒体的聚合,在区域内实现多元化协作管理,鼓励学报以外的学术期刊社、出版社、学术机构等企事业单位参与学报的编辑出版管理,可联合办刊,或共建栏目,或进行专题联动研究与传播,实现资源的整合,走区域化、合作化发展道路。新闻出版总署李东东副署长指出:“第一,要进一步优化高校期刊结构,鼓励高校期刊向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在从严控制、学科评估、抉优汰劣、促进繁荣的原则下,优化高校期刊结构和布局,改版配置刊号的资源方式第二,要进一步完善学术期刊质量评估标准、建立高校期刊准入退出机制,对大学学报实行优胜劣汰,促进学术期刊质量提高。要进一步深化高校期刊出版单位改革,鼓励高校期刊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构建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创新高校期刊出版体制。要把分散的办刊力量集中起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刊经验,形成一批开放型、高水平的学术期刊群。”[6]高瞻远瞩地提出集约化发展的必然之路。其中校校联合和校企联合模式共建特色栏目是有经验可借鉴的,各单位根据自身优势,联合开设特色栏目,并促进新兴学科的建立和特色学科的形成,还可专为这些交叉、融合的科研项目开辟专栏,共同建设,不断深化,吸引国内外广大专家学者加入栏目建设,推动科研的研究和转化,促使特色栏目的可持续发展。如《厦门大学学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和《求是学刊》同办“现代性研究”栏目而强强联手,具有品牌效益。

(四)转变观念,以队伍建设为根本

期刊的竞争关键在人才的竞争,培养一支优秀、高效的编辑团队是期刊竞争与发展的有力保障。地方高校学报作为学术期刊,具有其科学性、知识性和学术性,并反映高校科研领域的新成果、新动态,为教学与科研服务,因此学报质量的好坏、社会影响的程度离不开高素质的编辑队伍建设。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学报编辑不仅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精通“六艺”,而且要有善于跟踪当代科技发展信息以及把握市场的策划才能和具有各种特殊才干以及管理能力。必须由单一的“文字工匠”向复合型人才转变,然而,目前,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队伍参差不齐,编辑的意识落后,缺乏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对编辑能力提出新的挑战。新时期编辑仅靠原有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编辑业务知识已不适应工作需要,而是对编辑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高校学报从业人员特别是主编、副主编有许多并非相关专业出身,也缺少必要的出版专业培训,许多还是学校主要领导兼任,公务繁忙,无暇顾及学报的发展,有的对于出版动态、装帧艺术、学术传播、市场营销没有概念。因此首先得强化主编的主体意识,提高主编的出版管理和策划能力。其次是选拔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学者担任编辑,建设专业化编辑团队,注重培养引领学术潮流的优秀编辑,集编辑、教学、科研于一体,打造学者型编辑。编辑则要除了具备掌握传统编辑出版流程的核心能力以外,还必须具备创新的思维模式和娴熟的计算机与网络应用能力。“大文化、大媒体、大编辑”这一理念正符合新时期学报编辑素质的时代要求,这一理念是中国编辑学会近年的核心理念。中国编辑学会会长桂晓风指出:“当中华民族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的特殊时刻中国编辑群体要开拓宽广视野,把握历史高度弘扬人文精神,深入文化层面,对文化、媒体和编辑三者关系进行高层次、宽领域、多角度的再思考和再认识,从而进一步认清编辑界尤其是领军人物的使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编辑业绩。为此有必要建立‘大文化、大媒体、大编辑’的理念。”[重视编辑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是相当重要的,编辑才能发挥整合学术资源、打通学术藩篱、提出重大学术问题,引领学术方向的重要作用。编辑部要重视建立岗位责任制和绩效考核制度,提高编辑的积极性,加强岗位培训,加强编辑的继续教育培养,建立学报质量保障机制,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实行人本性化管理,提高学报的管理水平和运作效率。同时也打造专业化的审稿专家队伍,建立相关学科的高水平的专家群或专家库,也是学报队伍建设的重要部分、期刊学术水平提高的重要保证。

[1]袁贵仁.新世纪新阶段高校社科学报的形势和任务——在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

[2]吴娜.柳斌杰谈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N].光明日报,2011-08-15.

[3]朱剑.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与集约化、数字化发展——以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为中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5(5):5-27.

[4]龙协涛.学报的核心期刊与特色栏目[J].云梦学刊,2004(2):14-15.

[5]肖力华.论地方高校学报服务地方社会、办出特色的持续发展性——以《惠州学院学报》学术特色建设的践为例[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13.

[6]李东东.高校学术期刊要集约化规模化发展[EB/OL[2009-12-23]http://finance.qq.com/a/20091223/00459 htm.

[7]桂晓风.编辑要树立“大文化、大媒体、大编辑”理念[J中国出版,2010(13):49.

Editors’Ability to Integrate Information in the Internet Communication Context

SHEN Tian-shu
(Editorial Office of Journal of Huizhou University,Huizhou,Guangdong 516007)

With the emergence of internet communication,the audience demand for information has gradually changed from the extensive pattern to the specialized and intensive pattern.In the internet communication context,it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functio for editors to adapt to the new demand and achieve an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internet communication;editor;integrating ability

G 237.5

A

1001-4225(2012)04-0086-04

2012-03-04

温优华(1975-),男,江西宁都人,文学硕士,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

李金龙

猜你喜欢
办刊学报栏目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关于栏目的要求
致敬学报40年
栏目主持人语
论蒙古语内部期刊办刊难题及解决方法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